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ohmymedia.com/2008......08/10/11/886/ |
||
从DANWEI上读到一篇文章,Grass-roots journalism meets the modern news weekly,说的是一本将在10月15日发行第一期的新闻杂志《博客天下》(Blog Weekly)。 在网民超过2亿,blogger以千万计的今天,中国的传统媒体都在想象如何从中掘金。把“web2.0”的思路延伸到杂志业,成就一个“用户创造内容”的“杂志2.0”,也是一句老话了。从DANWEI的介绍文章和《博客天下》的网站来看,我认为《博客天下》是一个伪“杂志2.0”的实验,而它作为一本新闻周刊的前景,也是黯淡无光的。原因如下: 其一,市场定位问题。如果《博客天下》想要面对的读者群是积极的互联网用户(active Internet users),那么它全无优势:采集的新闻要比网络原帖滞后两周(它是半月刊),缺乏时效性;如果要采纳草根评论,势必面临严格的报刊内容审查,互联网上 吸引人的尖锐、多元、有冲击力的观点,它未必敢搬到纸面上出版;杂志根本没有互动性可言,也无法提供互联网用户习惯的超链接阅读方式。对于中国的积极互联 网用户,他们早就习惯通过RSS方式订阅,或者关注1510部落、牛博网之类的blog network,或者从草莓周刊、爱枣报这 些另类新闻“周刊”、“日报”中获取信息。如果《博客天下》希望将互联网草根和流行内容引介给不上网的人,或者只习惯性浏览主流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 网、新浪网等)的人,同样面临两难:要么这部分人口对《博客天下》所采集的内容本来兴趣就不大,要么这部分人从电视、报纸、其他新闻杂志中已经可以得到令 他们满足的来自互联网的声音——别忘了现在所有的传统媒体都会从网上收集信息和评论,填充在自己的内容中。对于他们,每期8元的《博客天下》,到底比每份 1元左右的《北京青年周刊》或成熟资深的《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好在哪里? 其二,政策环境问题。中国目前关于新闻自由、舆论监督、言论尺度的大环境大气候,所有媒体从业者心知肚明。即使在互联网上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不同尺 度,并不意味着广电报刊的传统媒体上可以任由编辑记者行事。从《博客天下》试刊号的重头文章来看,山西溃坝或奶粉事件,原文都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上遭到不同 程度审查过滤,尽管该刊已经对原作者文章删改编辑,但这未必就能令主管部门放心满意,也讨不了读者的好。此外,新闻出版有关法规明文规定:没有记者证的人 不得从事新闻报道、个人不得发布新闻等等。《博客天下》以“中国第一本博客新闻杂志”高调出场,不知它的后台有多硬?编辑队伍有多强?一头是两三期之后即 被关停整改成为烈士,一头是自我阉割成为另一本平庸和谐的“新闻”杂志,想要走好这钢丝不容易。 其三,人员素质问题。从《博客天下》的网站来看,完全 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理解“web2.0”。无非是又一个低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编辑拷贝粘贴为主的网站,有门户之生硬呆板无门户之人气海量。甚至于,所有的文 章都没有作者、原文出处,一律标明来源“博客天下”,版权所有。想依靠互联网获得独特竞争力,但却不遵循web2.0的各种原则和规范;纸质内容的出版, 应该也是依赖编辑的广泛浏览、摘录和约稿,比较原始的方式。 因此《博客天下》按现在的路子走下去,前途黑暗得很。 与之对比,我看好blogbus最近在筹备的《城客》。所谓“第一本中文互动杂志”的口号,我猜测是指的其作者与读者之间本身界限的模糊,以及通过blogbus数十万积极用户的互动产生新的可能。这是一个web2.0公司催生的一个媒体项目,其未来成果将更多来自web2.0的运作模式,所以可以被称作“杂志2.0”。 定位上,我猜《城客》和《城市画报》之类刊物会有相似之处。“人文·时尚·城市·生活方式”的主题,一则规避政策风险,二则目前仍是杂志广告商最青 睐的领域,三则本身与blogbus用户群体的定位、阶层与风格相符,第四其内容虽来自网络但时效性不敏感,反而会因合理的编辑及排版而增加审美价值。 《城客》巧妙之处在于它的顺其自然。Blogbus后台管理里增加了“杂志投稿”的选项,考虑到其积极用户人数和相对的高学历高收入及人文氛围, 《城客》的稿源因而不成问题;而出于一种对社群的认同,Blogbus的用户又完全可能成为《城客》的潜在读者甚至订户。从blogbus所属的“博识文 化传播公司”这两年的运作来看,BSP只是手段和平台之一而非目标,付费用户、网络广告都不是未来主攻方向,整合品牌营销成为他们认同的目标;那么拥有一 份自己的平面媒体并非出于爱好或者盲目“多元化”的结果,而是与其商业理想一致的行为。 除去杂志的常规运营成本外,Blogbus可能不需要为《城客》额外付出太多精力。此前的市场和广告团队,可以和杂志共享。电子版本应该可以伴随纸 质版本的出版,每期在BLOGBUS上同步发行。现在看来,一个优秀的主编以及成熟的编辑团队,是决定该杂志明天的关键因素:是“凑合活下去”还是“很赚 钱”?是“凑合还能看”还是“很精彩”?说实话,我有一点期待。 《城客》正在招编辑。我突发奇想:不知道由和菜头来做《城客》的主编会怎样? [ 写到文末,突然发觉很像blogbus的公关软文,囧。不过这个时代,如果骂baidu就会有人跳出来说是“谷歌”的枪手,如果夸某公司那几乎就是收钱证 据了。只好由它去。我只是对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动,以及“网络化用户”的生产行为(networked users productive behavior)颇有兴趣。而我期待来自读者的意见与讨论,尤其是我知道的那些杂志从业人员、几位主编或编辑室主任、以及以中国期刊行业为博士论文题目 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