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apple4.us/2009/12/......ancement.html

深入谷歌 Android 和苹果 iPhone OS :平台提升方式

作者:黄继新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12-13 18:57:35 文字大小:- +

作者:Prince McLean; 原文链接

谷歌 Android 给予了智能手机制造商赶超 iPhone 的希望。本系列的前两篇文章探讨了苹果和谷歌在各自的智能手机平台中采用的底层核心技术商业模式。下文是系列的第三篇,探讨了 Android 与 iPhone 这两个智能手机软件平台在管理软件更新和交付方式上的先进之处。

软件更新:iPhone

苹果更新 iPhone 软件所采用的模式是,每年夏天推出大升级,每一到两个月发布小更新。所有的软件更新适用于 2007 年以来的全系列 iPhone 型号。一些新功能需要新硬件才能支持,旧型号上只能实现部分新增特性。

iPhone OS 2.0 发布之后,运行 1.0 版本的 iPod touch 的用户需要支付一笔费用才能下载 2.0 升级包。在 iPhone OS 3.0 推出时,苹果则强制所有的第三方软件要通过 iPhone 3.0 的兼容性测试,以避免软件和操作系统出现向后兼容的冲突。

这一举措成功消除了所有 iPhone 用户迅速升级到 3.0 的障碍,免去了向旧版本的 2.X 平台提供维护的烦恼。这使得苹果无需将精力花在维护不同的软件版本上,只用考虑如何在提供更多新特性的同时保持简洁。用户也不用操心手机和应用软件的版本问题,一切都是无缝过渡的。

在下表中,深色色块表示有重大新增功能的更新,浅色色块则代表只是修补了臭虫和改进了性能的小更新。苹果每年提供 3 至 4 个有新增功能的更新,其间则有三四个性能提升的小更新。Android 在发布后的第一年里发布了两个有新增功能的更新,以及两个性能改进的小更新。这个频率只及 iPhone 发布首年的一半。


iPhone OS 和 Android 发布更新的频率对比(点击可看大图)

软件更新:Android

每当 Android 发布更新时,用户只能自己去获取,或者等待运营商提供。因为移动运营商和硬件制造商能够对标准的 Android 系统自行做出重大改动,添加封闭版权的自有特性,因此该平台的用户没有统一、简便的方式来安装最新版本的 Android。

换言之,用户要想获得针对 HTC、针对 Verizon、或者针对某个型号的最新版 Android 软件,就会遭遇到 RIM 的黑莓、Symbian 和 Windows Mobile 用户所熟悉的麻烦:漫长地等待硬件厂商推出适用于各自机型的平台版本,然后再由移动运营商来提供。

索尼爱立信刚刚宣布了将在明年初发售其 Android 手机──Xperia x10,但却表示该手机搭载的是 Android 1.6 版本,而非最新的 2.0 版本。运营商 Verizon 公司此刻同步推出的 Droid(摩托罗拉制造)和 Droid Eris(HTC 制造),则分别运行着 Android 2.0 和 1.5 两个版本。

这种情况会令熟悉苹果升级方式的用户颇为费神,但这却是其他智能手机平台的通行做法。想要升级到 Android 2.0 的用户,只有自己想办法搞到索尼爱立信或者 HTC 的定制介面安装包,才能对他们手里的某款手机进行针对性的升级,否则就要一直等待下去,直至运营商决定向其用户提供最新的版本。在其他软件平台上,这个等待过程会长达数月。

此外,由于各款 Android 手机的硬件参数不同,谷歌未来发布的 Android 升级也可能完全安装不上,或者需要对其进行破解,或牺牲部分功能,才能运行在某款手机上。

举例而言,谷歌已警告称,一年前上市的第一代 Android 手机 T-Mobile G1(即 HTC Dream)就由于内存不足而无法运行将来的 Android 升级版本。在这个链条上的其中一方,或者软件平台开发者(谷歌),或者硬件制造商(HTC),或者运营商(T-Mobile),当时在推出此款手机时,就没有考虑到一两年后的新版软件可能无法在现有硬件条件下运行的问题。

人们曾批评苹果 iPhone OS 3.0 在旧机型上不支持视频录制,尽管原因其实是旧款 iPhone 处理器能力不足以运行高质量视频录制。如果 Android 用户发现他们连新版软件都安装不了,他们会为谷歌开脱吗?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的确如此。这类毛病在 Windows Mobile 上已成顽疾,只是现在主角从微软变成了谷歌。Windows Mobile 5 对内存控制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一下就切断了之前推出的所有 WM 手机的升级途径。WM 6.6.1 和 6.5 也同样在硬软件集成上采用了新的方式,将既有用户完全挡在了升级的门外。

今天 Android 手机的情况如出一辙,只是换成了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而已,但系统的提供商对平台的控制力却更弱了。摩托罗拉 Droid,HTC 的各款 Android,以及索尼爱立信的 Xperia x10,最初研发时都是冲着 Windows Mobile 去的。

谷歌的 Android 软件平台比 Windows Mobile 更现代,能力更强(WM 起初就是针对更简单的掌上电脑进行设计的),但 WM 面临的问题并非技术瓶颈所致,其原因是,授权太过分散,糟糕的硬软件集成度使得应用程序无法保证在所有型号手机上正常运行,以及不同的机型设计,硬件指标和操作系统版本带来了过高的复杂度和管理难度。Android 的操作系统技术更先进,成本更低,授权自由度更高,但都无法解决这些核心问题。

平台提升:iPhone

除了用户难以获取最新版本软件之外,另一个问题是, Android 缺乏苹果的集成化商业模式,这正是令人惊叹的各项新功能抵达用户的原因。苹果定期提供软件的重大升级,目的是更好销售硬件,以及保持用户的高满意度。苹果从硬件销售中挣到的钱,足以再大量投资于软件平台的开发,以保持创新,iPod 当年的策略便是如此。

递进式(progressive)软件更新,是苹果商业模式的核心,它甚至改变了苹果计算 iPhone 销售收入的方式,以确保用户在无需额外花费的情况下更快速地安装软件更新。其结果便是平台的飞速提升,它不断增加新功能,并快速赶上其他平台的领先之处。

甚至在一些苹果不提供支持的技术上,比如后台运行第三方软件;或者Adobe Flash,苹果也会提供替代方案,弥补缺失的功能,比如统一的推送通知服务器(Push Notification Server),或者支持 YouTube 视频用 H.264 格式进行流下载。

再一次,苹果对 iPhone 平台所做的统一管控,使其能够推出适用所有 iPhone 机型的新功能,并且快速交付给用户,从而确保新操作系统的功能能被广大开发商所用。其结果便是,这个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并不断提升的平台,能够迅速摆脱旧系统的困扰,同时让新功能在系统的各方面都迅速得到支持。

平台提升:Android

Android 没有财务收入方面的考虑。谷歌只想向手机制造商和供应商提供足够多的代码,让他们可以推出定制化的独特产品,以便谷歌能够延续其核心业务,将广告和付费搜索结果卖给移动用户。谷歌的合作伙伴真正想要的,是能对差异化的创新功能拥有控制权,这样他们才能抗衡与其他 Android 手机厂商的竞争。

因此,推进 Android 平台的不是谷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摩托罗拉、HTC、索尼爱立信,以及其他有着多年手机制造经验、推出过数十款用户介面糟糕、捆绑着变态软件、硬件响应度极差的手机厂商。

这些设备之间的共性是,它们都运行 Dalvik 字节码,并有一个开放源码的内核,但鲜有 Android 用户会关心这些东西。从本质上讲,Android 不是谷歌的手机平台,它不过是一个开源的替代品,提供给那些在 Symbian、Windows Mobile 和 Linux 上纷纷折戟的硬件厂商,他们期望借此创造的仍然是臃肿复杂、各行其是、整合度低的产品,和他们现在做出来的东西没有区别。这也正是 Symbian、Windows Mobile、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在商业上集体沦陷的原因。

谷歌首要且最具意义的贡献,将不是 Android 核心平台上的任何重大创新,而是它捆绑进去的应用程序。说穿了,谷歌的计划就是想通过带广告的软件(adware)和间谍软件来获得收入。若你看到谷歌更有动力去提升其利润,胜过让自己承担高昂成本来为其他公司创造免费价值,请不要惊奇。

谷歌没有兴趣给 Android 手机搭配一个完美的类似于 iTunes 的媒体播放器,因为它没有此种软件;它没有任何动力去开发硬件与家庭影院或 Wi-Fi 产品的集成,因为它不销售这些产品;它不需要去为 Android 笼络主流的软件厂商或游戏开发商,因为它不靠硬件赚钱,谷歌在创造和维护第三方软件商店方面几乎没什么投入。

似曾相识

这和微软的 PlaysForSure 战略如出一辙,同样是指望第三方 MP3 硬件厂商和音乐商店供应商贡献更多的力气来创建一个生态系统,这样微软作为这一平台的核心软件厂商就可以再收一笔钱。

但问题是,没有人投入资金用于音乐商店运营,而微软的许可费又削弱了硬件厂商的利润空间。在谷歌这里,唯一的区别是,谷歌不打算在这个平台上加征一笔软件税,它只想从广告和付费搜索中赚钱。但是,这些来源带来的收入更不足以推进这一平台。

就结果而言,苹果在 iPhone 上更像一个俱乐部发起人,它出钱办派对,从参加派对的人们那里收一点成本费;而谷歌则是邀请各家公司掏钱支付派对所需的各项经费,每家公司再去自己收成本费,自己承担宣传费用,同时彼此间还要争夺声誉、用户和收入。这样办出来的派对,既不会有良好的组织,也不会有人愿意来参加。此外,由于 iPhone 上的好软件谷歌也想要,这就让 Android 不会有什么比 iPhone 更独特的使用体验。

应用程序捆绑:iPhone

苹果初代 iPhone 发售时,附带有一系列捆绑的应用程序,没有提供第三方软件。苹果自家的应用程序为 iPhone 软件设立了一个高标准,比当时已有的任何移动设备上的软件都高出了若干量级。

初代 iPhone 并不试图成为一个小型的桌面计算机(而这却是微软之前产品的努力方向,如其 Handheld PC、Pocket PC、Windows Mobile 和 UltraMobile PC),而是呈现了一系列用于查看本地和互联网数据的功能清晰、使用简便的应用,包括一个达到了全新高度的移动网络浏览器,一个基于谷歌地图服务的地图应用,一个 YouTube 播放器,一个全系统支持的 QuickTime 播放器、Office 和 PDF 浏览器,一个富信息格式的电子邮件客户端,还有一些典型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通讯簿、日历,以及计算器、股票和天气等小挂件(widget)。

在发售之后的第一年里,苹果提升和扩大了捆绑应用的功能,比如在地图应用中加入了 Skyhook Wireless 公司的 Wi-Fi 定位,以及从 iTunes Store 中可以直接下载歌曲。随着 iPhone 2.0 发布,苹果增加了对第三方应用的支持;它继续捆绑了第一版中的官方应用,并都进行了更新,比如 Exchange ActiveSync 和 MobileMe 的推送功能,添加了对 Nike+ 和谷歌街景的支持,以及 iTunes 中的 Genius 播放列表功能。

iPhone 3.0 推出时,则包含了新的捆绑应用,如指南针、Spotlight 搜索,语音备忘和语音控制,并且对已有的应用全部进行了升级,增加了多媒体拷贝/粘贴、视频录制、以及新的辅助功能。捆绑的应用程序随着新的操作系统一道更新,因为它们都出自苹果。整个更新过程没有受到运营商的干预或延缓,当然,它也不需要照顾到不同硬件厂商的各异要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苹果在捆绑应用功能方面的提升速度都要领先于 Android,原因只是它比谷歌早一年推出而已。不过,谷歌还是展示出了一些比苹果领先的独特的新功能。去年,该公司在 T-Mobile G1 上展示了可根据内置指南针变换视角的街景,这个功能后来添加进了 iPhone 3GS。

今年,谷歌的地图导航亮相,为其自有的地图功能增加了按路线逐步提示的特性(turn-by-turn)。此功能将可以更容易地集成到苹果 iPhone 中去,因为它不需要硬件升级。由于谷歌提升软件功能的目的是销售广告,而非其手机,因此它没有理由专门推出只供 Android 独享的功能,它也没有显露出有此意愿。

另一方面。谷歌一直试图推出 iPhone 不支持的功能,比如让用户不断将自己的位置信息告诉原生的 Google Latitude 应用(即专为 iPhone OS 所编写的应用)。苹果目前不允许第三方开发商的软件在后台监听或上传用户信息。苹果还拒绝接收 Google Voice,这个应用程序借助 iPhone 的介面,提供由广告支持的语音通话服务,与补贴销售 iPhone 的移动运营商构成了竞争。

这表明,Android 用户将获得某几类被苹果拒之门外的独特应用,即使有的时候谷歌愿意将它们也提供给 iPhone 用户。下文关于第三方应用的探讨将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除了第三方应用之外,苹果在 App Store 中还提供一些额外的自产程序,包括免费的 Remote 和 iDisk,以及 5 美元的德州扑克游戏。苹果所有的捆绑应用都是封闭且专有的。iPhone 上所有的捆绑应用都可以运行在 iPod touch 上,只有部分专门针对 iPhone 硬件的功能除外。移动运营商也能通过 App Store 提供他们自己的应用的第三方应用,但不能将软件直接推向用户。

应用程序捆绑:谷歌

谷歌同样提供了一系列封闭、专有的 Android 应用程序。硬件厂商和运营商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安装这套捆绑软件,因此它们并不一定会出现在所有 Android 设备上。如果安装了,根据谷歌的授权协议,这些捆绑软件不能进行修改,并且也不能安装在其他使用了 Android 但没有获得谷歌授权的固件上。

从本质上讲,谷歌的捆绑应用之于谷歌,正如 Office 之于 Windows:它会与新系统一同发布,但它不属于核心平台。Android 被描述为「免费的开源软件」,但这指的只是核心操作系统,谷歌为 Android 带来的附加价值大部分来源于其所捆绑的谷歌应用,而这些应用既不免费,也不开源。这套捆绑应用被称为「Google Experience」,它包括谷歌搜索、谷歌日历、谷歌地图、和一个 Gmail 客户端。如果一台 Android 手机的广告中出现「with Google」字样,就意味着它捆绑了这套应用。

谷歌还开发了其他一些应用,与第三方应用一起在 Android Market 中提供下载,这些应用常常也移植到了 iPhone App Store (尽管苹果已几次阻止了谷歌某些应用中的功能,甚至是整个应用,比如 Google Latitude 后台更新用户位置的功能,Google Voice 则完全被拒)。这意味着,谷歌给 Android 带来的核心价值中,绝大部分不是 Android 独有的。Android 唯一独家拥有的功能,不过是苹果没有在 iPhone 上审核通过的那几个。

除了这套可选装的「Google Experience」捆绑应用之外,硬件厂商和移动运营商也可以安装他们自己的封闭、专有的应用程序(或许也会包括其他来源的一些免费开源软件),用于替代或补充「Google Experience」捆绑应用,以创造出尽管底层平台一致、但风格几乎绝然不同的 Android 手机。

如果说谷歌的应用是 Android 上的「Office 办公套件」,那么这些由移动运营商和硬件厂商提供的捆绑软件就是这个平台上的「预装垃圾件」(junkware)。大量体积臃肿的广告软件、试用软件、间谍软件等等在各方力量推动下试图通过控制用户体验来获利的东西,都在等着破坏掉 Android 手机的名声。

过去十年里,Windows 电脑厂商一直试图在销售前显出自己多么独特,但在销售后却凭借控制了用户的眼球来获利。这一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表明 Android 硬件厂商同样会走这条老路。唯一不同的是,微软努力对电脑厂商在 Windows PC 上附加的内容进行严格限制;谷歌则是放开了任何管控,不管合作伙伴会多么无度地往其智能机里塞东西,只要有潜在的广告收入就行。

第三方软件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苹果和谷歌的商业模式会产生的新问题,这已无需多言。iPhone 出厂附带一套完整的捆绑应用,都是针对这款手机进行过优化的。iPhone 和 iPod touch 一样,所有苹果产品的核心软件和捆绑应用,在出售时内置的都是最新版本,并且在更新版本推出时还可进行升级。

Android 手机,比如摩托罗拉制造的 Verizon Droid,在发售时所捆绑的应用都不是为了发挥核心操作系统功能(比如多触点手势操作),并且都没利用好 Android 手机不同寻常的高分辨率。

Droid 的相机搭配了优秀的软件和硬件,但它拍不了好照片,因为其硬件和软件没有进行过协同优化。HTC 制造的 Verizon Droid Eris,则搭载了一个版本完全不同的平台:Android 1.5,功能特性大相径庭,捆绑的应用也没那么多。目前尚不清楚如何能、何时能、甚至是否能让旧款机型或低端机型都升级到最新版本的 Android。

除了这些整合方面的问题之外,苹果和谷歌的商业模式及开发者激励方式不同,两个平台都通过他们的移动软件市场提供一系列的第三方应用。iPhone 和 Android 手机未来的可扩展性,将会极大地受制于第三方应用的丰富、多样和有趣程度。接下来的最后一个章节,将对两大移动平台的软件商店进行一下比较。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Android  iphone与android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