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niest.net/?p=152 |
||
2006年4月,美国长期研究网站可用性的著名网站设计师杰柯柏·尼尔森(Jakob Nielsen)发表了一项《眼球轨迹的研究》报告(原文:F-Shaped Patt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报告中提出,大多数情况下浏览者都不由自主的以“F”形状的模式阅读网页,这种基本恒定的阅读习惯决定了网页呈现F形的关注热度。分为最热(红色)、较热(黄色)、不热(蓝色)和基本不关注(灰色)4种。 再看开心网的页面,用3条导航在每个页面都构建了一个大“F”。 这三条导航构成一个巨大的“F”型框架,网站不同页面保持结构一致,使得用户在网站使用过程中的学习成本最低,一次经验,全站通用。同时让用户更愿意尝试开心网上其他产品,因为用户预期中其他产品的使用方法相同,不需要一个重新的学习过程,尝试的成本较低。 而不同产品页面结构各异的网站,用户使用任何一个产品和频道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和摸索过程,甚至连找到一个返回链接,都是一次大伤脑筋的走迷宫,这会让用户产生巨大的挫折感,更不愿意去尝试该网站的其他产品,因为用户不知道下一个产品又将是怎样一次令人头痛的探索历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页面中大部分区域用户都不会去关注,所以在单个页面上,开心网的每个页面内可以操作和点击的链接都非常少,且集中大“F”型热点区域。这向用户传达的信息是:在这里,你只需了解极少的操作就可以使用这个网站。 而那些内容丰富,堆满链接和按钮的网站页面中,也许整个页面只有一个链接对用户是有价值的。但是用户来到这里,既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眼力排除所有干扰信息去找到那个唯一有价值的链接,同时还要面对如果我不点击其他的链接是否会错过某些重要信息的困扰和焦虑。 页面中哪些是无效信息,网站工作人员最清楚,但是他们却把排除干扰信息这种复杂的工作交给用户,将用户逼入一种烦躁和焦虑的困境中。这种痛苦的使用体验只会将用户全部赶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