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三个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了一点儿,头晕得厉害,起立去洗手间。
走了大概十五步,站立不稳了,看见一个穿着米黄色棉袄的后背……(故事开始了)
1.“我认为他是我一个桌子上吃饭的那个人,因为他俩都是米黄色棉袄”。于是我趴到他的背上。
2.趴了一秒钟,感觉不对。“我已经走出了十几步,不应该还在就餐的桌子附近呀?”,于是迟疑。
3.可能是头晕了,趴在别人背上很舒服,又开始了一段肯定的认知。“这个背很厚实,爬在上面很舒服,跟我那个朋友的背属于一个类型,可能就是在本人就餐的桌子附近,只是由于喝多了,蹒跚,所以没走出多远”。
4.大概过了四五秒钟,那个米黄色棉袄的后背没有反应。“他并没有提出抗议,可能确实是我的朋友”。
5.听到有男声在嘀咕,于是我想“几个狗日的,见我喝多了,在讨论并嘲笑我呢,也许他们在说我假装”。这进一步地对米黄色后背做出了肯定。
6.在第七秒钟,突然出现了女声。“我们就餐的桌子上并没有女同志,怎么回事呢?糟了,我趴错了!”
7.于是我抬起头,观看桌上形势,米黄色后背的哥们儿正红着脸转过头咧嘴冲我笑呢,我倒!“搞错了,搞错了”,接着回到自己餐桌的座位,通过讲述这件糗事证明我确实不在状态,脑袋喝高了。
由上可见,短暂的7秒钟内,人的脑认知发生了复杂的思考过程。首先带着一种倾向,固执地认为十几米远的米黄色后背是朋友的后背,因为我想趴在上面。然后,自己提出质疑;再然后接纳外界信号的反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拷问,最后才是确认自己的失误。
不管怎样,更重要的,从这个故事应该能看出,作为主人公的我并没有完成上洗手间方便的任务,因为主人公会选择其他的洗手间作为任务完成的目的地,如同一名购物者将选好的商品放进了购物车,然而并没有进行支付;或者一名购车者在导购站进行了注册,但是并没有耐下心去选车。
交互设计、软件设计的过程是否同样应该尊重用户的认知过程呢,他们为什么在还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离开你的产品,选择竞争对手?以用户日志、网页停留时间为突破口,通过角色用户的深度访谈,建立一个半途而废的用户心理认知模型,是提高网站PV的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