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mediatin.com/2......11/01/apps-3/ |
||
先看图。这张图,之前我在公司内部培训的时候手绘过很多次。在最近一次某移动互联网论坛上才对外使用。 开放平台上的三大商圈:娱乐商圈、资讯商圈、工具商圈。 这张图其实不太严谨:它并不是严格比照某个开放平台或应用商店的具体数据做出来的。但却是我在观察了各个开放平台(Apps。或程序,以下同)之后,试图做出来的一种直观表述。应该有一些参考价值吧。 简言之,在开放平台(Platform)上大致有这种三类应用(Apps): ①娱乐应用。特别是游戏,在社交平台上则主要是社交游戏。 2011年1月的Facebook组件排行旁,绝大部分是游戏: ( 图表数据来源:AppData ) 其实,在思考以上问题时,很多人的思维都本末倒置。 比如现实生活中,你是怎么约会的?打电话约朋友,多半的理由和内容都是娱乐:比如一起去吃饭、唱歌、打球、旅游等等。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会打电话约人周末在家里一起看日记和相册…… 娱乐,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社交形式;交流和分享往往是伴生的。在网上也是如此,且游戏是娱乐的极致。 ※)有人问我: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合格的社交游戏?如何赋予一款普通互动游戏更多的社交属性? 在2010年下半年之前,很少有人问这个问题。在2010年下半年之后,问这个问题的多是手机游戏开发者。 要实现这三个要求,就要会利用开放平台——有时候甚至要利用不止一个开放平台。 再回看我前面说的:“用户增长快,生命周期短,运营维护难”;其实还有一句潜台词就是“用户忠诚度差”。游戏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对一个平台而言也是如此。开发者要让这“活跃”延续,平台方要让这“活跃”转化。 ②资讯应用。这部分应用程序的稳定性,要比游戏们好的多。这是因为:资讯应用,是在满足某平台上“大众的刚性需求”。在很多社交开放平台上,这类应用主要包括用户的自媒体功能(状态、日记、记录、相册、视频等)。相应的,在移动开放平台上,这类应用主要是和通信相关的功能增强。所以有些人将这类应用称之为“平台基础应用”,也不无道理。 比如,很多人在刚刚加入开心网的时候会玩“买房子”组件里的“花园”,但是一年以后可能就不会再玩了;很多人在刚刚加入开心网的时候就会开始写日记、看转帖,但是一年以后的他仍然会写日记、看转帖。 这类应用的主要特点是:跨平台整合机会较多——不仅是各网站平台之间的整合机会,也包括各终端平台之间。 这方面的应用比较简单。就好比kik会在手机上行很流行,如果社交网站也做kik类应用可能会更流行:这就不是将社交关系与通讯录绑定那么简单了(比如HTC Android定制系统里的FriendStream)。 基于此,我们甚至不难想象,互联网电视平台开放之后的样子了。 ③工具应用。这部分应用程序很多人不屑一顾。它其实就是“长尾”:亚马逊网站的货物们存在“长尾”,苹果应用商店的货物们也存在“长尾”。“长尾”不能简单解读为量少,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长尾”代表了用户增长稳定,忠诚不易流失。 某种意义上说:工具应用,更多的是在满足某平台上“小众的刚性需求”。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LBS并不是这一类工具应用,而应该是第二类基础应用——这是因为:LBS正在以地缘关系构建新型的社交图谱,或者说帮助完整还原现实图谱。我做过一个不严谨的图来说明这一关系:
其实,跨平台的应用非常值得讨论:此文的原标题并不是“三大商圈”而是“三种生存方式”,后来放弃了。毕竟是相对的吧:“商圈”其实也并不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平台环境里——我们更应该看到各个开放平台之间的互相融合:一个程序,可以将Facebook的用户带到苹果应用商店,还可以从手机屏幕走向电视屏幕——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