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userkon.com/to......standard.html |
||
|
虽说互联网的革命总觉得势不可挡,大家都期待着,某一天,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平常用客户端才能完成的任务。虽然,HTML5与Chrome一度让我们看到浏览器代替操作系统的希望(via 1,2,3,4,5),但目前来看,用户同时保持两种平台的使用的状况,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让用户无缝地从客户端应用转移到在线应用,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 从逻辑上说,在线应用属于操作系统中浏览器客户端应用内运行的一套程序,很多交互上依然还是要依赖上层应用(浏览器客户端),这就如同在Mac OS内跑一个Windows的虚拟机的那种差别。 这样的环境,就给在线应用带来一个很严重且无法避免的问题:体验不一致。在线应用没法提供和客户端应用一样的体验环境,用户如果如果想好好使用在线应用,得需要重新学一次,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于那些生产力应用,而这种不一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这些体验的不一致在UI上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如有其他,欢迎补充。但我个人认为,最大的不一致,是在于页面的渐进变化,窗口深度变化以及模态化转变。因为这种不一致,用户很容易就在一个在线应用中迷失而困惑,因此,“首页”链接成为点击最高,最救火的链接。 观察一:多样的对话在浏览器中,用户一共会遇到4种类型的对话窗口,分别是:
了解更多对话框的分类,请参考Windows user Experience Interaction Guildelines > windows 观察二:页面的流动差异化同样的页面,即使他们的功能与内容相同,但在客户端与在线应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客户端中,使用窗口的模态叠加,给予用户导航,同时,Windows平台还提供了任务栏,帮助用户管理自己的窗口。对于用户而言,后退至上一步,只需关闭当前窗口,返回操作流程的原点,清除掉任务栏的窗口的占位即好。 在在线应用内,由于窗口的模态叠加存在实现难度,而且效果也不佳。同时,也不会有任务栏这样的控件去管理用户在网页端内的窗口(Firefox Panorama也不过是对浏览器的标签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而已),即使存在面包屑与导航,也难以避免导航迷失,用户难以在页面中快速找到准确的后退路径,不得不直接选择“回到首页”的方式,快速逃离。 窗口和页面流动上图看起来比较复杂,但通过窗口的叠加,有效的记录到了用户的整个操作流程。用户在回退时,都可以采用点击窗口的X,或者Cancel退回上一步。 而对于在线应用,虽然有面包屑,但是他表现的不是用户操作流程,而是信息的分类。 页面模态的差异化同样的内容(设置),在客户端内,使用模态的对话框,并且会新开一个窗口;而在线应用中,这就变成非模态了,且不会新开窗口。 网页端后退操作行为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