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pd4.me/blog/study/......_in_mind_one/ |
||
最近在读《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主要的内容是从底层分析设计原则:设计原则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这个是原则? 从1976年开始就已经有界面设计准则,而到现在网络上也到处充斥着“表单设计十忌”,“注册的N种设计方式”等等等等类似的文章,看得少还好,看得多了难免会迷惑:有些准则,禁忌甚至是冲突的。就好像时间一样,你有一块表,问你几点了你知道,如果你有两块时间不一样的表,你知道几点了吗? 而这本书试图从更底层的角度来诠释设计准则,让你了解设计准则是由于什么原因推导出的,究其本质,还是回归到人类的心理,视觉,生理等方面的习惯,方式,本能等因素。而掌握这些因素,会让你更深入了解设计准则的意义和目的,甚至归纳自己的设计准则。 再多提一嘴作者:Jeff Johnson,《GUI设计禁忌》正是他的作品。 我们感知自己的期望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不是完全真实的描述,很大程度是我们“期望”感知到的,也会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再举下例子 被经验影响:看看下面这样随手泼墨的画,第一感觉就是各种无序的墨点构成 而如果告诉你这是一只花园里的斑点狗,你看出来了吗?因为你对场景和主体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概念,即有了自己的理解。 被环境影响: 同样的一个不完整的字母,放到不同的场景下,第一个会被认为是H,第二个会认为是A 类似的还有海底捞的一个说法:在接受到的服务很好的情况下,客人会觉得味道也很好~ 被目标影响: 这个例子更简单和直接了:新浪微博大家都用,顶部导航的第三个是什么?有印象吗?如果不是那个频道的目标用户,基本都不会有什么印象,因为我们的目标明确,不会关注其他的;这是目标影响视觉的例子。同时这个也是“网页为扫描而不是为阅读设计”的理论支持。 对于设计这些意味着什么?
为观察结构优化我们的视觉20世纪早期,一个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他们观察了许多重要的视觉现象并对它们编订了目录。其中最基础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这些理论统称为“格式塔”原理,其中包括以下几条
看看上面这个界面,可以用格式塔原理去解释中间很多设计方式和方法,比如位置,背景,相似性,接近性等等。 对于设计这些意味着什么? 我们平时做设计可能会导致无意产生的视觉关系。而为了能够满足这些人类视觉的特点,推荐的办法是在设计一个界面之后,使用每个格式塔原理,来考量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复核设计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