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rexsong.com/?p=10332

误把常识当知识

作者:千鸟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10-05-17 11:45:09 文字大小:- +

作为圈外人士,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误把常识当知识”,以为别人有多高的壁垒,人云亦云、盲目崇拜等。作为圈内人士,很容易犯的错误也是“误把常识当知 识”,以为自己有多高的壁垒,...

5月话题讲到的设计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涉及面太 广,谈到了太多我反思过无数次的问题,有机会慢慢写。讲到积累时,大家的看法有点分歧。归根结底,还是对“是常识还是知识”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我的观点, 常识还是知识完全能够区分,并且结论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很少人做的专业领域,你只需要了解“常识”就可以混了。因为客户只需要浅层次的尝试开始,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客户有了专业上的需求,对相关从业者 的要求才会从常识上升到知识层次。同时,逐渐有更多从业者参与进来,竞争的压力也是迫使从业者学习更多“知识”的动力。但现实是知识更迭过快,很长时间的 过渡期内,客户根本不需要“知识”。二八原则告诉我,任何专业领域80%都是常识,只有20%才是知识;长尾理论告诉我,任何专业领域的经济效益,都取决 于其“常识”的长尾部分。

同样的观点,在某些人嘴里是常识,在某些人嘴里是知识。因为学到一些专业的“做派”很容易,只要你保证足够的好奇心,和足够的信息获取量。时不时在 blog上冒出来的“专业”观点让别人根本搞不清楚你是真懂还是装懂,看多了我认为区分也很简单——你的“专业”观点是否有序且结构化,这个特质可以在一 篇内容上体现,也可以在一系列内容上体现。

我观察比较好的一篇专业知识网志通常主题都会很小,观点清晰论据充分,标题也能很好的提炼内容。很多人的一篇网志上要罗列N个混乱的观点,搞不清楚 他要表达主题是什么,因此只好概括成类似“XXXX的若干原则、XXXX的几点思考、XXXX的几个看法”等的标题。我在2009年2月指出 Smashing Magazine存在大量信息快餐的问题,包括二八原则、长尾理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凡是能一句话描述都是常识,只不过因为你不在某 个专业领域不知道而已。

在北京,通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是混哪个圈子的?”,此时懂行的“圈内人”自然会心一笑,回答“跨圈的。”有圈内人把他的交往原则总结成为十个 字——万花丛中过,不是圈里人。其中的奥妙聪明人一看便知,尽可能多了解各种圈子的常识,多交朋友多条路,江湖都是跑出来的。比如,我用自己掌握的专业互 联网产品设计知识与所熟知的传统行业(如个人兴趣爱好)人士打交道,很快能赢得对方的赏识,并建立信任基础。

作为圈外人士,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误把常识当知识”,以为别人有多高的壁垒,人云亦云、盲目崇拜等。作为圈内人士,很容易犯的错误也是“误把常识当 知识”,以为自己有多高的壁垒,鸟瞰八荒、俯视天下等。总结起来,我认为知识与常识的差异有如下几点:

  1. 常识是无序的,而知识有序且结构化。
  2. 常识很容易被描述,而知识相对复杂且逻辑性较强。
  3. 常识应该多了解,而知识应该选择性研究。

对于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我们现在说“做产品要以用户为中心,好产品一定讲究用户体验”这些都是废话,因为没有可操作性。那么有可操作性的例子,类 似用户阅读内容的习惯是从左到右,用户扫视页面的视线规律成“F”型,白底黑字的对比度具有最佳可读性,等等这些可以随口“借鉴”的结论性公理,在我看来 也全部都是“常识”问题。但是在外行角度,他们会因为你的这些“知识”很新鲜很牛,从而判断你很“专业”。

关于常识还是知识的问题,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观点,不科学、不严谨。当然话又说回来,其实目前对你来说“是常识还是知识”不重要,关键要懂得积 累。积累多了你自然明白什么是常识,什么是知识。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设计师的个人知识管理   |  类别:设计之外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