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

最近看了一些欧美比较火热的社会公益广告作品,作为一个创意灵感的引入,推荐给大家欣赏。公益广告自从广告这个行当诞生以来,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 题,全球热衷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设计师和设计企业也很多,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大爱的主旋律,不过在不同地区对于公益广告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设计本身,视觉语言的问题,更多的是反映社会公民意识和道德形态的层次,公益广告往小了说是提高社会道德观念意识的宣传渠道,往大了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从下面的这些作品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设计的差距,还有我们自身对人性关注的迟钝。

总结一下我们自己(中国大陆地区)的公益广告和欧美公益广告在宣传和手段上的区别:

1. 独特的“明星化”与“社会性”:

中国的公益广告经常使用大量的明星,采用苦口婆心式的集体亮相告诉观众,“公益吧,我们是一家人,这不但体现了爱心,(也很时尚哟!)”,似乎只有明星才能带动群众的神经,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我们的公益是一种仰视的姿态。

欧美的公益广告也会邀请明星,但是明星在这里是“社会性”的元素,推广一种准确的,清晰的公益概念才是重点,一个活动或者宣传的本身强调的是民众参与。宣扬一种人人平等的概念,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该帮助不幸的人。

2. 视觉执行的力度:

由于我们的宣传政策和舆论导向,致使很多能够引起共鸣的视觉手段无法得到运用,而首先的受害者是遵循规则的大众媒体(看看我们的电视,电影,音乐……),而真的糟烂玩意则会无视规则继续糟烂。

这在公益广告中表现为我们的公益在视觉上没有记忆力,不够“过瘾”,一些容易被人忘记的口号与红卫兵式的叫嚣,仍然成为我们公益形态的主要方式。甚至有些口号和标语已经沦为大众茶余饭后的笑料。

反观大多数的欧美公益广告,直击视觉中枢,看后让你震惊的同时进行反思,一种视觉的代入感让人审慎自己的行为,这些视觉元素中或许会涉及到一些“暴力”,“性暗示”,“政治讽刺”的意味,但是其把握的力度又恰到好处。

3. 投放的深度和广度:

大家应该有所察觉,虽然我们每年广告界比赛层出不穷,各种官方和民间的公益活动林林总总,但是真正获奖的那些作品,很难在街头或者媒体大量看到,甚 至有些作品如果不作为新闻播出,群众大概永远不知道有这么个事情。我们的媒体把大量的版面和时间献给了壮阳药,减肥茶,山寨机,却极端忽视公益性的社会引 导,我们的媒体是缺乏慈善心的。

反观欧美的公益广告投放,深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一个公益事件能够持续长达15年,这种坚持和认真绝对不能称之为“作秀”,道德宣扬要体现在生活中,就必须走进生活,看得见,摸得到,听得懂,记得住。这点上颇有“植入性”和“无缝”的理念,也具备了教育的意义。

4. 公益概念的准确性:

要让人做好一件事,首先是要准确的告诉他做什么,如何做,什么才算做得好,做得不好的后果是什么,刺激他去做的手段。。。。 如果说学究一点,这也算公益广告的“易用性”吧?事实上,我们在各种场合与媒体上都喜欢造概念,然后让大众去猜测,去学习,去领悟。

比如:“构建和谐社会” —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我们为和谐社会能做什么?农民该提高哪里?工人该提高哪里?政府要出台哪些方案?学生是不是不旷课就算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了?

“只生一个好” — 为什么只生一个好?好在哪里?如何体现?减少人口压力和家庭的收入提高有何关系?我相信就算今天,大部分农民朋友还是不懂的。

概念要清晰,就要直接,易懂,比如下面的作品中有关注鲨鱼捕杀,儿童暴力,保护臭氧层的,公益广告只传到一个“窄概念,窄信息”,这样反映出的问题才更直接,更有力。

socialad1

socialad2

socialad3

socialad4

socialad5

socialad6

socialad7

sociala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