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cdc.tencent.com/?p=2166 |
||
|
这是一个关于自然描述与自然任务的故事,看起来就好像用来骗稿费的三流小说。
这已经是一个很广为人知的原则,从我还不知道什么叫交互设计的时候它就存在,大家都明白一般情况下不要对用户使用专业术语或者不通用的俗语,比如在内存溢出的时候跳出一个写满了各种代码的对话框是很不推荐的做法,又比如在填写表单时警告用户“此字段已存在于数据库中”之类的话也是让人相当郁闷,这方面设计师们都做的很好,而且更多的畅游在专业术语中的开发人员们也渐渐能够在开发和沟通中主动使用自然的描述。(请原谅我这么说,但是一段时间之前的确不是这样的,这让交互设计师们都很郁闷。)这个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举两个例子折腾一下: 案例1. 下载任务遇到了问题。 用户在开始下载一个任务的时候,会碰到几个特别的问题,技术角度上,当用户将下载请求提交给服务器后,从服务器反馈给用户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初步来看,自然描述的情况下,客户端会显示以下几种提示:
单纯从表述角度看基本这样反馈基本是自然的,但是根据具体的场景来看,其中前两种反馈在客户端的表现都是下载进度停止,需要用户等待,而且用户也只能等待等待, 而后两种反馈在客户端的表现都是下载失败,需要用户重启任务或取消任务,除此之外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事件发生在服务器端。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这些提示,在用户看起来实际上只是遇到了同一种问题而已。
这样一来,问题看起来变少了,世界也清净了。对于正常的用户来说,其实不需要去管后厨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只要知道鱼没有了就足够做下一步决定了,因为这是预期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之一。 案例2. 关闭一个提示气泡。 有一个包含操作的提示气泡,由于它的重要性不能使用自动消失的方式,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关闭按钮”,而由于任务特点,它被关闭之后便不能再出现。我们这时有三个候选方案:文字连接“关闭”、文字连接“不再提示”、代表关闭的图标“×”。
我们先看看这个理想中的小小的任务流程:
其中,我们希望用户阅读气泡里的提示,我们还希望用户对气泡以后不再出现的特性有预期。那么回过头来看看三个候选方案,“关闭”的文字和图标真的太自然了,这个世界上如此的使用方法遍地都是,一个不小心就会踩到一例,自然到用户可能顺手就点击了下去,于是他将会错过我们的两个希望,那么今后将碰到更多的麻烦。如果使用“不再提示”的文字,用户会因为特殊的“不再”两个字而停顿那么一下,这个简单而且没有太多负担的停顿就足够他意识到这个提示的重要性了,那么他完成我们的两个希望的几率会非常高,我们也会很满意于用比较自然的描述就达到我们不自然的目的。 上面两个例子是在自然描述的基础上的进行的自然任务,和前面说的一样,自然描述的应用是基于语义和场景的,自然任务的应用是基于场景和任务的,对于特定的场景和任务,选择自然描述也要自然而然、通俗易懂、符合预期,常常可以很好的控制和引导任务场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