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ued.taobao.com/blo......%82%E5%B7%A2/ |
||
作者:Taobao_UED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8-10-21 22:59:57 文字大小:- +
我是超级喜欢看天气的人,所以在iGoogle上加入了天气预报的onebox,有趣的是,当我查看iGoogle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结果却截然不同—— 于是我想,那应该去杭州气象局查查看。本地的嘛,肯定最准确了~~~结果在这个看似丰富的官方网页上,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未来几天的预报,至于本日的,一大堆文字,毫不直观,点那个超小无比的MORE进去也只是重复和主页上一模一样的内容!更雷人的是,搜索框出现在左边中间哟! 因为留意到中文版onebox里的天气是北京市专业气象局提供的,那好,我就去看看。结果怎样都找不到杭州的天气预报……同样地,搜索框出现在右边中部。 再去中央气象台看看吧。城市选择放在很隐秘的左下角,还有个莫名其妙的大洲选择,出现在省和城市后。至于站内搜索,没找到哈! 选了杭州后,不知干嘛出现中国地图,占据大部分画面,而杭州的信息隐藏在右边和第一屏的最下方 牢骚了一通我在试图找寻权威天气信息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是为了带出主题:可寻找性。 最近跟不少非淘宝会员进行访谈,自然谈到为什么没有成为会员。虽然访谈样本很小,不具备通用性,但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总结一下,主要有三个原因:
撇去原因1,原因2、3都涉及到了可发现性的问题。我们为用户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如何帮助他们发现并使用,将越来越成为设计者的挑战。 《Web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一书的作者Peter Morville提出了可寻找性(findability)这一概念。 可寻找性包括找到内容的轻易性和导航的有效性。对可寻找性的衡量有两方面:从个体的层面来说,可以分析用户发现或找到某具体信息的难易程度;从系统的层面来说,可以分析实体或电子环境(如网站)对于导航和信息检索的支持程度。 Peter Morville认为,对可寻找性的追求应优先于对可用性的追求。“如果找都找不到,怎么用呢?”的确,如果寻找好宝贝是件让用户极度疲乏的事情,而且几乎过劳死地拍下之后只买到个烂东西,那么ta只会逃跑,不会淘宝了吧?而改善导航并不仅仅是从全局上来说。尤其对于淘宝这种大型网站,任何一个小产品、小功能都会涉及到导航,而从最近几次用户测试看来,在细节上我们还是有不少改善空间哦。 Peter Morville是著名的三张大饼(内容、情境、用户)的提出者,这是基于信息架构的 研究方向从信息架构转为可寻找性的他,又提出了关于用户体验的新模型:蜂巢模型(UE honeycomb) 在这个模型中,共有7个层面,分别是:
这个模型超越了几乎被说烂了的可用性,使设计优化更有针对性(可选择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层面进行优化),并帮助我们确定优先级(先改某层面,再改某层面)。 Peter同志在Flikr上有一组关于搜索行为模式的相册,有兴趣可以一览!蛮有用的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