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5gme.com/space......d-116040.html

我对“Linkedin”的认识和分析

作者:谢震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11-01-15 15:51:31 文字大小:- +

我大概是三年前在朋友的邀请下注册了“Linkedin”,目前在Linkedin上面有272个联系人。以下结合我本人的使用经验说说我对Linkedin的一些初步认识。

 

Linkedin的联系人

 

我在Linkedin上的272个联系人,大概有四个来源:

 

第一种,同学、同事和前同事,占约50%。在注册的时候,Linkedin几乎是强制性地要求你填写详细的教育和工作经历,然后根据你的经历为你找到同学、同事。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填或者胡编乱造,但下文会介绍,Linkedin的筛选机制会使你寸步难行,根本没有骚扰别人和被别人骚扰的机会。

 

第二种,MSNGmail的联系人,约占10%。和所有的社交网站一样,Linkedin会要求你输入MSNGmail帐户及密码,察看现有联系人是否已在Linkedin注册,并建议邀请朋友到Linkedin注册。

 

第三种,Linkedin推荐的联系,约占20%,通常是朋友的朋友。不得不说,这种推荐是相当精确的,推荐的人中有70%以上是我确实或有兴趣认识的。Linkedin推荐的人当中有一半我和他们建立了联系。

 

第四种,猎头公司、上下游公司的销售、BD等,约占20%。这些是不请自来的,但也是我乐于接受的。近两年找到我的猎头,80%以上都是从Linkedin获知的我的信息。

 

Linkedin的筛选机制

 

我在Linkedin注册三年以来,平均每个礼拜收到2-3封邮件,60%是加我为联系人的请求(其中60%被我接受了),20%是猎头通过Linkedin转发的职位机会(这些猎头通常也会被我加为联系人),还有20%是由于我在Linkedin加入了一些群组收到的活动信息(这些信息针对性不强,大部分被我无视了),几乎没有收到过推销的信息。相比之下,我在几年前曾经注册过一个国内Copy Linkedin的网站,但几个月之后就注销了账号,原因就在于不断收到保险推销员的骚扰。

 

Linkedin是如何避免骚扰信息产生的呢?我推测有以下两个机制在起作用:

 

事前的筛选和预防机制。如果你胡编乱造了一些在大公司的任职经历,Linkedin也会根据你编造的简历为了搜索出一堆“同事”出来。但Linkedin对向站内用户发送信息有严格的限制,基本账户可以发送的站内邀请极为有限,动辄就告诉你发送更多的站内邀请需要付费升级帐号,或让你只能通过双方都有直接联系关系的中间人转发联系邀请。当然,基本账户收到的限制并不是永久性的。例如,当我在宝洁的前同事大部分接受了我“加为联系人”的邀请之后,系统似乎就判定了我作为宝洁前雇员身份的真实性,给了我更大的发送站内邀请的权限。

 

事后的纠正和反馈机制。在发送建立联系邀请的时候,系统会要求你注明联系的类型,有“同事”、“同学”、“业务联系人”、“朋友”及“陌生人”等几个选项。如果对方填写的简历和你的简历并未显示出是同事或同学的关系,系统会要求你添加相应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收到站内邀请后,用户可以采取三个行动:“接受”;“存档”;或标注为“我不认识这个人”。虽然没有做过测试,但我相信Linkedin对发出的邀请被对方标注为“我不认识这个人”有相当严厉的惩罚机制,导致好多猎头在给我发站内邀请的时候,往往会附带请求“如果您对这个机会不感兴趣,请直接存档无视,勿使用‘我不认识这个人’的选项”。

 

Linkedin是个另类的SNS

 

我个人一直不太同意把Linedin归类为SNS。如果非要给Linkedin贴上SNS的标签,那它也是SNS中的另类。

 

Linkedin和以Facebook为代表的主流SNS差异何在呢?

 

第一,Linkedin只需要弱互动,不需要强互动。据统计,Facebook的用户有高达56%的人每天登陆。在Facebook上,如果你没有几百个以上的好友,如果你不经常对别人分享的东西表示兴趣,那么你写的东西没人回复,你贴的照片无人点评,你很快就会觉得Facebook索然无味。对于SNS来说,占有用户的时间份额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强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Facebook上社会化小游戏大行其道的原因。而Linkedin则根本不需要用户经常登陆,一个月登陆几次处理帐户邀请,偶尔更新一下简历足矣。

 

第二,Linkedin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一方面,用户在Linkedin上面的各种信息,是希望被联系人、潜在雇主、潜在业务合作伙伴看到的,甚至是出于这个目的才使用Linkedin的;而Facebook上的很多信息用户未必希望被“好友”之外的人看到;另一方面,SNS希望用户能够强互动,而且希望这种互动能够在自己的平台上发生。国内的SNS为什么一直发展得不愠不火?因为好多人建立起联系后就转战QQ群了。所以,各大SNS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发展自己的IM工具。Linkedin则不然,它甚至鼓励双方在建立起联系后自行使用邮件联系。例如,猎头们给我发的站内信会被Linkedin转发到我的邮箱。只要我同意,则Linkedin就可以让双方自行交换邮件地址,去除Linkedin这个中介。

 

第三,Linkedin商业运营对用户数量级的要求远远低于SNS。类似于Facebook的网站,用户数量至少在千万级才有意义,而Linkedin的商业运营,我觉得有百万级的用户群体就足以支撑。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觉得Linkedin更像是个披着SNS外衣的分类信息网站或招聘网站,而非真正的SNS。披着SNS的好处是降低了招聘求职的敏感性,毕竟有资格被猎的人大部分都有体面的在职工作,不拒绝被猎,但也没有在积极寻找新的机会。如果说大部分SNS解决的是泡与被泡得问题,微博解决的是看和被看的问题,Linkedin则很朴素地解决了猎和被猎的问题。

更多
打印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