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rexsong.com/?p=10157

《设计网事》的设计

作者:songvision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10-05-10 21:32:19 文字大小:- +

首先得承认,在设计角度推敲这本书并不是很好,某些方面甚至问题很大。但为了将来做的更好,并分享经验给更多同行,还是有必要做个深入的记录和剖析。之前给本书寄予的希望很高,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做出版物,心情和投入可以理解。但事实上能做到70%,我认为已经很不错,我们做互联网产品差不多也这个分数,做到永远没有想到的好。

前言里夸下了海口“八年积累,三年原创;一年整理,半年总结。”书封底也留下了口号“见证国内八年网页设计、网站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发展史笔记;见证国内三年基于互联网的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实践心得。”本书从策划到出版差不多24个月,内容贯穿知识领域发展的96个月,校稿排版6个月,封面设计3个月。所有付出和努力都是认真的,但是否见效果不好说,自己能力和经验有限。个人想法,书的价值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内容质量(书的核心价值,作者的积累和功力体现)
  2. 内容组织(好的组织可以让价值翻倍,需要作者和主编共同创新)
  3. 装帧设计和工艺(第一印象,考验出版社装帧设计的能力,以及印刷厂的工艺质量)
  4. 排版设计和印刷(第二印象,考验出版社排版设计的能力,以及印刷厂的印刷质量)

《设计网事》对应以上各点,第一的内容质量我比较有信心,第二的内容组织因为经验和投入精力原因还有精耕细作的较大提升空间,第三和第四都有较大硬伤。

这本书的定位从设计封面时开始讨论,从我个人观点出发,希望成为本“珍藏集”的格调。因为毕竟是对网志的重新整理,同时又是本IT类的经验总结。属于专业书,但既不纯粹实际操作,也不纯粹煮酒论道。来回沟通无数次,推敲细节,删字减字。比如“设计网事”用了繁体的“設”,如此能保证竖排上重下轻更好的视觉效果;再比如,专业技术类书为保证严谨都要加上“编著”,我们也是最后才晓得(其实很影响效果)。

因为比较忙,仅设计封面和排版前后就耽搁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在行与不行之间妥协。看本书的读者很可能马上联想到《设计中的设计》、《十宅论》、《白》、《设计的觉醒》等最近比较流行的日本系列设计图书,主要用纯白来体现“简约”设计思想。对于“简洁”的理解,我想不是纯粹的干净,关键是要潜移默化的传达思想。因此虽然《设计网事》主体也“白”,但我们考虑用“专色兰”来代表互联网。封面是我们自己做的,九月帮忙设计,前后做了三种开本,一次次改小,全部彩印做出模型试手感,包括咨询朋友建议。初衷本是奔着“口袋本”的目标,比如我就经常上班随身揣本书,或者放包里在地铁里看,但最后发现太小又过厚,书将很难翻,加大工艺难度。综合大家建议,最终选定中间个版本。

“封一”纯白,标题被不断的建议加大加大,但我们考虑大小应该适当,过大会破坏整体效果平衡。的确,封面被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将很难识别,在各网络书店购买页面,包括书架上、书堆里不显眼。但我不认为让用户“看清楚”才是抢眼的唯一标准,而整本书的效果“出众”才是真的好。

除请黎叔帮忙写了个推荐序,另外没有找朋友写推荐语。大成问我也要不要在书背后也“惯例”整几句,我说不要,我真的不认为几句推荐语能给读者带来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好书,不在乎这些,顶多短线效果还是长线效益的差异。写在封面上我不喜欢,另外加插页重新设计,估计出版社也不乐意。本来之前还想设计个腰封,后来搞搞也算了。

在对内容编辑、排版过程中,我也试图融入了部分web design内容组织原理,不断提出新要求和观点碰撞。内容排版主要是出版社的美工做,但是我编辑也花了很多精力,一方面是章节划分组织,另一方面是我要求除传统章节外增加语录、标签索引。其中只有章节索引可以用word自动生成,语录索引(1对1)、标签索引(1对N)是我全手工对的页码。那几天正好大风,出版社把审过的稿子全部打印快递到我家,我花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把页码查好写在打印稿上,第二天快递回清华,同时补了份电子文档做对照。

另外中间有次我跑清华对稿子,拿过厚厚一沓A4纸,一页页细翻,对照修改斟酌调整。满纸的红圈、黑圈真的是惨不忍睹,除专业的格式和惯例咱不懂,还有很多错别字、词等用法上的毛病,比如“的、地、得”的差异。我自认为写网志已经很注意,其实离人家专业级还差的远。

关于定价,现在IT类图书越来越贵是不争的事实,动则七八十、五六十太吓人了,如此我认为是给最具消费潜力的学生群体设了不低的门槛。很多技术书,我真的认为搞全彩、铜版纸印刷有点奢侈。一直关注《UCD火花集》的用户反馈,很重要一条,很多朋友认为排版太挤,正文用纸也不好。当时主要考虑压缩成本降低定价,在这些方面确实打了折扣。

几个月前偶然买到日文原版《设计中的设计》,岩波书店出版的《デザインのデザイン》,亲眼目睹了印刷、亲手拂拭了手感。不是对大师、对理论的盲目崇拜,只是打心眼里认为这样的“产品”值得学习、值得花钱开开眼界。包括它的台湾版,口碑也不错,由加拿大籍台湾设计师纪健龙先生策划。从简体中文版,到繁体台湾版,再到日文原版,认真体悟。我始终认为,设计师只有在知道什么是好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的更好。

回到现实问题上,目前国内图书出版行业比互联网的“浮躁”有过之而不急,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垃圾书。对于能力欠佳的职业“作家”来说,出书是为自己赚钱和造势的手段;而对于能力胜任的业余“作者”来说,出书的经济回报往往不及做项目的三分之一。同时,出好书需要全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是做项目的三倍。本书责编栾大成先生在IT图书这十年中也提到了目前IT图书市场现状,认为将来的出路是“高版税、高投入、高产出”的精品模式。完全同意,如果我自己真的花几年功夫原创,一本不卖个上百元,真对不起自己所耗的心血。

最后,为了配合本书blog精华集的定位,我在个人网站上做了在线专题用以配合,也应该算到对本书的“设计”中去。所有照片、版式、内容、页面均原创,既是对个人网站风格的尝试,也是个人跨界设计能力的展示。

 

更多
打印  |  类别:设计之外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