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shimuuu.com/bl......n-of-t-qq-com |
||
腾讯微博近期推出了特别收听,用处就是只在这个tab里显示你特别收听的人的广播。群众们的反应暂时不知道。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收听人数不多,尚且 不需要不同的tab来过滤),没有很大影响。不过我相信这个功能完善起来对于很多收听人数在150+(这个数字来源于一个社会学的研究,人一般至多有 150个亲密的朋友)以上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为什么要有特别收听?这是因为微博本身的信息量巨大以及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我们假设一个群众A,他热衷于互联网,收听了很多大牛/小牛/身边的牛,以及一些生活或工作 中的朋友。对他而言,收听这些牛主要的“积极”需求是旁观大牛们的妙语,从中获取自己渴求的信息和思想。收听人数一旦增加到一定程度,比如150,他就需 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微博上把大牛们的信息从其他生活或工作中朋友们的流水帐里提取出来。于是,特别收听应运而生。 我们回到社交的根本来看,在微博上大多数人与人之间是临时连接的关系(temporary tie),你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人是谁,但是对他的某一条推有兴趣;而你follow的人则大多数是弱连接的关系(weak tie),大家都是道上的朋友,相逢何必曾相识;很少会有强连接(strong tie)的关系,我的密友基本上跟互联网不沾边。由于微博信息量巨大,临时连接和弱连接之间的比值可以说是趋近于无穷大。这也就是为什么twitter会 出一个list功能,让人们可以不用follow别人,也能及时跟踪他们的推,也就是说让我可以和临时连接关系的人们用另一种方式交互,同时这些list 还是公开的,可以让别人follow,也就是说让更多的人去建立这种临时连接的交互关系。其实twitter也好,国内各个微博也罢,他们的话题也是基于 临时连接来做的。 特别收听要比list设计得好。特别收听在全部广播同一水平线上作为一个tab存在,而twitter的list则是在侧边栏,同样的新浪微博的分 组也是在侧边栏。侧边栏的关注度远远没有特别收听所在的区域上高。所以除非是高级用户,对list或者分组的使用会小于特别收听。而只有给予了足够多的 为何腾讯微博里没有做list以下是我的猜想。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QQ这个产品用户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我手上并没有数据,但凭这么多年观察身边的人使用QQ的行为可以发现,国内 用户对于强连接的需求,是大于临时连接的需求的。很多人的QQ好友都大于300多,QQ群也都塞满了。这些好友和群里估计只有10%不到是最近半年聊过天 的,只有5%不到是经常聊天的。这种现象要追溯至QQ红起来的那段时间交友盛行,网上留个QQ号加你太方便,聊过一两句之后下线,下次再见我就不知道你是 谁了,而且也懒得去清理(勤快的用户半年清理一次)。也就是说其实是在网上的一个临时连接,但很容易地就在用户的QQ“好友”这个弱连接里出现了。由于临 时连接的人数太多,用户开始把经常聊天的人(家人/亲密的同学/真“朋友”)分组,并把那些临时连接扔到默认的“未分组好友”或者“我的好友”里。也就是 说相当于在QQ里,把弱连接的人过渡为强连接。 于是我猜想,腾讯微博也是这个思路。这也是国内用户和国外用户之间的区别(国内的IM加为好友的验证机制出台较晚)。用特别收听来打造一种强连接。 继续猜想,特别收听只是个起点人与人的关系除了三种强度不同的连接之外,还有不同地连接种类。比如我的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大学同学和同事,同事和互联网上的朋友,他们是不同的 种类。很有可能我想说给高中同学听的话,大学同学看了不知所云,同事表示认识到另外一个我。于是在信息量巨大的微博产品上面,这种需求会更严重。比如前段 时间foursquare刚热起来,很多人不适应foursquare的重度用户在twitter上频繁check in,但这些重度用户的同道们则表示情绪稳定。 腾讯微博的特别收听出来之后,以后会有很多种可能的变化。首先,全部广播和特别收听只占了如此长的tab区一小段,完全有理由期待后面还有更多的 tab。也就是可以让用户对不同的收听对象进行分组。学习啊,生活啊,工作啊,吃喝玩乐啊,甚至一起去天上人间的伙伴啊等等,无所不包,真正全民微博。这 里可以把自主权完全交给用户,分组的名字自己区,排序自己排,等等可以想象的空间够大,关键是要抓住社交的根本。有了用户自己搞的分组,用户就可以在广播 的时候,选择让哪些分组收听到这些广播,这样信息量巨大的微博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少了很多的“干扰”信息。比方说我的上司收听了我的微博,我刚好想发一条 “新来的女同事真好看!”广播,这个给老板听到应该不怎么好,但我又急切地想把这个消息广播给我的同事们……于是发广播给指定的分组就起作用了。听起来很 像一个QQ的升级版,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信息传递方式升级为一对多或一对所有的信息传递方式。顺便多说一句,新浪微博和搜狐微博在搞的微博群组,是把信息 传递方式升级为多对多,多对所有。为啥twitter没有这么搞这么多东西出来呢?你可以试试在twitter上多联系利用hash tag+搜索+list,一样可以满足你多样化的收听需求,但对于发推给某些特定的人看见,目前做不到。 在twitter上国内用户对list的使用远远小于老外们。不用怀疑腾讯对国内用户深刻地理解。这只是我的一篇猜测,网志中的一些理论来自于前段 时间流传蛮广的一个google员工研究社交网络的ppt:《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需要的同学可以留言,我会用邮箱发给你(为尊重原作者,不放在网络上下载)。至于未来腾讯微博会怎么样,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