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gotitea.blogbus.co......94915723.html |
||
话说我自己也是个产品人,做的产品离豆瓣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有底气对人家品头论足?我再高谈阔论也是纸上谈兵,指手画脚,更不是豆瓣的产品规划者,我为什么要凭空去揣测一个优秀公司的心思和理想? 只因为豆瓣却实实在在的不一样,他在当一个先驱,他过去做的事情,现在做的事情,将来想做的事情,值得一个产品人去观察和分析。豆瓣是一个人人皆可观察的实验例,他在尝试做一种理想化的探索——至少我羡慕这种探索工作,我没有资源、没有用户群、没有魄力去冒险,只能凭空意淫。我看着豆瓣的变化和实践,看看我想的对还是错,终究都是经验。
2010 年,豆瓣有很多变化。将书影音拆分出来,变成和豆瓣社区平行的频道;关注和好友关系的改变;用户登录页面变成消息流;小站的诞生。除去新功能,优化的部分包括:豆瓣电影增加了影人;购书单增加了提醒功能;音乐人也纳入小站等。现在,他们又推出了阿尔法城,小豆以及其他。
我跟踪豆瓣每一次的变化,不仅因为我是重度用户,也因为我产品人的身份。 和豆瓣一路三四年,为他写篇文。本文大概分为三篇,说说豆瓣的内容优势,变革和“造城”——造城不仅是一次创造性的实验,也有商业化的目的 。
一 内容优势 国内很多SNS挂着社交工具的名做1.0时代论坛的内容运营,豆瓣专注在高质量的社交内容。 “探索发现的乐趣”和豆瓣的价值观 我用豆瓣不算早,最初是弄弄小组,看看书影音。豆瓣的社交部分,主要体现在小组上。逛小组就像是逛超级市场一样,花点时间走走看看,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自己喜欢的,也看热闹长见识,就是所谓探索发现的乐趣。 豆瓣的价值观总结两点,一是民主,二是志愿服务。 以下是豆瓣自己的阐述: 豆瓣没有编辑写手,没有特约文章,没有六百行的首页和跳动的最新专题。豆瓣的藏书甚至没有强加给你的“ 标准分类” 。这里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和你一样的成员产生和决定。给评论一个“ 有用” ,它的排位会自动上升; 贴“ 我女儿的最爱” 给一本书,它会在整个网站的标签分类中出现。豆瓣相信大众的力量,多数人的判断,和数字的智慧。通过网站幕后不断完善之中的算法,有序和有益的结构会从无数特异而可爱的个性中产生。
书影音的特性和信息冗余 书籍,电影和音乐条目,内容在丰满之后就不会增长和变化,而评论会不断增加。拿豆瓣最初的盈利模式讲,最终豆瓣希望查阅书籍条目和评论的用户,能够产生购买书籍的意向,这是点评类网站的核心。评论的增加和用户数量相关,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评论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最后信息过载、冗余。 大众点评这样的生活服务点评网站的不同,服务会随时间更新,点评时效性因素,这个因素可以过滤冗余信息——我完全可以无视该餐厅半年前的好评和差评;但是我可能无法忽视两三年前豆瓣上一篇中肯的影评书评。
另外一个方面,文化类产品的评论,作者对内容的自律性更强,读者对评论的深度需求高,对此豆瓣在处理评论上有两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热门评论,放置在条目下方的六条评论,这六条如何筛选出来,我稍稍模拟了一下数据,大致和有用率、有用和无用总量、留言数等有正比关系,这个公式把有深度的评论都拎出来了,看不过瘾的话可以按时间顺序看所有评论。 第二个策略是简短评论,用140 字的限制把评论中的短评剥离出来,长评论的质量得到保证。
不过豆瓣的用户群已经扩大了很多,文艺青年只是整个网络用户的一小部分,为了让初级用户和普通用户能够在豆瓣快捷获取内容,他们增加了一个好评和差评的对比模块。这样,那些非文艺青年,在这个区域扫一眼,点一下,基本就能知道整个影片的好中差。
自成一格的小组和群落分散 人与人之间聚集的诱因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喜欢同一个毛绒玩具、都嘲讽咆哮帝或者说几个冷笑话,就能生出组的氛围。 然而,豆瓣目前的小组有21万个,基于商业策略做定向推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这么多的小组去挖掘和细分用户,做定向推送,成本高,效率低。于是,阿尔法城诞生,我在后文会做分析,关键词是“推送”。
内容是一种商品 社区的三个基础包括:关系、内容和功能, 我把内容看做一种可流通、可消费的商品 ;关系就是渠道;功能则是工具,用来生产、消费内容。2010 年之前的豆瓣,内容流通渠道有两种:一种是查询搜索和分类,另外一种是相似推荐,包括“豆瓣猜”。 很早之前豆瓣只有关注,后来增加了互相确认的朋友关系,现在又改回单向关注。相似推荐也好,豆瓣猜也好,用户对用户之间是被动的。用户甲没有主动营销自己,用户乙也没有主动找别人,豆瓣通过他巧妙的算法给二者做媒,两人是不是想要互相认识,各有一半权利来决定。那时候,用户小心仔细的维护自己的好友,每加一个都像是结一场婚。 过去,豆瓣没有人人网或新浪微博那样的信息流,内容基本只在重度用户的好友关系之间传递。
如果豆瓣不是一个商业化公司,那么就保持这种发展状态,也许是用户更愿意接受的。用户不会想一年后,五年后要变成怎样;豆瓣则要考虑未来是否有新的模式会不会替代豆瓣当前的功能,导致用户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移情别恋。
商业公司的商业目标 持续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Keep Walking ——这不是JOHNNY WALKER的 广告。靠买书抽成,页面上加个广告banner 利好也有限。人家都说了豆瓣是小清新了,总不能放一个玫瑰女子医院九龙男子医院的广告进来。 一个商业化的内容社区,那些能带来盈利的内容,是附加在用户在该网站消费的信息总量之中的一个百分比,提提高单个内容的消费量是必须的手段,轻度用户和非关注用户是拓展目标。
现在再对豆瓣总结一下: 这是一个富有文艺气息的内容社交网站,上面爬满了小清新和文艺青,还有一些其他用户,但大体保持了同样的调调。这里有丰富有价的书、影、音内容,书籍内容的质量全国第一,电影和音乐也是第一梯队中的佼佼者。小组则成为豆瓣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源,大量的社交行为都聚集在小组中。豆瓣拥有一个内容生产力高,内容消费力也很高的用户群体。于是内容的充分和完全流通是豆瓣现在迫切考虑的问题之一。 对外,我们渐渐发现来自豆瓣的结果排在搜索引擎的第一位,内容的SEO 已经完善;对内,豆瓣也在以逐步的改革来拉动流通。
二 革新 关系改革的波澜 关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好友关系的变更。前文提到过豆瓣之前的关系模型,分为朋友和关注两种,朋友需要双向确认。 豆瓣的高端用户之间形成了固定的圈子和朋友关系,大家的知识结构类似,知道的信息差不多,内容传播限于单对单的互通有无。好比我兜里有1000 元,这钱比较神奇,我掏出来给别人不论多少,我兜里还是有1000 元。我可以大把大把的把兜里的前掏给兜里钱没我多的人,但比较傻的事情是——没有人知道我在撒钱。 至少,给我一个在你面前撒钱的机会——撒钱的人,类比的就是豆瓣的内容贡献者。那些兜里不足1000 元的人,是内容的需求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