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uicom.net/blog/?p=886 |
||
所有产品的思路,首先是“用户价值”,“用户价值” = 用户 + 价值。要明确用户价值,首先要明确“要面对什么样的用户”,然后才能明确“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没有对“用户”的辨别能力,不明确你的用户是谁,就无法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无法定义“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按照产品人员接触的远近把用户分类,顺序如下:“同事用户” 》 “同行用户” 》 “极端(感受极差或极好)用户” 》 “活跃用户” 》“沉默用户”。往往,沉默的是绝大多数,但产品人员对他们的感触却最小。 拿用户讲出来“声音”来说。“同事用户”、“同行用户”、“极端用户”、“活跃用户”的确很重要,但由于这些人都是特殊用户,他们反馈出来的声音必须进行充分的“清洗”后才能采纳。产品人员更应该做的是去找到更多“沉默用户”的声音,因为他们才是你的绝大多数。 举几个例子: (在举例之前我先说一个前提观点,如果你不认可,请不要继续往下看: “ 不追求利润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任何企业都需要去追逐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可以让股东更满意的利润。只要是在保证“用户价值”的基础之上,一切都无可厚非。” ) 1、Apple 很多人骂Apple高傲,不少开发者说苹果太封闭了,太不开放。 Apple在“App Store 审核方针”这么写: 威武到一塌糊涂! 满纸都明晃晃的写着:不符合我用户价值的东西,滚蛋!我们不会对你客气的。 在中国,这样平台会不会被开放者们天天游行? 2、百度 作为搜索引擎企业,百度一直在“公正”和“商业”之间进行博弈。但无论如何,一切都建立在“让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上,因为这是百度最大的“用户价值”。 这几年,百度一直被很多很多的“同行用户”骂做“站内搜索”,说百度搞垄断,拦截流量。比如你搜索“感冒发烧”会发现前边四条结果分别来自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现如今,百度搞“开放平台”,又被骂做是“制造流量黑洞”。 站内搜索怎么了? 只要给的东西是用户想要的,SO TM WHAT ? 流量黑洞怎么了?只要给用户提供了他们更需要的结果,SO TM WHAT? 只要没有损害用户的价值,让该骂的人骂去吧。 关于百度:不管他对站长怎么样,至少人家在很多事情上并不是以牺牲用户价值为前提,而是为了更好的“让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联合站长去盘剥用户,要更合适些。 关于流量黑洞:互联网发展到如今这个状态,如果一个站长还是必须要靠流量而活着,不去关注产品和内容本身,最终因为没人施舍给他流量,或者不能再骗到流量而饿死,活该! 关于马太效应:互联网作为一个创新的快速变化的领域,他没有游戏规则,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颠覆”。后者可以靠改变游戏规则来颠覆前者,不管前者有多么庞大。Google超越了Yahoo!靠的是改变游戏规则,颠覆;Facebook可以挑战Google靠的是改变游戏规则,颠覆;Twitter可以站出来,靠的是改变游戏玩法,颠覆。 这是一个压根就不需要“垄断法”的领域,也是“马太效应”天生的坟墓。 在互联网这个领域,真的不应该担心什么“马太效应”,把这份担心拿去关注“创新”一定会更有益处。 3、某商场 柜台,免费;商场门口有个问答中心(搜索),根据顾客的提出需求给他建议该去的店铺,免费;商场里还有很多各式各样拉客的广告位,收费。 实质是一个“工具平台+营销平台”。 未曾想,免费用着摊位的人天天骂着:“你们以前广告位拉来一个人收一钱银子,去年拉一个人一钱半,现在太贵了,二钱”。天啦,也不好好看看,别的地方现在拉一个人一两银子呢(线下广告更贵)。又没逼你非得找我拉人,商场是开放的,柜台是免费的,有本事你自己去外面拉人啊,你拉来人商场还贴钱给你呢。 活像一堆天天等着救济游手好闲的氓流,突然一天,施主给少了,氓流们不愿意了,骂施舍的人没良心,没道德。实在可笑,实在剽悍。 更可笑的是:原来商场门口那个免费问答中心给顾客的建议原则是:谁家生意做的多信誉好,给谁引导去的人越多。 但顾客一直说生活做的多不一定好,人品(服务)更重要于是商场变了一下问答中心回答问题的原则,变成谁的人品(服务)好,多给谁引导点。 嘿,这么一变,突然冒出来一小綽人不愿意了,高喊“你们损害了我的利益”,纠结起来要去砸了商场,还有一堆不知来路的人后面摇旗呐喊着,好不热闹。天啦,你们这不是等于承认自己人品不行吗。担心自己的人品比不过别人?~ . 这就是我们的互联网,产品人的耳朵里被“同事用户”、“同行用户”、“极端用户”的杂音充斥着。一不留神你就得为0.1%的麻烦用户,而花掉99.9%的时间,最后失去了99.9%的用户。 作为一个产品人,要坚守用户价值,除了不为一些荒谬的KPI而动,还得不为杂音而扰。 我一直坚信,“用户声音”要听,但更重要的是看。产品人员需要有自己的工具,可以通过数据和现象看到“客户的声音”。因为哪些占了99.9%份额的“沉默用户”虽然从来不说自己的意见,但他们一直在做,你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把更多精力花在他们身上更值得。 任重而道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