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sina.com.cn/s......0100cmin.html

深度与规模 - 两种WEB2.0模式比较之三

作者:xiewen  |   发布: (网友)稻草   |   时间:2009-03-11 09:53:18 文字大小:- +

 

 

         前不久,新浪科技译载了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杂文,从通俗角度讲了点社交网络规模的问题。牛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罗宾。丹巴(ROBIN DUNBAR)发现,人脑的认知能力限制了社交网络的规模。根据他对大猩猩的大脑容量和社交网络规模的研究,推断出人类智力所允许的稳定的社交网络规模平均应该不超过148人,约等于150人,这就是在学界著称的“丹巴数字”。

 

         现实世界如此,虚拟世界又如何?有社会学家常驻FACEBOOK网站进行研究,发现用户的好友数量平均为120人,女性用户的好友数略多于男性用户。这证明了丹巴数字的正确。但是,朋友的数量规模是一回事,朋友间互动的质量是另一回事。这位学者又发现朋友间互动的强度与朋友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一个人和朋友来往越积极,越亲密,这个人的朋友圈子就越小,越稳定。在FACEBOOK,当一个人有120个朋友时,只会给其中7-10名好友留言,更新状态(STATUS)或者涂鸦(WALL),而只会和其中4-6名好友双向互动(MAIL或者IM)。即使有少数超级交际草或交际花,朋友数量达到500人,能够保持经常交流的也不过17-26人。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优秀的网络平台给人们社交带来多大的方便,能够交到多少朋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核心朋友圈规模基本是不变的,5-7个人而已。

 

         这篇文章用了当今大规模的网络数据证明了社会网络分析界20年前就发现的道理,即人们用于社交的时间和精力为常量时,追求深入全面的互动只能减少社交对象的数量,追求社交对象的数量只能降低互动的次数和质量,二者不可兼得。在这个前提下,要想尽可能地增加朋友数量并保持相当质量的互动,我想至少有三种思路:

 

1)  多元社交----如果社交的基础是信任,那么形成的社交网多半是一元化的,例如同家,同乡,同学等等,这需要长期,全面和深入的互动为基础。所以,这种朋友圈大不了,条件太苛刻了。如果社交不仅仅以信任为基础,还有功利性,交换性,特定性的因素在,那么形成的社交网多半就会变成多元化的,例如同事,同好等等。有三个社交圈,每个10个人,应该比只有一个社交圈,却有30个人好。虽然朋友数量是一样的,但互动频率和质量应该是圈子越多越好,而不是人数越多越好。给定社交的时间和精力,多元社交比一元社交效率高。

 

2)  异质社交----即使在一个圈子内的朋友,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应该越大越好,因为背景不同,品味不一的朋友间交流所带来的信息多,资源丰富,而同一背景,同样品味的朋友间来往,无非是相互强化大家的强项,而弥补不了共同的短处。所谓表扬不值钱,批评才值钱就是这个意思。例如一个美食圈,如果都是北京人三十多岁白领男士。吃来吃去脱不出一个模式,和自己一人吃差不多;而另一个美食圈,人来自不同省份,职业年龄性别不一样,吃来吃去就会吃出新局面,每个人都会有新体验。

 

3)  间接社交----为社交而社交是没意思的,总该有个目的。所以,利用做事间接地促进社交也是提高社交质量的一个思路。现在网络服务中相当流行的跟贴机制,共享机制,还有当红的社交性游戏都是通过用户享用某种服务间接地促进用户间的社交。所以,寓社交于娱乐,寓社交于信息,寓社交于商务,都是很好的方法。反之,以社交助娱乐,以社交助信息,以社交助商务,不就是WEB2.0了吗?

 

做WEB2.0的谁都想让自己的网站上用户的朋友越多越好,朋友间互动越多越好。但是,当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以促进多元,异质和间接的社交的思路去看MYSPACE的交友加服务战略和FACEBOOK的会友加开放战略,各自的优劣还是可以看清楚的。可以肯定,两家公司制定平台战略的时候不会有社会学家在里面捣乱,而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但摸着摸着,摸的就不是同一块石头,过的也快不是同一条河了。

 

MYSPACE的平台架构鼓励用户自我生存,自我展示,然后通过互动结识新朋友。这样的好处在于形成的朋友圈比FACEBOOK多元和异质。如果考虑到群组和论坛这两层更广泛的公共社交环境以及音乐和视频两大自我服务,社交的间接性也比FACEBOOK强一些。所以,现在它的人均PV是二十几,比FACEBOOK的十几多一倍,或者说用户的粘性大一倍。但是,由于缺少把线下朋友带上来这一招,也就使得用户的朋友网上缺少了核心朋友圈(CORE NETWORK)这一层。用我上面的话说就是多元是多元了,但不是一元基础上的多元;异质是异质了,但不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功利性,交换性的社交多了,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交就少了。虽然MYSPACE后来也做了些补救,增加了促进真实性和会友的功能机制,但从根本上看,MYSPACE上形成的社交比较浅薄,比较片面,比较娱乐,现在出现用户不增长甚至数量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FACEBOOK的平台架构鼓励用户把线下朋友带上来,然后在这个老朋友圈里互动。这样的好处在于朋友圈的相互信任度高,共同话题多,但和MYSPACE比就显得比较一元和同质。早期它只局限在校园内,然后扩展到公司和同城,现在已经无限开放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但是,由于在根子上走的是会友的路子,新平台上见老面孔,FACEBOOK就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扩大化和复杂化的IM和TWITTER,成了以沟通(COMMUNICATING)为主,全面社交和全面网络生活的潜力被大大削弱。在这个平台上,缺少结识新朋友的机制和空间,多元异质间接的社交能力比MYSPACE差一些,所以才出现了前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数字,看上去朋友数量很多,真正频繁互动的很少。社交变成了熟交,生交很困难,魅力有限啊。

 

两家公司都有继续改进的机会,相比之下FACEBOOK的健康度更高些。有些战术性的工作现在就可以做。例如,把朋友分组的功能做得再好些,引导朋友圈的多元化;例如,遵照丹巴数字把朋友数量限制在150人,然后淘汰没有互动的死魂灵,补进愿意互动的新人;再例如,不仅按背景(同学,同国,同乡)而且按行为(看相同新闻,用相同服务)推荐潜在朋友,等等。按两家公司的实力,这些并不难做。怕的是心不在此,力气都用在不相干的地方去了。我对FACEBOOK有信心,过去2年它的变化都在可理解范围之内。MYSPACE就难说了,摇身一变成了娱乐性媒体也可能。要真是那样,买椟还珠的故事就有了新解,而且版本还是美国进口的。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社区是怎样形成的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