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说,Facebook很可能收购4sq,这个发布刚刚一年的服务,收购报价已经喊到1.25亿美元。国内已经有一大批公司开始涉足4sq所开创的基于
位置的Check-in服务,其中既包括已经上市的大公司,也包括野心勃勃的草根创业者。这周五的5G白话,就来了四五家这样的公司。我很想知道,他们怎
么看待4sq在美国的快速爆发,又如何看待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一定是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关
键应用,但在4sq之前,没人知道该怎样将用户的兴趣与线下商业进行关联。粗暴的关联,成了纯广告,会遭到用户抵制。而温柔的关联,难以唤起用户的积极
性,导致服务缺乏粘性。4sq将当前地理位置引入SNS,巧妙地利用Check-in机制,将商业融入趣味。
进一步,通过荣誉徽章、领主
(mayor)等虚荣,以及真实的商家折扣等实惠,4sq将用户的Check-in变成一种经常行为。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SNS的支持。没有炫耀对象的
Check-in,就像没有好友的偷菜,只能是孤独者的无聊消遣。我估计并非没有人想到过Check-in这种玩法,但你很容易就自我否定了——谁会傻呵
呵地进一家店铺签一个到?直到有人做出来,并引爆流行。
对于4sq的成功,大家的共识还包括:
1.
4sq的适时出现,得益于iPhone和Android手机在美国成为主流。在国内,随着联想、华为等大企业在Android手机上的发力,以及数百万台
在网水货和行货iPhone,也将足以支撑一个巨大的LBS市场。
2.
虚荣是外,实惠是内,内外兼修,才能引来并留住用户。羽量级的娱乐,可以迅速聚拢用户,却难以长期维持用户的兴趣,倘若不能满足用户更本质的需要,聚拢来
的用户也会散去。
3.
4sq模式的背后,存在无数种商业可能,4sq只是小试身手,开启大家的想象力而已。将来国内的4sq们,一定会沿着各自不同的路径,发展成完全不同的东
西。
4. 4sq的运营模式,是互联网式的,而不是SP式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基因。
5.
在中国,中移动不是4sq模式的威胁,腾讯是。
但也有一些分歧,比如有人断言,4sq模式三年内不可能赚钱,但却是一个融资的好题材。还
有人认为,4sq本身压根就没打算赚钱,从一开始就是为卖掉自己而准备的。有人认为,在中国必须关照群体更大的Symbian手机用户,有人则认为不必,
因为Symbian是一种垂死的系统,它很难带给用户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习惯,而且品牌和山寨的Android手机将很快驱逐Symbian。此外,4sq
模式的网站到底应该先满足用户娱乐需要,还是应该先落地,满足商家的需要,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人把4sq和Groupon合在一起做,有人则认为,这两种
应用满足的是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重合度不大。
最后一个问题,Check-in应该怎么翻译?踩点?签到?点卯?插旗?报到?似乎怎么翻
译都找不到英文Check-in的那种贴切感觉,毕竟我们都很熟悉机场、酒店的Check-in。
4sq让我们看到四四方方的一座新城,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机会,所以大家都想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