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wangxuntian.com/?p=923 |
||
读完两周了,迟迟未动笔。读的过程中,不断想起老子的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应无不为而无为。” “道”是万物存在之根本,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是指人类的行为活动。老子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是说,人只有“无为”于“万物”,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万物将自宾”的目的。 原研哉的这本书有那么点异曲同工的意思,认为“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认为,睿智就在自然之中,而人们都要吸取这睿智来生存。这种观念更侧重人的神性,将睿智视为人类存在的重要因素,与强调人类的知性、主张野性而自然的西方式思想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将每一个生命都当成神明以表达敬畏精神的日本传统自然观。这可以说是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人的自然观。 “自然毫不吝啬地给予人类所有的丰饶。但是人类对于这些恩惠并没有给出足够的回报。因此,自然开始失去对人类的爱。我们必须倾听自然与生命的对话,从其相互的呼唤中创造出新的界面。我们应该再次为技术所引领的文明注入已经失去的睿智,为我们的心灵找回朴实与谦虚的品质,再次尝试着恢复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被破坏了的和谐关系。”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快要失去节制的急促时代。 电脑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是如此诱人,每个人都想比别人领先一步得到。这种急迫反倒使人们只顾着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一眼望不到尽头。但现在的思想和教育却依然在想着如何追赶技术的步伐。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件事。 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 在混乱的状态中,只有脚踏实地地观察和积累才能寻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方向。 原研哉把他的设计理念深入到作品里,并力图将这种平衡的温和的态度传达给大众。这对浮躁的急切的势力的中国社会,很是适合。 1. MUJI的海报:寻找地平线 地平线上空无一物,又蕴含所有。 2. 长野冬奥会开幕式的节目册:踏雪的记忆 通过柔软的素材唤起了人们关于冰雪的记忆,其正中则是以烫金方式表现出来的深红色生活,光亮的红色火焰深深地压在雪地中央。 3. 某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柔化了的触觉空间 布料传达出柔和的感觉,让产妇放松,另外便于拆洗,和“最好的酒店都用白色的桌布”是一个道理。 4. 松屋银座翻修时,外壁巨大的白色拉链 http://www.ndc.co.jp/hara/home/matsuya/sub_window/01.html 这是本书中最令我赞叹的设计。因为城市管理规定,这个板不能做广告之用。于是想出了随着工程的进展而展开,哪里完工,拉链就开到哪里的设计,在开幕前,就让人们对新的松屋银座充满了期待。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他也提到了“信息之美”,认为信息应该是一种产品,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带来信息品质的提高,设计师们要做的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加传播的力量。 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显了“无”的力量。他对设计的思考远远超过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本质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神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接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说明:文中所有黑体字均摘抄自本书。其中最后两段来自译者朱锷的序言,其他均为原研哉所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