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overpaper.com/?p=16 |
||
今天开会的时候,讨论到了豆瓣的推荐,观察了一下豆瓣中的我个人的数据,无意中发现,我关注的人,推荐书影音的很少,推荐小组话题、日记、站外链接,也就是文章类却非常多。问了几个朋友,他们的友邻推荐的现状也是如此。 这勾起我的好奇心,为什么这个书影音为基础服务的网站,反倒没什么人推荐数据库项目呢? 回想豆瓣最初其实是没有“推荐”这个按钮的,以前对数据库项目只能打分,是大张旗鼓SNS化以后,才加了全站通用的“推荐”按钮。目的也是很明显,豆瓣定位是一个发现的未知的有意思的东西的地方,好友给你的推荐权重很高。遂把原来评论的“有用”“没用”按钮,也改成了“推荐”、“我不喜欢”。 在douban.net还能看到对评论打分的最初设计。 douban目前文章中的推荐设计 这么推断一下就不奇怪了,“推荐”取代了“有用”,用户看到好文章的时候,除了”推荐”,别无选择。 同时出现的两个推荐 但是书影音中的”推荐”并没有取代打分,目前是两者并存。评分表示你推荐的程度,而另一个“推荐”按钮则是单纯的推荐,两者功能基本一样,同样会出现在自己的动态中。 功能一样,情感上呢?从打分时的还行、推荐、力荐提示语来看,用户使用二者的情感也基本一致,并不是在情感上把“收藏”和“推荐”拆分开来。 那么这个就有问题了,问题在于做一件事有两种方法,用户需要面临选择。选择的结果如何呢?果然还是先入为主的评分占了上风。同时在动态中接受资讯的人也有了两个选择,来自评分或是来自“推荐”按钮的信息。这两个功能,不会共同繁荣,只会互相伤害,因为选择一直是高效的敌人。 如果觉得这无伤大雅,那么你对豆瓣的线上活动是怎么看的?豆瓣线上活动的火爆肯定是这个产品的设计人也未曾料到的,否则也不会之后才搞出来一个线上活动的导航。但是一些标题看着非常眼熟: 按截图猜电影(欧美篇) 这些标题跟小组里的话题有什么区别?这些线上活动的参加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人,一个热门的小组成员数数千人也不错了,为什么豆瓣会员如此热衷于把这些内容发布于线上活动,而不是小组话题?
这么看来,很多原本要发布在群组的话题变成了所谓的活动就很自然了。用户创造内容的时候,特别是低端用户创造脑残内容时,自然更倾向于更好传播、更个性的产品。用户爽了,可网站运营者呢? 首先,线上活动这个东西伤害了兴趣小组,用户想要发布探讨性内容时,有了两个选择,很多原本属于小组这个产品的内容流失了。而且线上活动不易沉淀精华,这很有可能造成优秀内容流失为一时热闹的产物。 其次,线上活动这个东西伤害了原本的同城活动。同城活动本来就是个线下的东西,线上只起号召和回顾作用。线上活动大大冲淡了这种感觉,初次了解同城的用户,可能会感觉豆瓣的同城是一个到处充斥脑残内容的扯淡场所。 再次,线上活动的迅速传播能力,让它污染了很多高端用户的眼睛。这对他们肯定是有杀伤力的。 一事不两做,谢谢豆瓣提供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