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把20%拿出来
1,功能是基础,形式是展示的必须。
没有功能无法展示,没有好的展示再好的功能也是白搭
2,产品简单并非就是功能少。不让产品臃肿的办法不是功能少,而是表现的更加简单。
所谓“简单”是指“表现的简单”或者“用着简单”。Goolge很简单,但它的功能无比强大。
3,如果一个产品有10个功能,那么只需要默认展现给用户2个。
另外的8个,是用户需要的时候自己发现“我能不能这么做呢?”…… “咦! 还真有这个功能!”?
4,不要试图一下子把什么都抛给用户,他们根本接受不了。
需要用你20%的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0.3秒内搞定她的神经,然后勾引她自己去发现另外的80%
5,设计一个功能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功能有多少用户会使用,超过20%? 这个功能用户会在多少时候用,超过20%? 这个功能我们是否很希望用户去使用?
然后,决定这个功能要怎么呈现出来。
6,产品设计是去“说服”和“吸引”客户,而不是:“给你,拿着”。
分类:UCD ,07/09/13 11:00 下午 | 114,091 次浏览 |
最近的project中就遇到一些留与舍的问题..
“这个功能我们是否很希望用户去使用?
然后,决定这个功能要怎么呈现出来。” 很受用:)
这是个问题。。
搬个板凳学习了,Think you .
Thank you 。
很受用的道理…
往往遇到的矛盾是怎么界定20%的核心功能?是“听用户的”还是“不听用户的”。
一个新的创意,有时候很难拿捏到底是属于20%还是80%。
勾引~~~~~呵呵呵呵
我喜欢这三个字:勾引她
勾引多难听啊,要说“引导”…
这篇不错
套用一句話“簡約不簡單”
特別是在首頁,我們要讓用戶在有限的時間裏被我們帶到用戶想去的地方。
“需要用你20%的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0.3秒内搞定她的神经,然后勾引她自己去发现另外的80%”强烈认同这一句,用户是不能可能完全接受所有事务的
所谓基础功能也就是核心功能。但是如何把握这个核心功能是个问题
其实就在这个0.3秒上
好文章啊,看到群访谈
“如果一个产品有10个功能,那么只需要默认展现给用户2个。”
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太主观的看法。这样的结论,太荒谬。产品管理不是这样去做的,过于粗糙而武断的结论,看不下去了。
“如果一个产品有10个功能,那么只需要默认展现给用户2个。”
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太主观的看法。这样的结论,太荒谬。产品管理不是这样去做的,过于粗糙而武断的结论,看不下去了。
不要太过于扣一句话,如果把整段话都引用了,是不难理解的。
同样一个功能所牵扯到的表单项,用户常用的也许就那20%,另外的80%,隐藏起来好了。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注册,显示用户名、密码这些必填项就够了,性别、头像之类,如果你是高级用户,注册以后自然会去填写。
楼上,具体应用不一定要完全遵循这个原则,作者只是希望用数字来强化意识,具体的度,自己掌握。
结论不是可以随便下的,用数字这样的量化指标更是要慎重。按你们的说法,只是用数字表达一个概念,不需要太过于扣一句话。那么我要说的是,这种方式本身就没有UCD的意识。这种很明确的结论,受众会是怎么理解的?考虑过阅读者是如何理解的吗?在这里,并非歧义导致的困惑,而是使用明确的数字来表达。我相信,很多人会跟我有相似的理解。大家都在喊UCD,但是请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UCD了
就拿你说的注册例子好了,你觉得会有多少用户会去填写?高级用户通常占有多少比例?头像之类的,你觉得是对普通用户重要的吗还是只对高级用户重要?先想清楚,再下结论。另外,所谓只把20%拿出来,更像是设计师或产品经理在做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方式潜藏着主观臆断的问题。
答17楼:
“我相信,很多人会跟我有相似的理解。大家都在喊UCD,但是请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UCD了”
“所谓只把20%拿出来,更像是设计师或产品经理在做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方式潜藏着主观臆断的问题。”
关于UCD,以及所谓你“臆断”,不少同志已经阐述过这个问题,我也有过简单的研究,下面文章可供我们讨论做参考。
《以用户为中心,以PM为半径》
http://hi.baidu.com/angysong/blog/item/83e903f48b105c6cdcc474de.html
20:80的设计原则!很实用
回16楼:你应该说楼上的楼上,我只是在讨论之前引用了一下pwc的话呵呵
回17楼pwc兄弟:
1.我不觉得这篇文章受众群中的读者会把20和80当作准确到小数点的“量化”,所以你不必担心读者会碰到ucd问题
2.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列出实验数据而把一些理论就成为是“臆断”,要知道可用性工程里还有种方法叫启发式评估,主要就靠成形的理论、准则和自己的经验。
这里的二八法则是一条成形的理论,你可以看看http://baike.baidu.com/view/40591.htm,白鸦在这理论结合了一下实际,在产品功能展示方面给出了更具体的指导,而绝非“臆断”
回20楼:
“.我不觉得这篇文章受众群中的读者会把20和80当作准确到小数点的“量化”,所以你不必担心读者会碰到ucd问题”
这不是小数点的“量化”问题,1.5%跟2.0%的差别,跟20%VS80%的差别,不是同一个数量级。那你为什么不说“只把0.1%的功能拿出来,而隐藏99.9%的功能呢?”
你是用一个明显的比例来划分,是否会误解或者不同的理解?你怎么知道别人就不会误解?至少,这个数字信息,就给了我一个明确的印象。
启发式评估,跟这个风马流不相及。启发式评估是经过大量实践证明过是有效的,通过数据检验过的。而所谓这个理论,完全就是个人的主观臆断,有什么理论依据或者实验数据可以证明?
至于Pareto原则,不能简单地应用在这个上面。把多少功能展现给用户,是需要根据用户的目标和任务来确定,需要考虑用户的主要和次要的目标,考虑用户的操作效率,考虑用户的学习曲线,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判断,但在整个迭代过程中,需要用户的反馈和验证,而非设计师自己来做出决定,不是说设计师只放20%的功能就可以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指标。
回18楼,你的文章看了一下,只能说,你的结论和推导过程,实在不敢恭维。
楼上各位其实没有必要那么激烈的辩论关于数字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如果读文章只读文字表面的人最好别读了,因为那样会让你变的愚昧。读一篇文章和学一种知识一样,你必须自己学会主动的悟性和理解能力,自己具备“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
我03年写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没有人回复,回复的人很多都是再说反面意见或者大骂我无聊;07年我看到很多人转载我当时的文章。我认为“现在有更多的人能看明白了”
深刻同感,经常给一些站点吓跑
“需要用你20%的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0.3秒内搞定她的神经,然后勾引她自己去发现另外的80%”,喜欢这句话:)
20%固然没有错误,但是否应该有个有个引导用户去做的过程呢?
呈献给用户的20%只是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的一个做法。
有个更多或者引导性质的提示比让用户自己寻求可能性的做法应该更好一点吧。
“需要用你20%的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0.3秒内搞定她的神经,然后勾引她自己去发现另外的80%”,喜欢这句话:)
我也是!好好利用20%才能实现最终的100%!
[…] 这个最好举的例子就是google。更多可以看看白鸦的这篇文章,《只把20%拿出来》:“如果一个产品有10个功能,那么只需要默认展现给用户2个。另外的8个,是用户需要的时候自己发现“我能不能这么做呢?”…… “咦! 还真有这个功能!”?” […]
何止是产品,做人也是如此!
喜欢最后一句话。太有味道了~
所见略同:没错,“不要试图一下子把什么都抛给用户,他们根本接受不了。”
所以常看到网上所谓的CRM系统,XXX 系统,用户一旦体验就懵了,满屏幕的菜单,按钮,立马逃跑!
最吸引人的20%,如何选择和呈现,是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
“说服” “吸引” “给你,拿着” 这几个词很贴切
[…] 尽量设计相应的挑战以迎合用户的操作技能 在上述关于心流通道的概念中,我们已经解释了在一定的挑战感结合一定的用户的操作技能下,用户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在《软件观念革命》中 所述的针对新手、中间用户和专家用户设计的观点与这点其实是类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个流程、每个页面设计之初要理解该页面为谁设计,以便来制定界面的复 杂程度。对新手访问的页面,设计简单、清晰的结构,以便他们迅速学会界面。对于专家用户,除了增加页面的复杂度,同时可以加入页面定制的功能。在白鸦的只把20%拿出来中,白鸦说:“不要试图一下子把什么都抛给用户,他们根本接受不了。需要用你20%的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0.3秒内搞定她的神经,然后勾引她自己去发现另外的80%”。这也是在平衡挑战感和用户操作技能。广泛地,《和谐界面》提出的“5W+H启发式(5W+H heuristic)”中的“谁/为什么(Who/Why)”也如出一辙。 […]
学习了文章,也看了讨论很受用。
sas系统集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http://www.sasdigg.cn
[…] 这个最好举的例子就是google。更多可以看看白鸦的这篇文章,《只把20%拿出来》:如果一个产品有10个功能,那么只需要默认展现给用户2个。另外的8个,是用户需要的时候自己发现“我能不能这么做呢?”…… “咦! 还真有这个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