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从豆瓣广场看去中心化与社会流行的矛盾

作者:无聊布棉  |   发布: (编辑)Tony   |   时间:2008-08-20 23:25:05 文字大小:- +

《豆瓣广场商榷》, 是我看到分解豆瓣广场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豆瓣推出广场,被冠以“去中心化”的最好体现,我在豆瓣广场晃了好多天,相关的文章、评论也看到不少,褒贬不一。 不过,现在豆瓣去了中心化,变成了sns网站后,能吸引我的已经不多了。但这不妨碍豆瓣的快速发展,就如推出九点后,我几乎没用过,但是每天还是有不少人 从那里阅读一样。

我以前使用豆瓣,主要是:看首页推荐,有什么好书、好电影的评论,进去看看,其次是添加自己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当作 是个人历史的记录,然后是看看相关的小组,仅此而已。现在进去,满眼都是我的朋友做了什么,友邻说了什么,即使是去了读书、电影等子目录下,第一屏的也是 友邻关注的电影,说实在的,我的友邻关注什么东西,我并不是很关注。反而是豆瓣猜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经常会去看看。

web2.0一直流行 去中心化,但是貌似各理论家,实践家给我的感觉是,“去中心化”是要给大众趣味革命的感觉,如当功夫熊猫上映的时候,如果通过推荐的方式,那么豆瓣首页都 会是功夫熊猫的影评,而小众的东西就无法显现了。但是我想问的是:难道功夫熊猫上映的时候,现实生活中不是都在谈这个吗?现在豆瓣的四个广场,每个广场关 于刘翔的话题都占了大部分,按照同样的理论,小众的东西还是出不来啊?去了哪个中心呢?

SNS的根本目的是让用户留在网站上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用户有那么多时间在上面玩吗?或者是否有人调研过,facebook上的用户,学生和上班族在线时间的比例是多少?

另外,去中心化后,推荐还有用吗?豆瓣试图通过广场的形式,让一个用户的各种操作,去影响内容,并通过算法推荐给其他的用户,是否考虑的过于复杂了,去中心化是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A:最近有什么经济类的书好看的?
B、《长尾理论》很不错,在豆瓣上评论和评分都很好,你可以去看看。
C、看起来不错,买一本来看看。

这几乎是一个人购买行为的直接体现,就是基于信任的人的推荐加上基于第三方评判,就决定了购买。当然这不算是豆瓣中很典型的行为体现,只是用这个来做一个例子。

同 样是买一本书的过程,面对用户A想要购买一本书的过程,如果按照web2.0的理解,在A希望提问并希望获得解答的时候,回答者B的回答需要经历一系列的 算法,比如B去了3家书店,浏览过20本书,最后选定了《长尾理论》,花了20天看完了,然后在豆瓣上写了个读后感,有40评论,有1000人评分,最后 告诉A,《长尾理论》值得推荐。

从想当然的角度来说,第二种推荐方式貌似更合理,但是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选择成本。这样做是不是有点疯狂了?第一种方式虽然不够权威,但是胜在够直接,因为用户对互联网的期望值和选择成本本来就应该如此。

是否web2.0网站把用户当成机器人了,因为只有机器人才会接收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判断,但不要忘记了,我们是人。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豆瓣广场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