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ucdchina.com/blog/?p=323

文字的减法

作者:Angela  |   发布: (编辑)UCDChina_test   |   时间:2008-07-26 23:21:40 文字大小:- +

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 Norman将人类的行动分解成七个阶段:

1. 确定目标
2. 确定意图
3. 明确行动内容
4. 执行
5. 感知外部状况
6. 解释外部状况
7. 评估行动结果

这七个阶段发生在人类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时。

比如最近降温,你想要保持身体的舒适感(确定目标),所以就得加一件衣服(确定意图),于是你决定去衣柜里看看哪件衣服适合今天穿(明确行动内 容),然后你就选择了一件并穿在身上了(执行),这时你感觉暖和一点了(感知外部状况),因而你确定衣服被穿在了身上(解释外部状况),你觉得不冷了感觉 很舒适(评估行动结果)──这么写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别扭,因为这些判断发生得非常快,你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中间的过程(有很多科幻小说和马路上骗人的把戏 都是利用了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分析分析,此为题外话)。

但是,当人和机器发生交互的时候,人类仍然遵循这样的反馈法则,而机器使用的却是另一套法则,这就正是人机交互永远不顺畅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 人类是善于解释现象,并能根据解释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行动的。这种本能反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搬到计算机世界就面临很大的设计挑战,因为行动 七阶段中最关键的一环——感知外部状况——在计算机世界中完全依赖于设计。因而一个未经设计的产品,基本上等于是把它的使用者扔进了一个既没有声音也没有 影像的黑暗世界,人们只能凭“直觉”和“本能”来与之交互。

在刚才那个例子中,你“感知外部状况”时,使用的是触觉(也许?我不了解神经反射之类的原理,随便猜的)。那么在计算机世界中,你唯一能使用的,只有视觉(有少部分听觉的应用,不过鉴于大部分同学上班时都不得不关掉音箱,我们此处就不考虑这个情况)。

看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说:“是啊!所以文字正是起到了‘描述外部状况’的作用!”

当然,这是我们这一期要讨论的主题,但是我在前面分析了半天,结论却刚刚相反:有时候,文字恰恰是可以省略掉的元素。

为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拧螺丝钉的时候,你是如何感知它的变化的呢?通过文字描述“螺丝钉已经旋转了四分之三圈”,还是通过它“逐渐变短的身躯”知道的呢?

一个不停地报告旋转圈数的螺丝钉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笑呢?

可是这样界面到处都有。

“添加好友成功”、“加入小组成功”、“请在下方输入你的手机号”……比比皆是,而在我看来,甚至包括“登录失败,请重新登录”在内的提示文字都是 多余的。我在输入账号和密码以后,不能进入“我的XXX”,这件事本身就说明问题了,设计师要做的,只要保证用户的视觉焦点集中在出错的位置并标识出差异 (比如,输入框变成红色,增加图标之类)就够了,你有几次是阅读了界面上的文字才知道密码输错的呢?

Norman还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如果一个产品需要文字来描述用途,那么它就不是一个设计良好的产品。一个需要看说明书才能知道怎么用的水壶,绝对是因为它长得不像水壶。同理,一个需要阅读文字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的系统,绝对是因为它看起来不像是出了状况。

很多时候,我们想方设法地优化、精简文字,也总结出一些类似“动词+对象+状态”的措词原则,却恰恰忽略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天生对形状、颜 色和位置敏感。再加上计算机用户扫描式的屏幕阅读习惯,更是导致了对文字视若无睹的现象。其实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它手段来表示外界的变 化。

我很希望有一天,当我在某个网站登录不成功时,它能把屏幕微微地震动一下,而不是蹦出一行红字告诉我我已经知道的状况。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界面上的文字   |  类别:信息和交互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