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tpeach.blogbus.com......85545761.html

按钮那些事儿

作者:桃子  |   发布: (网友)陶钧   |   时间:2010-11-26 13:12:33 文字大小:- +

 

按钮那些事儿

在交流会中,谈到了按钮的起源以及其用途,回去后,自己仔细想了想,做了下归纳。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心理模型:“人们总想让唐突的事物与周围变得协和”。

再来看看按钮:现实中的按钮一般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做出的一个小突起:这样,与周围的平面产生了一个不协调的情景,为了使它与周围保持一致,人们就会去按它,迫使它与平面保持一致,就这样,按钮的设计一般都是向外凸显,以表示其可以进行按压的操作。并且在进行按压的同时,不仅按钮可以按的下去,不像石块一般纹丝不动,并且某个事件同时开始发生,比如一些机器的启动、停止,功率的增强或减弱。给按按钮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反馈,基于在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的另一个心理模型:“做前一件事情时,后一件事开始发生,那么这两件事件存在着一个因果关系”(这个模型所反应的因果关系不一定正确),人们就知道了按按钮可以触发某个事件。事实证明,按钮这样的设计很成功。

在人们产生了这一惯性的时候,再次看到类似的东西时,脑海中就会有同样的想法。因此,在网页中的按钮,最开始,便做成了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图像,诱导用户去进行点击,并且在点击的一霎那还模拟了现实中下凹的一个效果,给用户一个正向的反馈,这个的的确确是可以点击的,并触发了一些事件。

同时关于保暖杯的一个例子:在保暖杯中,其杯子的按钮有点不同,杯口是平的,只有按下去的时候,旁边才会有突起,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保暖杯为了它的密封性,以及出于怕造成没关出水口而泼出水的事件,产生了这一设计:在正常的情况下,杯口是平的,很协调,并不会给用户一个暗示,这里可以进行按压,防止了无谓的按压,只有在需要喝水时,才会去按压那个按钮。在可以出水的状态,旁边的部分出现突起,造成了一种突兀感,根据建立的心理模型,这就会提醒人们去按压,使杯子保持一个密封的状态,有效的防止了因为没密封而造成的漏水问题(比如不小心打翻杯子)。

小培子说了另外一个问题:“我第一次的话,压根不知道那个地方可以按,并且由于那个杯盖看起来可以拧,我第一次就是把杯子拧开的。”开始,我并未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在我问了其他几人后,我发现他们第一次用的时候的确都不知道是从中间按下去的,虽然上面写了“Open”(小培子认为上面写“Press”更好些,否则同样不知道怎么操作)并有一个凹下去的小按钮,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注意的地方,毕竟花了钱买了这个产品,又没质量问题,会去尝试多种方法,从而正确的使用这款产品,但其的确存在着一些易用性的问题,一时也没想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或许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取舍,更倾向于前者吧。

 

更多
打印  |  类别:信息和交互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