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uitony.com/?p=122 |
||
|
古人云:水到,则渠成。 人类历史基本都在和水打交道,水路基本是古代核心的运输渠道,农业时代的灌溉系统,水利电站…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在改变世界之前,先要认识世界。构建渠道之前,需要了解水的属性,才能真正地为人所用。 人们常说,互联网就是信息的海洋。 了解你的信息 了解这些,就好像了解水的浮力、压强、冰点、沸点、蒸发、流动性… 当信息遇到互联网 web信息架构的发展,或者说数字化的进程,会在信息从产生,到传播和索引,整个流程中彻底地变革一番。而信息架构本身,也不仅仅只解决信息索引的问题。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需要更新下去。 在知识体系完整之前,现象早已经露出了萌芽,两位作者在这本书的几次再版过程中,加入很多时髦的元素和案例,但书籍出版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变化。传统架构的思路,是信息已经到手,再想着如何去组织优化;而互联网实时的特征,需要新的架构方式实时反馈,并且是自行优化的系统。这就好像当你拿着纸质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对信息架构的想法也许又有新的发展。也许你等着书籍再版,不如关注我的博客。 架构就好像渠,不仅仅在最后的呈现和索引阶段,而是会在信息的:源头产生->发行->过滤->消费->反馈。这将形成完整的、闭环的生态系统,每个环节都会比传统方式更加有效率,绝不会是传统渠道的补充。 传统的信息渠道,只能体现长尾头部的大众喜好。全球最大的图书市场,也不能拥有人类书籍的1%,对于阅读的长尾需求,不得不有其他系统和渠道去满足。而这一切在互联网上,好的架构提供了无限长尾的可能,信息通过群体智慧产生自组织的效应。好的架构,不是让机器代替人脑,而是响应人脑的反馈,缩短这个反馈的过程。 信息遇到互联网,不同于书籍进入图书馆,仅仅是分类和组织的问题。而现在信息在互联网里,还处于初级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