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rexsong.com/?p=9436 |
||
UED全称User Experience Design,中文叫“用户体验设计”。 显然这两个词还是一回事情,但要比UE迟的多。最早我在2005年底从Yahoo那边了解的,大概2006年听到同行普遍提起,同年9月份“淘宝UED” 团队博客建立之后,才被大家熟知。但中国互联网公司最早成立部门研究“用户体验”的不是淘宝,而是百度,当时就叫“用户体验部”,后来才被同化的UED。 大概在2005年已经有30人左右成型的团队(用户体验部总监郭宇,于2004年11月加入百度)。 首先UED这个词来自海外,但在海外除Yahoo很少有公司提起。如前文所述,老外并不习惯叫UE,所以理论上描述“用户体验设计”的缩写不应该是 UED,而是UXD。确实也有UXD的说法,但只偶尔在某些海外网站上见到,同行心目中的认知程度不高。 再仔细推敲,其实不难发现,UED这个词有误。因为“用户体验设计”的说法本身有问题,UE并不能通过Design完全解决,通常Design涉及的只是 UE比较表层的Experience需求。事实上,海外公司普遍都叫“UX团队”,也没有“UED团队”的说法。 而UED来到中国后,反而成为主流论调,得到广大公司的认可。可见与UE类似,UED也具有很浓的本地化色彩。在进入用户体验执行层面之后,很多同行/公 司的第一反应,是要有这样的一个人,或者有这样的一个团队。因此才有了“UE工程师、UE设计师”和“UED部门”类似的称谓。 早期UED部门设立的职能职位主要有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慢慢后来加入前端开发、界面设计等,某些甚至把产品经理也划入其内。具体叫法五花八 门、千奇百怪。有个重要差异值得探讨,关于“工程师、设计师”的区别,根据理论推敲,既然UE是个非理性话题,不似Usability那样有逻辑可以遵 循,有标准可以执行,所以我认为偏重“感性”的用户体验应该更靠近“设计”。 当然,以现在的成熟观点来看,不管叫“UE设计师”还是“UE工程师”都是不合适的,因为本身用户体验设计就不应该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而良好用户 体验是产品的全方位目标。从执行层面看,用“概念”来命名职位(如可用性工程师),明确职能(如产品部门、用户体验设计部门并存),都不利于团队协作,容 易造成责权不分,具体我在2008年6月所写用户体验的误解中 大概清晰了执行思路。 http://mashable.com/2009/01/09/user-experience-design/
有趣的现象,几乎国内所有公司组建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都叫UED,并且已经形成固定用语,比如淘宝UED。只腾讯有个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 (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简称叫CDC。 2008年之后,应该说业内UED发展达到高峰,互联网一线公司基本都组建了自己的UED团队。除淘宝外,阿里系公司先后还有阿里巴巴UED、阿里 妈妈UED、阿里软件UED、支付宝UED、中国雅虎UED、口碑UED。业内其他还有百度UED、搜狐UED、网易UED、携程UED、金蝶友商网 UED等等,都在互联网上有网站(绝大多数就是个blog)宣传和公关。大有成为互联网公司标准配置的趋势,从业者也以能进入这样的“专业团队”为荣。 我更倾向于腾讯CDC这样以专业研究机构名义的命名,如此更利于用户体验“理念”的推广,而不会造成部门之间的“隔绝”。事实也证明,成立“用户体 验设计”部门走业务流程,自下而上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容易给其他同事造成“做用户体验是那帮人的事”的错觉。 以大家喜闻乐见的Google为例子,2005年7月Google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也相继设置了用户体验部门。与当时的百度一样,不叫UED, 而且执行体系沿袭Google风格,基于产品而不是部门(注意此区别),一般由PM+Developer+Designer组合的小团队共同向产品负责, 有时会有Researcher介入。产品组同事各有所长,展开平级协作,由整个团队来推动用户体验设计。 归根结底,体制决定一切。如今类似小团队跨部门的协作方式已被国内互联网公司积极学习,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执行框架内,如果UED脱离产品进行 盲目细分,堕落成为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前端开发,我认为将很不利于产品的创新、迭代、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