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far2go.cn/blog......nd-basis.html

SNS的行为基础和未来趋势——大众SNS的游戏化和活动化

作者:JJYY  |   发布: (网友)JJYY   |   时间:2009-01-02 00:44:56 文字大小:- +

我用2个问题作为开场:人们使用SNS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来衡量SNS的成功?

网上分析SNS 的文章很多,一搜一大堆:研究facebook为什么成功,国内SNS为什么不成功,先从N个维度来剖析,然后是商业模式,用户亲和度,界面友好程度,用 户粘性……随便几万字上下,有关专家也耐不住寂寞来点评开心网和白领网瘾趋势,说实话,不看也罢,没一个靠谱的。

有些很扯,有些也许没错,但我要说的是很多人看问题的方向因此被误导,因为这些都太着眼于局部和片段,一头钻在各种表象上,却没有看到背后的东西。

最核心的东西,往往十分简单、一针见血。
SNS之所以叫做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ocial是其根源,一切都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行为。

人们上SNS,有2个基本目的是不会改变的:
1.    认识更多的人 (前提是自己感兴趣的人)
2.    和已经认识的人熟知起来

所以衡量一个SNS是否成功的基本,就看:
1.    能否帮助用户方便容易的认识更多的人
2.    能否帮助已经认识的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第一点是基础,SNS如果不能帮助用户方便的去认识更多的人,这是完败,死不足惜。但更多的SNS是在第二点上做得不够好——这是我要说的重点,也正是这个,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关于Social行为——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轨迹

说到Social就不能不提社会心理学。即便今天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极大的影响了人的社交行为(例如网络变成了人们很重要的社交入口之一),但人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原理没有任何改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是沿着这么一条轨迹:遇见——吸引——认识——多次接触和了解——亲密 (有兴趣可以看多年前写的另一篇文章“喜欢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遇见一个人——被吸引——直到认识,这是一切关系发展的基础。接触是起点,他能不能吸引你,决定了你想不想认识他。什么是产生吸引的关键点呢?相貌、兴趣爱好、知识思想、社会地位等。

然后,人们需要多次的接触和了解去增进友谊,培养亲密关系。人之间的感情需要时间来培养,经常看到自然就会熟悉。另外,人们需要时间去相互了解和交流,由自己是不是得到回报而决定深交(精神的回报如感情、关爱、兴趣和知识……物质的回报如金钱和地位……)

 

第一点:让我们相识!

互联网之前,我们只能接触到自己日常行动范围内的人,十分有限。一方面是根本见不到,另一方面,就算遇见一个人,被他吸引,但也很难主动去交谈认识。

认识陌生人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很难冲破的障碍。(不然天涯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类似“如何认识一个公交/地铁/某地方的MM”的征集贴了,往往几百楼建议盖着,十天半个月过去了还没具体行动)

请看看自己父辈,他们的婚姻,他们的好友,几乎都是同学、校友、单位同事、业务伙伴、老乡等之间产生的,因为他们一生只接触和认识到这些人。

今天,互联网把人们从物理空间中解放,人的行动范围变为现实和网络两方面,可能接触到的人被几何等级的放大。只要花点时间,你可以搜索到一位比你小/大十岁的外省异性,或者另一个国家的一位社会工作者。

然后,你会去查看他/她的照片(外表)、个性签名和资料(行为个性)、发表的文章和看法(知识)等去决定是否认识他。就像之前说的,即便在网络上,人们的社交行为本质是不变的。唯一和现实社会中不同的是,认识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轻松点击一下“加为好友”便可。

所以在帮助用户认识更多人这一点上,搭乘互联网的大趋势,很多网络服务都做得不错(虽然还是有不清白的,也有做得不错却没想通为什么的)。

其实对于SNS来说,让用户相识只有2个关键点,解决方案则可以有很多:

  • 帮助用户发现更多其他人,提供更多入口和线索
    (用户搜索,好友的好友,圈子和小组,兴趣组织,同城,随机…)
  • 鼓励产生吸引的信息
    (真实照片,个性签名,兴趣爱好,日记,看法和评论,行为记录…)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说很多人分析SNS成功与否是不靠谱的了,因为他们一头扎到一个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中,却没想到什么引起了这些,着眼点太低导致无法看到宏观的根源。

我相信史玉柱在这方面是个明白人,非常犀利,比很多“资深用户体验人士”都强,单从他搞巨人的美女认证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点:让我们熟知吧!

这是一个深深的分界线。优秀和平庸的关键就在这里。

在现在,很多SNS中,用户之间的关系止步于认识而已。
在未来,无法提供引导用户深入发展关系的途径则代表着失败。

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关键点只有一个:提供鼓励人与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人与人之间需要通过多次的互动和交流,加上一定时间积累才可能建立更深入的关系。

在 现实中,人们会通过见面,聊天,吃饭,聚会,一起参加活动等社交活动来增进友情,包括一个团队的共同协作和努力。这就是为什么往往网上的“教学贴”说到要 泡一个mm,认识后要多接触,多约出来玩,甚至要狐朋狗友一起帮忙“创造机会”。结识一个大人物也是如此,多接触,多交流,甚至合作,“创造机会”。

“创造机会”四个字就是关键点的朴实表述。不是什么复杂理论,N个维度,不是潮流新趋势,模式创新,不是什么玄虚的用户体验。这是自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一直延续的社交行为特征。

在网络上,我们要为用户之间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去进行交流和互动,推动他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不用去想破脑袋,因为成功的User Case已如漫天繁星一般:

当某人很久后还怀念那几个熟悉的ID和帮自己杀出重围的兄弟们的时候;当年远隔千里的网友互称“老公老婆”,一看到对方不在线就心烦意乱的时候,这个关系算不算亲密?

当几个人每天都在细心呵护着那个常去的地方,频繁交流看法,研究探讨,互喷或赞许的时候,这个关系算不算亲密?

当大家坐在一起喝茶热烈讨论起网上的活动,喜爱的书籍和音乐的时候,当线上关系延续到线下的时候,这个关系算不算亲密?

“创造机会”的有效方法是:

  • 让人们共同参与一个事物,进行互动和协作
    (组队,配对,娱乐,游戏,获取成功……)
  • 让人们寻找到相似处,鼓励思想的交融和讨论,产生社交回报
    (兴趣、爱好、思想的表现和交流碰撞……)

这时让我们重复一下副标题:大众社交网络的游戏化和活动化,是SNS的重要发展方向。

 

大众SNS游戏化和活动化

对于大众化的社交网络,如Facebook,My space,校内,开心,用户的基本目的十分强烈:“认识人”和“更亲密”,顺便消磨时间和解闷,同时现代人的耐心都不是很足够。

在SNS中给对方发邮件、评论和涂鸦这些方式非常低效,有很大的障碍,特别在你根本不清楚对方喜好、兴趣、背景的情况下,很难对建立关系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有些人要么放弃,要么要一个QQ转移到IM平台继续发展。

为了让人们共同参与一个事物,进行互动和协作,游戏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游戏本身是一种娱乐,不管个人的兴趣个性千差万别,都能够很自然的参与进来。游戏中人们紧密协作杀出重围并取得宝物(协作和成功),者相互玩耍融入情景(交流和接触),这些对于关系的建立非常高效。

拿开心网来说,他的游戏都多少体现了这个核心。朋友买卖中多次的买入,安抚他/她和折磨他/她;咬人本身就带有些暧昧的意思,且必须去别人家休息;直到最近的买房子插件,把游戏环境视觉化,让用户设计自己美丽的小屋,再引导他们去抢人,去进行“异性合租”。

今年的网游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巨人中男女互抱这些小游戏,到最近爆出的“游戏中召唤女玩家进行桑拿按摩”,抛开道德范畴,不得不说史玉柱把用户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彻。

SNS 可以向游戏化发展,网游其实也有向SNS渗透的潜力。网游和SNS较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用户档案是虚拟的ID,不像SNS是较真实的个人档案和信息。但如果 可以绑定呢?史玉柱购买51.com就说明了这种可能性,如果他把今后的网游和51.com的用户进行一个绑定,不是不可能,这样就有可能让社区——游戏 ——社区——线下关系 成为一个流畅的环。

第二个切入点是活动。

虽然如今很多社交行为都转移到了网上,但人的关系始终存在一个从网络延伸回现实的趋势(即便史密斯这么明理的一个家伙也总想跑到现实世界中去找尼奥)。在真实世界的交流和互动是一个强力的推进。

通 过各种线下活动,可以让用户直接进行物理空间的接触,省去了长久耐心的考验,这是非常高效的手段。因为活动往往根据兴趣和特定主题而组织,聚集到的人群本 身具有相似性,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由于人天生容易对相近的人群产生好感,并且相互消除了陌生认识的隔阂,更容易建立深入关系。

在这点上,豆瓣无疑做得非常出色。通过对音乐书籍电影等的爱好去描绘一个人的特性,去聚合相近人群,通过每天大量活动让无数志同道合的家伙见面(不管他们是去讨论话剧经济还是心怀鬼胎),始于线上,在线下发展,又回到线上。

 

一些补充

任何东西脱离不了其根源。之所以说游戏化和活动化是大众SNS的趋势,因为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帮助用户建立更亲密关系来说这是两个十分高效的手段。

近 年还有很多细分SNS的兴起,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一个特定范围的人群,有一定门槛。例如养宠物爱好者的SNS,病人共享治疗信息的SNS,专业职业人士交流 的SNS等。对于这些SNS来说,游戏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对于这些用户来说,寻求相似性、思想和知识的交流是最主要的。但对于一些细分SNS,活动也 许还是有效的手段。

最后,用这篇文章作为自己这一年的结束,希望它可以照亮一些东西,感谢2008。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中文SNS的现状与机遇   |  类别:设计思想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