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消息,第六届用户体验大会(User Friendly2009暨大中华区第六届用户体验大会)今日在上海举行,大会的第二天,IDEO创始人之一Bill Moggridge发表题为《亚洲设计的的下一步是什么》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表示中国设计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把设计作为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创造力。
同时还他还表示:“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团队,这样可以解决在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人可以解决人性化的因素,有的人可以解决技术方面的因素,有的人可以解决物理学方面的因素。在同样的团队里面,我们还不能忽略有一个商业方面的因素,要有品牌,要有持续性发展的潜力,要有所有商务策略来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
以下为Bill Moggridge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够来到这边。我们在上海有一个办公室,我之前就去过一次,所以这次有机会再到上海来,有机会跟IDEO的同事相处。
大家手上已经有我的讲义了,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是比较高层次的设计,亚洲的设计下一步是什么。今天还有一些讨论的时间,所以希望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提问,我在中间也会讨论一些关于服务、系统,以及方法跟人的议题。
第一个部分结束的时候,中间会有一小段的停顿。第一个部分讨论是比较高层次的设计,对全世界设计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过去的许多制造大厂都转移到创意和设计活动上,所以我想大家必须要思考,在各个不同层次的设计活动。基本上有四大层次。
第一个层次,对设计的认知。第二个层次,对设计的培养,让人们知道如何去设计。第三个层次,设计的思考,这个部分会纳入一些非设计专业的人。第四个层次,设计研究。我想在中国设计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把设计作为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创造力。昨天提到小鸡性别分类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做。所有跟设计相关的活动都是这样子,必须要依赖直觉。
大家看到(图),大脑就是一个大冰块,我们认知的就是一个端倪,真正潜意识的巨大潜力都是藏在水下,我们没有意识到,都是创造力的所在。大家逐渐的学习,就会逐渐挖掘潜意识的创造力,然后进行利用。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在学习的道路上相信您的直觉,相信你的潜力,就好象做小鸡并别分类,逐渐变成一个很好的设计师。
我当时列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简单的设计意识,怎么样做选择。有一个作者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最近的一本关于情感方面设计的意见,设计师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样做选择。做选择的过程中怎么样做过程的选择,比如说房间内如何设计。这是当时写这本书的封面,叫《情感设计》,它的主旨就是每个人都是设计师,对于我们这些职业的设计师来说,重要的是要提高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天赋。
大家看到这是达芬奇画的画(图),这个画的有赖不是通过多年文化的积累而画出来的,而是内心很多灵感的凝聚才画出来的。这里面讲一下我的故事,在英国上高中的时候,当时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想成为设计师,但是当时没有这样的课程,我自己设计了这样的课程,学习数学、艺术等等,作为我当时学习的主攻方向。90年代末期的时候,英国政府把设计课程放到高端课程,现在在英国十一二岁的学生都可以学习。现在所有的机会都有很小的年龄就学习设计,我当时4年以后在学校的感觉就是,当时很小年龄的高中生所设计的作品可以跟高年级设计学院设计出来的作品相媲美。
下面学一下专业的设计技术,比如说图象的设计、线条的设计,我们应该怎么样驾驭这些技术。谈一下建筑的例子,这是比较现代主义的例子,这是为东京天然气设备做的设计(图),旁边是为小孩弹钢琴设计的图片(图)我们最近设计过类似交互性质的用户体验设计。我们现场听听这张幻灯片带来的声效(播放幻灯片)。
接下来我要讲的下一个层次是跨学科的设计思维。这里面回答的问题是,到底我们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怎样做,以及只是做老板让你做的事情。在此之上,我们要学习整个设计过程,面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整合,把所有解答出来的答案做成设计方案。我觉得这是一个跨学科设计的很好的机会。思维模式和设计的研发过程,会帮助解决我们到底做什么,而不是一味的领取别人的命令。
这里有一个例子,这是一个Synthesis自行车(图),有最棒的刹车系统,产品形象特别好,他们问IDEO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我们当时设计的常规做法是,我们当时跟他沟通说,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喜欢什么方面,不喜欢什么方面。美国人小的时候特别喜欢骑自行车,张大了以后就忽略了,16岁以后就不好意思骑自行车了,没有人愿意骑自行车上学。对其他特别喜欢自行车的自行车迷,他们感觉自行车非常棒,非常愿意骑。(播放幻灯片)
大家看到刚刚新的自行车带给大家的体验,这里面谈到的是我们到底要做什么。这些是他们所谓的自行车基建组成部分,这些零件形成了高端自行车性能,比如说用组建以后整体的座位特别舒服,所有的安全因素都会被考虑在内。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他们作出了不同版本的自行车以吸引不同的客户。有的设计师喜欢把自行车做的看上去更加酷一点,当然还有其他的考虑因素,这就需要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到这个设计中来。通过这样例子我相信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团队,这样可以解决在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人可以解决人性化的因素,有的人可以解决技术方面的因素,有的人可以解决物理学方面的因素。
在同样的团队里面,我们还不能忽略有一个商业方面的因素,要有品牌,要有持续性发展的潜力,要有所有商务策略来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他们坐在一起高强度的做这个项目,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列出来,回到各自的项目决策中,集中解决自己负责的领域。其实是大家非常高强度的坐之在一起,用非常有创意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户解决问题。这是我列举的一个例子。(播放幻灯片)
刚刚表现的项目持续了好几天,我相信大家可能了解其中的大意,大家一起做笔记,做分享。
接下来要最高的一个层次,设计、研究。所有的艺术和艺术家,很多人拿到了博士学位,知道各自学科到底讲的是什么知识领域。如果拿到研究领域的博士学位,他们和文科领域的人不一样。比如说Ezio教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他们的目标就是生产出知识,将这些知识赋予给想要做设计的人。2007年我参加过一次会议,当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好几百人,很少有人来自于美国。另外一个设计师Jane Fulton非常集中于设计实地,一定要跟当事人交流,学习他们的方式,比如说设计的方式、骑自行车的方式,然后进行自己的设计总结。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些模型,比如说我非常喜欢这些过程中的模型,从研究到原形,再到设计,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创意过程怎么从A点走向B点。就革新性的设计中,大家可以从这个模型看到,从逆向的方面体现出来。对设计师的理解一定要善于在各个领域里解释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要谈一下关于设计的设计研究。这个例子曾经通过我们的网站展现出来。这是第一部分,接下来我要从高层次的设计讲到比较负责的细节,就是层次和系统。这是亚洲设计非常大的挑战,在其他地方也是,就是要了解服务和系统比较复杂的设计。
在这里跟大家一些例子,从手机的服务开始谈起,手机对每个人都有广泛的影响,一开始就跟过去一样,手上摇一摇,当时电话非常简单,当然的基础设施也非常简单。这种电话服务的设计并不是一个设计的问题,而是要训练接线生把线接对,知道如何去面对人,如何面对粗鲁打电话的人,或者如何接听电话。现在手机是跟我们的非常进亲密的设计,界面非常小,但是非常不容易设计也不容易使用。因为这么小的东西里面要有这么多的功能。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设计挑战,而不只是训练人而已。同时还有上网发电子邮件也是对设计的挑战。
当设计牵扯到科技的时候,这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I-mode是日本第一次把网络和手机成功结合的人,我到日本去访问为什么会这么成功,这个人来自Strategy一个杂志公司,他们能够使用创新的方法。这是东京的夜景(图),我后来也去找Matsuno,他是沃顿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他跟我描述了整个发展的过程。(播放幻灯片)
这个漂亮的美女在使用手机(图),而右边的这个人还有一个手机吊饰,我发现很多日本的女性都有这样的东西,我就问她为什么要用这些手机吊饰,因为可爱,其实是因为我们日本人很喜欢化妆,把手机贴近脸的时候把脸弄糊了,通过这样的设计接听手机就不会把脸糊掉。这是2002年,离现在已经7年了,我当时跟一位专家讨论到各种不同设计的层次,他提到各种设计元素中有各种不同成功的因素。
有I-Mode服务,甚至可以用手机买软饮料,当时他们在东京办公室做了一个演示,这是他们用手机购买软饮料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播放幻灯片)。 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忍受这么糟糕的设计,也不会使用。
我们想向在可口可乐网站工作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设计出这样的原形,或者让别人来使用,因为他们绝对不会有这样糟糕的设计。
接下来讨论原形,我想这跟文化非常有关系,很多日本的产品都是为日本人而设计。公司希望把一些日本的手机引进到美国,因为他们的设计非常好,他们就请IDEO帮助做设计,在日本大多数人就是搭地铁上班,他们有很多时间用手机上网看咨询,没有人聊天,所以在车上非常安静。但是在美国大家都是开车上班,他们不会有时间用手机上网,但是他们有非常多的时间去聊天。所以在设计当中要把文化的因素考虑进来。在美国,我们必须要做一些咨询简易使用的东西,因为美国人没有耐性,他们要什么就要赶快提供给他们。
继续看一下几年前跟Intel的合作,再看一下智慧型手机的服务,能够和电脑连接,这个服务跟现在智慧型心手机非常像,这是为中国人到美国专门设计的服务。(播放幻灯片)
在设计服务的时候,必须要记得所有的接触点,即使是一个智慧型的手机有非常多的不同设计的机会,大家可以看到,必须要在一个地方找到车,可以自动的调整座椅,可以选择音乐,可以用手机打电话,在陌生的城市里面找到自己的方向。就算在这个短的影片中都可以看到6个设计的机会,6个接触点。
昨天Services讲的非常好,他讲到苹果的话题,我想再延续一下苹果为什么这么成功。我们用系统的角度看,在苹果设计以前就已经有Itunes了,他们有非常好的截取音乐的程序。Itunes当成为普通的软件以后,才设计了Ipod,有这两个元素这个产品非常成功。一旦Itunes的音乐商城推出以后,他们能够有和电脑连接的手机,最后推出一个享受影音的产品。我找到Paul,他曾经在苹果工作,离开苹果以后,以前他是做芯片工程师,所以他对整个设计过程非常了解,所以我就去访问他,这是我们访问的内容。(播放幻灯片)
如果做一个复杂的设计,必须以系统做思考,苹果的IPOD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系统,亚洲的设计还应该考虑输入一种什么样的设备。比如说IPHONE都是非常好的例子,用手触动一下屏幕,就可以随便看到图象,这是非常好的设想。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内嵌式的概念,不像之前有一个键盘进行触碰,而是一个触屏的转接。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有一些军用设备是很昂贵的,比如说一个头盔,带在头上可以清晰了解什么样的问题。
现在要讲第三章,人的因素和原形。我觉得这应该说,为人人做好设计师做铺垫,大家做设计师的时候应该考虑人性化的因素,要思考你的想法最后到底能不能帮助人解决问题。我觉得很多设计师一开始可能会忽略其他人的感觉,所以要不停的问自己,你设计出来的产品服务的人群跟你有多大的不同,比如说背景、文化、工作,如果不了解一定要实地访问。
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有一些理解,当时研发了大约51种方法尝试去理解人的思维模式,总结下来有四点。学习、看、问、尝试,每一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四方面又是相互了解的举个例子,在学习的环节,一个正确的说法是协同性,要把所有连接点放在一起,在设计开始从完整的角度考虑设计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于一个成熟的、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设计团队,他们会细致的研究到底设计群体针对的用户群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象他们的需求去设计。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联络的团员,从他们各地的文化沟通中会拿到一些非常快的反馈,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人的角度都会拿到设计前的准确信息。
对一些残障人群做设计项目的时候,不仅让设计人员亲自尝试一下类似的设计结果,这样设计者本身就可以有一种假想,亲身体验一下感受,为设计做更好的准备。在这个设计中用的方法和市场营销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有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设计什么东西,因为设计的整体理念还没有。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可能通过跟人进行交流,来获得他们行为偏好性的信息,拿到类似的信息以后,就有了原本的设计资源,接下来会思考适合这种模式下,会设计出怎样的产品去迎合商务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需要这个产品,然后对这个产品进行重构、思考,经过几个月有了产品的原形,再进行市场调研。
接下来谈一谈所有行为过后所产生的原形,从我们的工作经验来讲,我们一般会在研讨小组中用原形做基础再设计原形,比如说要做一些芯片设计,需要再一个实验室里面有相应的设计,从原形中进行提取。如果你做的是服务业的设计,可能要把所有相关的服务因素全部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人为的因素、同行业其他领域的因素,要把所有的东西总结出一个逻辑,把它做成一个视频,给大家一个思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设计中勇于实践,这样大家就可以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播放幻灯片)
刚刚这三种方式下的一些原形,第一有创意的,第二是有革新性的,第三是有非常稳固的创意模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想作原形平台,带来很多灵感。第二阶段对这些灵感进行测试。第三阶段,上市发布之前会做最后的一个测试。在这个图表中可以看到一些平行的分级(图),上层是原形,中层是设计的过程,下层是成品的内嵌,形成一个故事,形成一个逻辑。
这里面讲一下如何在最开始做一种互动式的设计,这是一个护士的例子,做实验的时候有一个原始的想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好的理解病人的需求。他用一个PDA的文件进行静状的整合,在海边的情况下可以用数码相机设计下来,对护士来说只是用笔记本PDA的方式做。接下来是清洁自己衬衣的例子。(播放幻灯片)
所有的这些设计师、工程师都可以从这样的经历中拿到经验,一开始可能不需要灵感的创意,去做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下来看看第二个阶段变革,如何把信息更好的传纳给别人,让别人能够理解,我们当时的设计理念是,在触屏上放一个形象的图案说明,这样人一下就能看明白接下来干什么,后来正式我们是错误的,因为看不懂想表达什么东西。
这是我们做的一个例子,在一个Evolve作了一个实验,用手机拍一些照片,孩子非常喜欢,然后把这些手机拍的照片整合起来,放到杂志上。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派送这个故事,把这个理念传达给大众。有的时候孩子特别喜欢在自己的桌子上贴一些桌画。
接下来是验证阶段。所有的准备工作和革新工作做完以后,到这个阶段就是收尾了,需要告诉别人一个理念。这时候有一个视频说明的文件是非常好的,这是一个晚上社交的活动(图播放幻灯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触点,所有功能的设置,最后的PC平台,和手中信息平台的置换。
接下来谈一下拓展文件内容的话题。中国跟亚洲下一步的设计是什么?必须要考虑到设计如何转变,我想放诸四海皆准的是,似乎要扩展内容是非常昂贵的事情,我想有三个层次。首先从个人,我身边的员工、朋友,其次是社会、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以及环绕城市的世界。在这三个范畴中,可以不断的扩展,一开始都会从设计物品开始,然后再考虑对人生活的影响。
比如说这是一个电子护照,这是帮助人们收藏化妆品的设计,这是人们对世界的感受以及他们的健康(图),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人有了孩子以后(图)。离开医院以后的情景,和护士聊天,然后想想整个经验,试图改变中间所产生的感受。这是每个病床的病人,每个人都有一张卡,卡背后有必须做的事情,以前完成的事项就在这个里面打勾。这样可以改变病患和护士对整个过程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更有智慧的设计空间,因为这都影响到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南加州一家大学的设计,让学生可以进行交流和项目讨论的空间,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空间。如果要把内容扩大到社会层面的时候,必须要时时记得以人为中心。想要什么咨询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花钱买,可以直接上网看免费的咨询。
HCD,从现在此时此刻开始去创造,然后交付出成果,这就是一个HCD的过程,这是印度输送水,和当地人员互动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从整个大环境考虑,如何增加可持续性。
现在要以全球性、整体性,以及可持续性方法来设计产品。这是Barney设计的汽车,能够用电非常好的加速,以黏土设计的,我想我们的电子车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个是S型轿车,这些产品要如何变成更有持续性,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竹村先生是一个东京的媒体制作人,他想要跟大自然更好的沟通,去推广可持续性,所以他就制造了地球的模型,可以把每个半球投影在上面,把手放在球体上面的时候,就像球体的触摸屏一样,可以感受到哪些地方有严重的暖化现象。 这是北海道的展示厅,他把设计的具体的地球模型做了一个展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