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反身性理论。话说乔治·索罗斯这个人出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律师家庭,自1969年创立量子基金以来,鲜有亏损。他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中认为金融世界是不稳定的,所以他的信条是:洞悉混乱,你就会变得富有。在1987年出版的《金融炼金术》中,他提出了反身性理论:“参与者的认知有其内在的缺陷,而有缺陷的认知和事情的实际进展是由双向联系的,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缺乏一致性。我称这个双向关系为‘反身性’。”(该理论在1994年重版序言中略有修正) 对于交互设计而言,通向“好设计”之路往往也是迷雾重重,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是优秀的交互设计师也有可能做出难用的设计。最近有几轮面试,让我体味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句俗话,感慨仅仅依赖于目前的良好感觉是非常危险的,确实应该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变化调整,来适应未来的变革。在不断地变化中,我认为有两点是交互设计师的立身之本:“设计者的思想”和“用户使用情景”。 设计者的思想设计者的思想比技术能力和学历远远重要得多,“文化意识的吸纳能力”、“侧重聆听的沟通能力”两种能力是思想中很重要的两点。 只有那种不断探求并吸收着身边发生的事物的设计师,才能不断地取得更多的进步。我接触过的设计师中,那些优秀者不仅仅局限在艺术或交互领域,更是一个发现者。他们能在一段对话后,马上思考其中可以发掘得更深入的问题,并快速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他们在旅行中也注重对当地风俗和历史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文化的差异;他们能积极参与公共的事物,愿意承担民主社会的自身责任,即使被打被贬低仍不放弃。 我认识一位设计师,他与所服务的部门讨论问题时,总是先聆听对方的想法,在聆听过程中,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坦率,找出对方所关心的因素,没有过分承诺,用自己的观察、调研和思考来回应。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想法,但绝不把意见强加于对方,而是逐步地与人沟通,让那些决策者信服他的想法和专业能力,之后提供的多种设计方案和解释通常能取得对方的认可。 我将以上两种能力都归为思想这个范畴,设计师通常不是思想家,但是阅读与分析能为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变化。如果有什么是职业生涯中始终如一的能力,积累自己的思想可能是最好的保险。 用户的使用情景Afu在最近一次分享中谈到怎么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使用我们为用户设计的产品,真正和用户建立同理心。这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与用户的使用情景相关联之后,你的思想才有更好的用武之地。 最近半年中,我见过很多用户并不理解复选框在网页中可以代表选择多个对象,他们仅仅敢小心翼翼地点击复选框一次,在操作完成之后,再点击下一个复选框重新进行操作。他几年中就是这么用的!不必表示惊讶,这里既有页面设计的影响,也有当前用户目标的心理因素。所以,面对这样的用户使用情景,不应该急于想着怎么教育用户,而是应该侧重于分析,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昨天我去缴费,当我把钱递给对方,发现收款员一共3次使用验钞机,不仅正反验了,而且还要再次数一次,其他的收款员也都是至少验2次钞票。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拼接钞票在年初之时曾骗过了验钞机,所以仅仅检验一面可能会混入假币。但是按照新闻所说,年初之后大部门银行都换过了验钞机,已经解决了只验一面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还要2、3次的验证呢?如果请你解决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做? 用户的使用情景是设计师的有力武器。了解用户的使用情景和寻找灵感是两码事,寻找灵感你可以借助网络上很多的图片库和竞争对手网站,但是你要做出原创的杰作,就不得不深入了解用户的使用情景,“当文化意识有特定目标的调研做支持才是推动优秀创意的高能量燃料”(阿德里安·肖纳西语)。 两者之间的关系反身性最有名的图片是一只手画着另外一只手,不过我觉得央视新大楼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反身性这个理念。 在我看来,设计者的思想和用户的使用情景各像是央视大楼的一半,它们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离开了任何一半,该大楼都不会坚挺地站立,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设计师的思想既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情景,反过来用户的使用情景也会对设计者的思考产生必不可少的冲击。 在相互影响和决定的过程中,设计者尽量不要产生自己的偏见。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下一代哲学家是不是都从投资家中诞生啊?)曾著《人类误判心理》一文,历数了人类常犯的多种偏见,这些偏见不仅仅在投资中适用,在设计过程中同样适用。 所以我想交互设计师的职业道路中,充分完善自己的思想和分析用户使用情景同样重要,它们是设计职业生涯中能够不断积累、永不过时的源动力吧。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