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firecacada.blog.16......1010290164329 |
||
11月玩Instagram臭来劲,玩着玩着就想,这极简主义的风潮到底是不是从Twitter开始的?
想了半天,好像是。 最近两年,极简主义在产品行业越来越流行了。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复杂的页面结构,不要了。丰富的信息呈现,不要了。强大的互动与管理功能,不要了。账户注册也不要了,Google/Facebook/Twitter账户都可以登录。多元化的内容主题被精简为单一主题,宁肯多建几个子站,宁死也不做一个大杂烩网站出来。产品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轻快,极致到HowMutch的地步——全站就一个页面,页面上就写着一个问题:你愿意为“123”这回事儿付多少钱? 填一个数字进去,提交,页面刷新一次,告知有多少人比你出价高,同时显示下一个问题:你愿意为“456”这回事儿付多少钱? 简单到令人震惊。 受惊就对了,你记住它就对了。 在繁星似尘的网站中,人们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烦,越来越没有耐心。这个道理就像我们最好的朋友往往是老同学一样——随着网龄的成长,见识的增加,对五花八门的新网站也越发感到麻木。 如果30秒钟就能看明白一个新网站的卖点就好了。 如果只做些很简单的事儿,一点都不费脑子,也能获得满满的乐趣就好了。 所以Instagram只有5个主页面,其中时常用到的是3个单页面:一个浏览信息流,一个拍照并上传,一个查看新消息。学习成本近乎于零。“简单”带来的是极其“流畅”的使用体验,恰好与其“轻盈”的产品气质丝丝入扣。这样做的好处起码有两个: 1、引导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产品的核心价值,闪电般地了解与适应产品。 2、减少发表与互动的心理负担,提高应用频度,加快使用习惯的形成。 做减法,不容易。 但是以简洁取胜,而不是以功能取胜的时代已经降临了,顺者昌逆者亡。用户一眼扫过去,我操,看不懂啊,不会用啊,把产品经理叫过来给老子解释一下,你们在搞什么飞机。不不不,你不要唧唧歪歪,三句话讲明白这产品是干什么的,好在哪里。我不关心有几十个功能几百个好处,我就听三句话。再啰嗦老子拔腿就走! 罢罢罢,除了最关键的产品卖点之外,狠心砍掉一切非必要性的元素总行了吧,就算是个呆子也能一目了然。何况你真的确信用户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你真的确信人家都有的东西,在你的产品中就必须一应俱全?你真的愿意为了只有20%用户在意的内容,去干扰80%用户的理解和使用? 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满足到最核心的需求,这就是创新,这就是竞争力。与大而全的互联网巨头作战的唯一方式,就是比他们更简单——简单不意味着“少”,而是“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尤其在用户的核心需求上拥有更佳的体验优势。这样做还有几个额外的好处:信息元素简单,显得界面整洁美观,比如Tumblr;交互元素简单,从而增加了易用性,比如Groupon;产品代码简单,团队可以更精干更敏捷,比如Instagram。 世界变了,简单才能强大,用户对成本(理解成本/适应成本/使用成本)的吝啬日甚一日。即便彪悍如Facebook,也没有打败Twitter,甚至没有打败FourSquare。而简单的Twitter即便推出了短网址服务t.co,更简单的Bit.ly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全面”居然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专一”才是美德,含混的品牌形象绊住了昔日领先者的脚踝。尤其对于新挖掘出来的细分市场,综合网站往往输给气味更纯粹的垂直网站,比如汽车之家;大牌网站往往输给概念更直白的独立小站,比如团800。小巧的产品掀起了新一波创业浪潮,十几杆枪就能轰轰烈烈地起事。 作为门户职员,深深感到大公司做新项目的优势越来越少,牵制越来越多。我们或许拥有过去,或许也会失去未来。大象跳不出轻盈的舞步。 大象也没法化妆成一只熊猫。 伴随着极简主义而来的,是浓烈的风格化,或者说极简主义本身就是一种风格化。这意味着我不用去取悦所有人,只管取悦喜欢我的人便是,因此可以舍弃更多,可以浓妆艳抹,可以个性张扬。在个性背后从不在乎异见者的抨击。比如Instagram没有重要的“查看大图”与“引用评论”功能,更没有一个Android版本……这真让Android的用户冒火;比如Twitter著名的140个字限制;比如Groupon一天只出售一样商品。但显然Instagram认为简洁的交互操作与敏捷的产品发布更为关键,Twitter非得兼容短信容量的限制,而Groupon干脆把一件商品作为自己的招牌——不爽您请回呗! 是的,取悦每一个人在日趋复杂的消费社会里变得越发艰难。对目标用户群的定位不仅仅考虑到年龄、性别、消费能力与偏好,还加入了浓重的个性因子,与用户“气味相投”的产品气质就是最好的推广——对50个用户厉声说“不”的时候,可能有100个用户在你身后高声叫好。但如果一碗水端平,对5大类人群提供了整齐的70分服务,他们却可能被另外5个提供90分服务的个性产品分头拉走。你的兼容并蓄的野心越大,越是做出来一款面面俱到的大路货。没有人能通吃市场,任何一块细分用户群都是巨大的蛋糕。最重要的是,当你拥有了一大票热情的粉丝,由此放射出来的产品感染力甚至会将曾拒绝你的人重新吸引回来。好马也要吃回头草。 这种光芒四射的魅力并不来自于你的产品本身,而是用户群的狂热与口碑,如果不能赢得至少一小撮人的忠诚,你永远也无法征服更大的疆土。在最有头脑的野心背后,是收敛,是克制,是不断细分与各个击破。比得罪一部分用户更糟糕的是大众脸的平庸气质,尤其对新产品来说,“好人即死人”。为了追求独树一帜的风格而主动放弃一批用户,才能换回另一批用户的一见倾心。FourSquare剑走偏锋的奖章系统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知道很多人觉得这真无聊,我还知道很多人为此走火入魔。 与此同时,风格化也为你的产品树起了厚厚的防御壁垒。大公司由于无法在原有的产品框架下融入如此浓烈的设计风格,最终只能抄得其皮毛。如同偷师FourSquare奖章系统的产品众多,可谁又能青出于蓝呢?扎克伯格为仿照Twitter而甘冒众怒,大改Facebook,最后也不见其效,丝毫不能夺取Twitter的荣光。这就是优先照顾一部分用户,集中满足一部分需求的妙处,既是矛,又是盾。对手可以抄走某个功能,但抄不走由整个架构、无数细节与社群氛围烘托出来的产品风格,更加抄不走缔造和持续加强这种风格化的创意灵感。所谓“特色设计”一旦脱离了原有的产品生态环境,就会被抄袭者固有的产品环境所污染,水土不服,画虎不成反类犬。 即便大公司狠下心来,不在原有产品上照搬模块,而是直接推出一款同样风格化的新产品,也无须抵挡,看他自寻死路。我在门户工作四年,甘苦自知,在大公司里谈产品个性完全是一个笑出泪来的冷笑话。首先层层审批,谁能保证你眼中的个性与上司的个性如出一辙?其次规范林立,必须对设计细节作出种种妥协。最要命的是团队组建的随机性很强,恰好分配到这一群人而已,很可能口味各异以至于争吵不休,哪怕同样优秀的人组队也难保默契。 然而成功的风格化必然由有灵气的,气味相投,权责自负的亲密小团队来实现,在产品风格中烙上个人风格的印记。参与讨论的人越多,设计规范越多,协作流程越多,汇报的层级越多,就越是扼杀个性。“这算什么个性?我们不认可,我们不感冒,我们看不懂。”建立在亲密、精悍、敏捷、以及独断独行基础上的风格化设计,完全背离了大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为案例印证,在我的印象中,大公司出品的成功的风格化产品倒也不是没有,比如Google map与Chrome,或是iPhone。但成功的概率之低,与刮餐饮发票中奖差相彷佛。何况不是天才工程师驱动的Google系,就是天才CEO驱动的Apple系,如何复制得来。有句成语叫“东施效颦”,形容得惟妙惟肖。大公司的块头虽大,惟独学不来独立小组的人员构成与管理机制——这恰好是产品风格的基石所在。所以,怕个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国外,基于iPhone与Android带动的移动互联网,同时得益于移动APP天然的轻巧特性(控制住开发成本与周期),一波小团队的创业浪潮正如火如荼,不约而同走上风格化的极简主义路线。而在国内,依托于淘宝和微博生态圈,也不乏创业的暗潮涌动。我很想穿越虫洞到2012年看看,会不会有下一个互联网大佬从今天的创业者中间勃起来,对未来的好奇心满点。今天的巨人不会倒下,更多巨人将在荒地与丛林之间直起身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