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ofblog.com/zhengzhi/369.html

“好友”是单向还是双向关系?

作者:郑治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10-05-02 22:16:31 文字大小:- +

keso说: “豆瓣的“朋友”关系,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经常有人要求加我为好友,一来我根本不认识这人,二来他在豆瓣上也没提供多少让我觉得有价值的内容。对于这种 加 好友请求,我通常会拒绝。但这种请求挺多,总得一一去看过才决定是否拒绝,很是无趣。”

豆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好友”,而在于谁都可 以对keso发起“好友”的申请。如keso分析,之前豆瓣双向好友的问题,在于“‘朋友’成了一种自我意淫”,在于“keso是我好友”成了“图章”。因为keso是名人,与keso“成为好友”是一种荣耀。麦克卢汉有 一句话:我身披全人类,人类是我的皮肤。如果在我的“皮肤”上盖一个“keso”的章,与一般人在自己办公室、办公桌上放上与名人的合影,其实是一回事。

和 keso在现实中见过几次,感觉keso对于粉丝要求合影好像没有拒绝过。为何keso对豆瓣的好友请求不堪其扰呢?其实keso不妨干脆把自己当明星, 把自己当“图章”,给粉丝“皮肤”盖章,来者不拒,宣示自己的影响力。keso在豆瓣上的问题出在keso把“好友”当真,非要认真审核一番,没有明星的 自觉,呵呵。

现实中,“好友”第一步是如果我认为那个人是我“哥们”,我与TA相处我会特殊对待。比如说,好朋友不分彼此,好东西要分 享,痛苦要分担。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信息的共享,而且这种共享有可能是单向的,即我对TA完全开放,TA未必对我开放。第二步才是对外宣示“我俩是哥 们”,才是关系的公开;或者是双方都把对方当“哥们”,众人也看在眼里“这俩儿是哥们“。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社区或SNS的设计中,我们 可以把“好友”关系先看做单向关系,它决定我是否对TA开放信息,尤其是一些非公众性信息,比如我的手机号。而“关注”是决定我是否对TA感兴趣,对TA 的信息感兴趣,首先是TA的公众性信息。

别把好友当做双向关系,把 “好友”当做用户自己控制的单向关系标签,标注“好友”意味用户对TA开放某类信息。这样keso就免去了好友审核工作,keso把谁当好友完全是 keso自己的事,keso可以公开他把谁当“好友”、也可以不公开。

Google Buzz就是这样做的!

总结下:网络上,单向“好友”和单向“关注”,控制的都是信息的流动。“好友”是控制我的信息流向谁,“关注”是控制谁的信息流向我。

PS:刚看豆瓣blog《简化豆瓣的“关注” 和“朋友”》,看到后面留言,颇有些豆瓣用户反应激烈,阿北又犯了以前的毛病。

可以“不要听用户的”,但是改变习惯对用户是件极端痛苦的事,一定要妥善处理。

双向“朋友”关系改成单向“朋友”标签,相当于取消“图章”了,就像从“处朋友”变成“单恋”了。想象一下,在学校里处得好好的恋人关系,突然一天校方 宣布,“恋人”关系其实是“单恋”,这多痛苦!

豆瓣从双向好友改成单向好友,对用户即将遭遇的痛苦,完全没有考虑和对策。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好友 豆瓣分身-2010   |  类别:设计之外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