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开车上路,发现北京路况相当复杂。驾校里学到的,到了路上能用到一部分。
但停车泊位,没有杆儿让我很苦恼。
还有那些路上飞奔的汽车,不按规矩打灯,压线并线超车。让我手冒汗、背酸疼。
这让我发现实战的是多么的重要,真是理论是基础,实践出真知啊。。。。
正如在交互设计理论中,经常听说到Persona这个工具,一度被炒热了那么长一段时间。
而这个工具目前在我的世界里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感觉大家都用不到位,在现实中如果让产品负责人完全相信这个角色,太难。
还不如就直接给对方说是专家意见,强行执行,可能会更有效。
因此当我们想要建立自己网站的Persona的时候,我们觉得将来的推行势必存在这样的弊端。
理论性太强。而Persona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让我们看上去专业些?
当然不是,最终是为了改善我们的产品。
在产品如果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无法借鉴到任何别人的经验的时候。
Persona无疑还是能帮到设计师去优化和创新。
因此,作为设计师的工具,我们不用让产品负责人去相信这个角色。
而是要提出产品的弱项,需要提高的地方。
我们要让产品负责人去相信最终的优化方案,Persona作为工具,最好让它退居幕后。
要建立科学的Persona必须要有科学的数据支持,因此,我们要进行用户访谈(定性研究),
为我们收集,了解用户大概的轮廓。为了证明我们得到轮廓正确,我们要把一定的数据放到网上,
收集更多的数据来肯定我们早期的判断(定量研究)。
有了在一定程度上精确的Persona还不够,他仍然起不到改善产品的作用。
我们需要这个用户模型活动起来才有意义。于是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场景,
将用户带入场景,分析得出Ta满意的或不满意的,也可以叫它故事版。
要科学的分析出用户的不满和满意,我们要了解行业的产品,我们需要头脑风暴,
是否需要一个产品的概念图。用这个概念图去引导我们产品可扩展的方向。
互联网的同类产品都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哪些满足了Ta的需求。
不满足的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去改善。
我们要多头脑风暴,需要专家的经验去评审。我们需要低保真原型,
用低保真原型与现实中的用户去进行测试,
是否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深度访谈,去改善原型。
我们设计,我们前端,我们后台,我们上线。。。。。。。
这一整个过程,包含了无数的理论和实践。
绝不能纸上谈兵,因为企业需要利益,用户需要满足。
而我需要更安全的驾驶,更好的路况,更晚的上班时间,更早的下班时间。
哥们儿擅长急刹。老司机,请,别在后面BI我。
悠着点,最容易刮蹭的就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