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firecacada.blog.16......1122111929302

Instagram的变异

作者:纯银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11-03-21 23:52:16 文字大小:- +

周末打算写手机拍照社交,为查资料,仔细看了看Instagram(最近两个月我的活跃度明显降低),大吃一惊,和年初我还活跃那阵子相比变化极大,之前的论点几乎全被推翻。

我之前的论点是这样的:手机拍照社交产品存在两个天然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信息”,即通过手机拍照传递出去的信息。在传统渠道里,常见情形是摸出手机给朋友看,边看边讲,这是我家猫猫狗狗的相片,这是我去xxx玩的时候拍的相片——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传递。否则就算你愿意把手机丢给别人看,他也看不下去几分钟。相片中附带的信息是很少很少的,佐以注释才能让对方理解拍摄情景。

第二个瓶颈是“主题”,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缺乏拍照的主题,更缺乏足以拍下来和他人分享的主题。就我对163相册的观察,最大的原创类目是家庭生活照,亲友聚会照,旅游留念照,前者不宜公开,后者频度低下。所谓生活随拍,对于大部分人来其实无处可拍,无事可拍,即便随手拍下来也不值一看,既没有内容更缺乏美感。

基于这两点,我的动态里大部分相片是没有注释的,有的话也寥寥数语(为每张相片写注释确实很烦);同时好看的生活随拍少之又少——并不是没有,而是比例小频度低。大部分真实好友的相片又难看又无聊。换句话说,正常情况下的手机拍照无法支撑动态流动与浏览价值。Instagram的中坚用户不是生活随拍爱好者,而是典型的摄影爱好者;热门相片不是生活随拍,而是单反摄影。活跃用户以浏览快速流动的精美摄影作品为主,羼杂着看些真实好友的烂片子,如同主菜与配菜。

但似乎我已经被掷入故纸堆之中。

在过去,Instagram的热门精选页几乎全是单反作品,周末连刷数十次,纯正的摄影作品比例不超过1/4,大部分为低质量的生活随拍。瞠目总结如下:

1、生活中随手拍照,随手分享的行为,正在快速成长,几乎充满了Instagram。反倒是过去的单反作品成为非主流。

2、随手拍照的质量基本无提升,信息注释也很少,和以前一样,大部分又难看又无聊。

3、拥有较多关注者(500人以上)的用户,不论相片质量多差,赞与评论数都相当高。再烂的相片也可能获得几十上百的互动数。他们占据了热门精选页的1/2强。

4、不论专业优质相片还是劣质生活随拍,评论内容同样口水,交流质量之低与过去毫无二致。

5、我曾经关注的,大约50名活跃的摄影爱好者,活跃度有明显下降,大半已经消失。

6、热门精选页里,大多数发图用户为年轻女性。

简单来说,Instagram正在从初期的移动版Flickr,慢慢转向相片版Twitter,甚至带一点点51的气质。生活随拍的空洞与劣质不再成为障碍,用户乐此不疲,很明显受到了各种关系链(尤其是真实关系)的影响。从最近几次版本更新来看,找不到用户群突变的产品驱动力,似乎属于社区自然演变。Instagram正在转变为普通用户的关系圈,但这种关系怎样形成,怎样维系,怎样突破那两个天然瓶颈,我还没找到头绪。其活跃用户从追捧初期的摄影爱好者,转为追捧和自己一样的,乐于拍照并分享的生活随拍者;从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转为追求特定人群的圈子认同感。社区更年轻化,更水,也更活跃(持久度还待观察)。

由于我并不属于新社区,目前还无法理解它的演变过程。摄影爱好者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太大恶化,粉丝更多,但被稀释为少数民族,也失去了热门精选页这个营造摄影气场的阵地,以至于找到彼此变得相当困难。最近一次升级中,Instagram在消息页新增“关注好友的互动提醒”功能,帮助日趋庞大与成分复杂的用户群发现同好。

看上去摄影作为最初的用户导入手段,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曾经认为国内的摄影水平与国外差距太大,以至于不适合照搬Instagram。党在60年内,成功地将中国人的审美水平拉低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包括文字的审美、视觉的审美、仪式的审美、道德的审美。举国性的审美低能使国内摄影作品普遍缺乏感染力,多为小众自娱自乐。这也是我一直不看好山寨版Instagram的原因。但在市场动态刷新后,是否能理解和迎合新生代的生活随拍爱好者,就成为了一个新的契机。

不论走摄影路线,还是随拍路线,关键点都在于怎样定义自己的优质用户与优质内容。怎样拉拢优质用户,怎样突出优质内容,这些都由运营手段来决定。假如在Instagram基础上做一点简单的本地化调整,然后把产品往外一推,等着它自己发芽开花,则过于粗放。还需要运营来精耕田地。

最后讲一点Path,在我看来,它更接近手机拍照社交的用户模型。Instagram的用户行为类似于对陌生人的展示,而不是纯正的社交情景。当你的关注者中,陌生人(或关系疏远的人)超过一定比例,比如30%,则会自动切换到展示情景,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展示情景下的生活随拍属于“公开自我表达”的范畴,与传统手机拍照的“记录生活一角”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如果希望进入纯正的社交情景,尤其通过增强相片私隐性来带动更活跃、更亲密的社交氛围,则必须对用户关系进行提纯。“限制人数”是目前正在验证、并寄予厚望的关系提纯法,所以Google打算花1亿美金收购Path!但Path创始人拒绝了!有人认为他疯了!我却佩服得很。手机拍照极易触及生活隐私,也恰恰是这种私隐性赋予了社交行为特殊的活力。引导用户信任Path,建立全新的网络社交习惯,是万万急不来的。Path创始人多次强调这是一款“慢产品”——触及隐私的信任感最难,最慢,得耐心培育社群关系与用户认知。失去控制权就有可能打乱节奏,前功尽弃。

不过,国内的互联网行业绝无耐心去养成一款慢产品,智能手机的渗透率更不足以支撑亲密关系网的形成。还是忘掉Path吧,多看看85后都在用智能手机做什么,拍什么。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他们的。美少女永远代表了最强大的生产力!(观Instagram热门精选页自拍女生数量猛增有感)

与此同时,如果由于整体氛围的水化,以及长期以来极低的交流质量,导致Instagram摄影型用户的流失(我订阅的摄影类动态以前一天翻4-5页,现在一天只翻1-2页)。这又带来了新的机遇,不知Flickr能不能一把抓住。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图片分享应用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