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白鸦和keso关于“装与不装用户”的来回的几篇讨论,受益良多。这让我想到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因此凑热闹说几句。(Keso《别装了,你不是用户》 白鸦《装,是必须的》)
小孩的教育有没有方法?究竟是顺应其兴趣还是培养其兴趣?是否应该强加家长的意志?是随大流按部就班还是家长特别悉心培育?产品设计的问题我想与此类似。
1.a 家长固然已经不是孩子,但毕竟是做过孩子的;小孩的心理模式、学习模式乃至其他方面的行为模式有其共性,教育的方法宏观方面总是有的。
1.b 设计者固然不是此产品的标准用户,但毕竟做过其他产品的用户;用户的心理模式、使用习惯、审美与趣味是可以推测的。用户研究的方法是有的,不必陷入不可知论。
2.a 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孩子的实际过程,中间有很远的路要走。
2.b 从数据和用户研究到产品设计,中间也有很远的路。正如鸦说的,数据要看你怎么看、会不会看,然后从数据到实施方案、解决方法,又需要设计者的能力和灵气。
3.a 一个婴儿自己不会长大,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家长总是要“强加”自己的意志。但孩子既长,兴趣渐渐形成,此时就应该因材施教。
3.b 一个全新的产品,和一个跟随的产品,是不同的。一个新产品,无论怎样,不管你装不装用户,总是会融入设计者的风格。
4.a 孩子的教育是随大流请文艺家教、上奥数班、好好应试,还是像郑渊洁那样孩子不上学自己在家教?这取决于家长的所能支付的成本,包括经济的、教育能力的、时间的,等等。郑渊洁式的培养当然好,但如果没那个能力,付不出打破常规的那个高成本,将会比按部就班更糟。
4.b 产品设计也是一样。乔布斯是天才,但天才是靠背后的品牌优势、市场推广能力,以及用户教育、市场培育方面的巨大成本。这个成本有财力的,也有团队和执行方面的。如果有这个能力,付得起这个成本,用户是可以被培养和教育的。——当然,用户的教育、市场的培养并不是凭空而来,依然是有其基础的。就像郑渊洁式的教育,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恰好反而可能是更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