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3maoguai.cn/ar......E7%94%A8.html |
||
众所周知,“关系”的设计是社区产品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计关系的时 候需要考虑到关系的成本,信息与关系的走向、关系的后续衍生产品和辅助功能等,不同类型的社区有着不同量级的关系设计,如果最初的架子没有搭建好,就会给 后期的运营带来很大的麻烦。在此,将之前产品设计中领悟到的一些关于关系设计的问题总结整理,供大家参考。 1、谁与谁发生关系? 在社区产品,或者包含社区产品的大网站中,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型,: (1)、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包含用户产生的内容和网站本身产生的内容)。 以下我们先探讨关于用户与用户关系的设计问题 2、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该如何设计,适用哪种类型的网站 要搞明白哪种关系适合哪种网站,首先要区分的是强链接与弱链接。 强链接:需要从强链接获取认同、纯关注、同情、炫耀、依靠等情感沟通,强链接类似家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等,尽管可能你与对方不是处于同一个知识圈中,但依然可以找到很多个共同的公共话题和情感的交流。而且这种关系属于天然继承(亲人)或者环境造成(同学,同事)。 弱链接:需要从若链接获取知识、资讯、帮助、交流等,弱链接多产生在同一知识领域、共同的职业、同一爱好者群体、朋友的朋友(基于同一领域的)等。通过这些关系,可能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爱好产生影响,在相互交互的过程中,双方换取资讯、知识、及对于某件事物的认识。 那么究竟哪些网站属于典型的强链接,哪些又属于弱链接呢? SNS类网站,类似Facebook、Kaixin001.com 等基于实名注册和现实社交关系的基本上属于强链接关系。 在我们搞清楚强弱链接后,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强弱链接的成本和信息披露的不同。 3、不同社区或网站适合什么类型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Facebook所采取的关系是好友,也就是需要对方同意后,方可以加为好友,加为好友后所获取的内容为对方的个人资料和个人状态的内容(照片、随笔、评论、日志、关系等) 。 这两种关系的获取成本是截然不同的, OK,由此可见: 若获取的内容为综合的,基于现实关系的(强链接)的,对关系双方资料有保护倾向的,需要采用好友的关系,也就是需要双方认证的。 若获取的内容为单一的,基于虚拟关系(弱链接)的,对关系双方不需要刻意保护的,需要采用关注的关系,也就是无需认证,最低成本获取关系的模式。 (弱链接在某些社区网站还用以标注收藏的作用) 那么获取关系后,信息的披露是如何的呢? 4、在获取关系后,信息该如何披露呢? 获取关系后的信息披露大致要考虑两点, (1)、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信息披露的内容其实主要是指双方在获取关系后,基于好友和关注究竟应该为用户推送什么内容呢(动态)。其实,在最上面的强弱链接的区别我们已经看出所需要披露的内容。 基于强链接的内容,我们更在意的是关系的交互,也就是对方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更新了什么、那么对方是否更换头像、是否写了新的日志、是否拍了新的照片等,都会成为主要的信息推送内容。 (2)、用户对信息的承载力,如何避免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问题常常为我们所困扰,尤其是基于关系进行信息披露的,那么要解决或者尝试解决信息过载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用户对信息的承载能力问题,不同类型的关系和不同的用户,对于信息的承载力是不同的。 大致来说,关系越强,信息的承载力越强,关系越弱,信息的承载力就会越差劲。由此,我们可说,在强关系的动态中,我们可以更多的披露轻量级的动作,对于信息的流量不必控制太严格,当然,要严格注意个人隐私问题。 (3)、提醒在关系中的应用 提醒是社区类网站或网站社区功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较低成本获取关系内容的方式。例如:站内信、特殊事件提醒、请求的提醒、回复内容的提醒、系统提醒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提醒的设计方面,我们应更注重动作前移,也就是在提醒中的信息披露足以用户做出判断,并有相应的动作能够迅速完成对于信息的回应,这一体验将更有利于提高网站的黏性,增强关系。 以上是关于不同类型的社区或网站的社区功能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设计的一点小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