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mux.baidu.com/2011/01/368/ |
||
![]() 交互效率是产品可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用性评估的一个要点。相较传统互联网产品,当前移动产品在软硬界面的协同性以及网络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差距,用户的交互效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对移动产品交互效率进行一些思考,对我们在局限条件下设计出交互效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的移动产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于交互效率ISO 9241对效率(efficiency)有这样的描述: 如何理解移动产品交互效率?我们可以从任务模型来理解交互效率。一般的移动端的使用行为可以简化为下图:用户通过交互操作完成一系列任务,消耗了时间,达到用户目标。 ![]() 一般而言,每一个具体的任务(task)可以拆分成一个个子任务(sub task),而子任务的完成则依赖一系列的具体操作行为(action)。需要说明的是任务和子任务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例如搜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任务存在,在购物网站中搜索也可以作为购物流程的子任务存在。) 移动产品的操作行为一般都比较简单:按键手机一般有点击、长按;触屏手机一般有滑动、点击、长按等操作。 ![]() 在人机交互领域, Stuart Card、Moran等人提出的GOMS模型以及 KLM等模型都可从用户操作层面对用户当操作行为如单击、移动等做量化的研究,但由于这些模型基于理想的用户模式(用户了解任务并无干扰)和理想的操作模式(无操作错误),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还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无意再在具体操作层面做具体的比较,而试图从任务模型的几个要素:任务、操作行为以及用户的角度来做一些移动产品交互效率的思考。 如何提升交互效率?1.减少子任务的数量。
子任务数量的减少会缩短用户的完成任务的总时间,从而提升用户交互效率。 ![]()
例如: – 用户用手机搜索天气或者双色球时,用户目标是快速获取天气和双色球的最新信息,如果直接在结果页面展示相关信息,用户只需完成前两个任务就可达到目标,从而提升交互效率。 ![]() 2.降低单个操作行为的难度。降低操作行为难度的目的在于缩短单个子任务的完成时间,从而提升整个使用过程的交互效率。 ![]() 例如:目前手机搜索主要依靠按键打字的方式来输入搜索关键词。若我们提供语音输入方式,开启语音输入后,用户说话就可以输入搜索关键词。通过操作行为难度的降低,减少了单个子任务完成时间,提升了交互效率。 3.提供任务的并行完成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交互流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关键子任务,如果用户在此任务中遇到困难,会对接下来的操作有影响,这往往会造成整个交互行为效率的降低乃至交互中断。 针对这种关键任务,我们可以尝试提供并行的任务完成路径。 ![]() 例如资源类手机下载网站(如游戏),一般需要先进行机型适配,以使资源列表适合当前机型。通常网站会提供:搜索机型适配、按品牌适配、按平台适配等多种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快速完成机型设置这一任务。 4. 减少具体操作行为的数量。除了减少任务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减少具体操作行为(action)的数量,这些具体的操作行为通常包括点击、长按等。 ![]() 例如: – 掌上百度提供了快速翻屏的功能。通过点击左右方向键,用户可以快速地翻屏,相对于每个链接的逐次点击,交互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5.考虑用户和设备状况。实际操作中,用户的操作行为不会像GOMS模型那般理想。交互效率的提升也需要考虑用户和设备状况。 ![]() 1)新手用户和熟手用户。– 针对新手用户提供操作指导,帮助新手避免错误,快速完成任务。 2)认知时间。– 将重点信息和需用户操作的信息突出,或置于页面顶部,减少用户认知和摸索时间。 3)用户的网络和设备性能差异。– 移动设备往往需要上传或下载数据;高速的网络环境可以明显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升交互效率。
理解移动产品交互效率有什么价值?1.了解影响移动产品交互效率的常见因素,在设计时给予特别的重视。 总结:移动产品的交互效率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本文尝试从任务、操作行为、用户等角度对常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其中对用户本身的一些特性(如认知方式、愉悦度)还待后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欢迎大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