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诺曼和中国人相会
推荐一篇来自UIGARDEN六月份的文章,这期的这些文章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了,
说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
“使用者常常会犯错误… 但是设计者也常常会犯错…策略就是观察、注意,还要灵活。”
这个问题往往我们更多的人有同样的认识,但是我们同样缺少很多的方式方法上的思考…
=== 原文: =======================================
诺曼博士改变了一代设计师对人和科技的理解。在西方,他提出的可用性和情感方面的设计哲学,在人们日常产品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在,中国设计界也开始受到他的影响。那么,诺曼博士对于中国的设计界和可用性行业有何看法呢?李鱼女士,代表uiGarden的编辑团队,对诺曼博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采访。
“良好的设计需要综合深入地理解人、理解产品的用途和目标、理解工业设计和图形设计、理解交互和用户中心设计、理解工程和制造工艺。”
中国产品现在遍及世界。您是否曾经有意的使用过一些不仅是‘中国制造’而且是‘中国设计’的产品呢?
我们现在生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因此很难确定某个特定的产品是哪里设计的。这个产品是在中国设计的?还是在美国设计的、还是在意大利、德国、或是日本设计的,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重要的是产品要适合那些必须使用它的人们的生活。所以,为在中国生活着的人们设计的产品就要适合这些人;同时还要注意,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所以认为一刀切的设计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在这个星球上,不管人们生活在哪里,产品是在哪里设计和制造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必须适合使用该产品的人们的生活和需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的确,我非常同意您刚才所说的这些 – 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出适合使用者需要和生活的产品。不过,正如您刚才所提及的,中国的文化形形色色。那么,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在对较大范围人口设计产品时,我们应如何来权衡文化因素呢?是不是说,一个产品的设计需要一个本地设计队伍来决定如何调整适应可用性方面的需要?或者,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进行通用的、国际化的设计呢?
不错,在设计产品时,设计师必须要非常理解真正的去使用该产品的人群—不管这个产品是在和使用人群相同的城市设计的、或是该国的另一个城市、还是在别的国家设计的。产品的设计必须是为产品的使用者服务的—不是为设计者服务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深入观察该产品的使用者,必须要和使用者交流。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设计产品时需要一个‘本地团队’。
您对中国的产品设计的印象如何?
中国有很多设计院校,但是多数都在从事视觉图像或外观设计。中国的产品设计亦如其他国家的一样:有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但也有许多设计缺乏灵感。良好的设计需要综合深入地理解人、理解产品的用途和目标、理解工业设计和图形设计、理解交互和用户中心设计、理解工程和制造工艺。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很难聚集所有这些人才流畅的工作在一起。在中国也是一样,我还很难看到这样的设计。
“用户中心设计经常很难实现,因为工程师们并不认为他们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而企业内的其他人也不能理解它的好处… 要说服人们(采用用户为中心设计)的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成功的案例。”
在中国,用户中心设计还处于萌芽时期。对于刚开始考虑在产品设计的整个周期中使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企业,您认为应该注意哪些潜在的隐患?
隐患存在于不遵从用户中心设计。不遵从用户中心设计的潜在危险是,产品可能会丑陋不堪、运行或使用不良、很难于学习和掌握使用方法。最终导致销售量下降,售后支持的负担增加。用户中心设计很难实现,因为工程师们并不认为他们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而企业内的其他人也不能理解它的好处。
我们感觉,那是因为工程师们通常都是技术驱动的,并更多的强调科技创新;而消费者都是目标驱动的,只是想更高效愉快的方式完成工作。
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工程师和设计师各有所长,他们各自专注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而这些领域是科技和他们自己如何使用产品的方式。其实,工程师和设计师都不是典型的消费者,所以了解实际的消费者才十分的重要。每次我观察真正的消费者时,我总是会惊讶于他们使用产品的方式。工程师和设计师都应该作这样的观察,不是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他们必须亲自去观察。我也并不认为消费者一定就是目标驱动的。他们做每一件事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当你看电视,你是目标驱动的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们看过很多例子,讲的是让工程师、程序员、市场人员理解用户中心设计有多么的困难等等。您是怎么告诉人们用户中心设计的重要性,并说服他们和您一道工作的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成功的案例。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就是销售额的增长。可用性并不一定会带来销售业绩的攀升,但可能会降低售后服务的成本,也可能带来更多受欢迎的地方。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提高人们喜欢、欣赏并使用该产品的程度的设计。而这些东西应当能够转化为企业的更大的利润。如果对于企业产生不了更高的利润,那么这些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有一点很重要,可用性和设计通常来说都得在产品的完整的使用环境中来检验。有时,这就能够在方寸之间左右成与败。而有时,却也不那么重要。这需要经验丰富的经理者来针对每一个特定的情况作出判断。
“…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是讨厌的东西,在另一文化背景下可能是令人愉悦的。…”
网站越来越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用品’了。它的设计在不同的文化下也有不同。通常来看,中国的网站似乎比西方的颜色更丰富。有一些还有很多闪动的广告和一定的元素,而这些在西方可用性专家们的眼中是受尽批判的,因为它们违反了基本的可用性原则。您认为可用性的原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一样的吗?
在《情感设计》一书中,我指出来,有三个层次的过程:内心感觉层次、行为体验层次、以及思考反应性层次。在内心感觉和行为体验层次上的设计原则主要取决于生理,而且在行为体验层次上,还取决于学习和经验。这些原则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说都是基本一样的,所以内心感觉和行为体验设计的原则对于每个人来说也都一样。
可是,思考反映的设计就和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显著的不同。这里,不同的人群对于不同事物的喜欢或厌恶会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反应设计和西方的反应设计会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中国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对于反应设计的偏好也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网页访问者似乎对于网页上恼人的东西更有忍耐性,这就给中国的网页设计者们忽视可用性原则提供了很好的借口。那么,用户如果不介意的话,您认为设计者还应当尊从可用性原则吗?
这得看怎么定义‘讨厌’的。闪烁的图标和移动的元素,对于正在进行其他工作的人们来说可能有些干扰,而且这些东西还有可能给带来危险。并且,这导致了工作效能的降低。这一点上,对于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是讨厌的东西,在另一文化背景下可能是令人愉悦的。
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的话,这个世界就太枯燥无味了。
“使用者常常会犯错误… 但是设计者也常常会犯错…策略就是观察、注意,还要灵活。”
用户总是正确的吗?
用户常常是错误的。当你问人们他们需要什么产品时,不要相信他们的回答。人们并不了解自己的想法。他们直到真正用了一段时间熟悉了这个产品以后才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用户在构想一件新产品能够如何迎合他们的生活的时候总是会犯错误。所以,我提倡观察,不提倡询问。
不过设计师也常常是错误的。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在不影响用户接受最终产品的条件下对错误进行改正呢?
策略就是去观察、去注意,还要灵活。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陷入其中之前,就赶紧快速的试验一下各种设计。采用快速原型制作法。当该产品使用良好时,即使是出乎意料的,也要研究一下、采用其中的奥妙。如果该产品不被人们接受,那么赶紧走出来、观察人们、找出为什么,之后加以改进。
设计是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观察力, 理解力,并且要愿意去做改变。
看得出来在用户中心设计方法中,快速原形制作和观察用户因此都是十分重要的。Jakob Nielsen认为对于5 ~ 6个使用者进行测试就可以取得80%的正确结果。那么对于观察的方法,是否也有这样一种类似的数字呢?
我完全同意Nielsen的观点(毕竟我们是合作伙伴)。仅仅对几个人测试,你就会从中了解很多东西,这的确很神奇。并且,正如Nielsen指出,如果你可以做25个人的测试,那么结果会比5个单独的、每次5个人的测试要好的多。先测5个人,然后根据结果重设计。把重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测5个人,再重新设计。这样继续来几次。结果又会比对25个人进行一次测试得到的更加有效和强大。
“这是个态度问题。”
在中国,可用性研究对于高级经理们来说往往是‘奢侈的’。要想让他们以可承受的价格买得起这个‘奢侈品’的话,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首先一点,做的不好可用性测试连奢侈都谈不上,根本就是浪费。不过,做得好的测试,完成的迅速高效的测试,也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它可以降低成本、降低售后服务的次数,并提高销售额。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可用性人员都明白如何高效的进行可用性测试。他们经常化费了过多的时间、研究了过多的使用者、把精力放在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上。此外,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的测试是那些在产品进行设计之前进行的测试—这样设计师和工程师能使用测试的结果。在产品完成后进行的测试是对金钱的浪费。
可用性最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普遍意义上的良好的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感情的传达,对将要使用你设计制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们的理解。这不是奢侈品,而是任何商业成功的必需品。这也不是成本费用的问题,这是个态度问题。
的确如此。不过,不幸的是,企业通常都是收益驱动的。有没有在不考虑金钱的情况下建立起这样态度的好方法呢?
正如我先前所说,我认为这些并不矛盾。如果你的工作使得产品受欢迎,这一定会带来销售的增加、成本的降低。如不然,就没有必要这样做。收益是产品设计好坏的一个不错的检验标准。我认为,企业如果忽视了情感上的要求和功能上的可用性,势必会导致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因为大量的服务电话)。所以,收益驱动并没有错:我认为好的设计会带来收益并降低成本。
“我梦想着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情感、和经验的各个部分都达成一致,和谐美好”
我在读了您的《设计心理学》(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之后,我每当使用一些日常用品的时候,便常常想到它们的可用性和设计。您有这种经历吗?您的研究对您本人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吗?您会观察您自己和您家人的日常行为吗?
我生活在我的书里。这本书让我非常非常的关注各种物品是如何适应我们的生活的,尤其是,它们是怎么失败的(没能够适应我们的生活的)。通过《Turn Signals》,我变得非常关注我们是如何和事物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甚至如何能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通过《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我开始注意我们如何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让我们自己更聪明、更擅长记忆、更好的作决定、更好的思考等问题。而《情感设计 》一书,则让我注意做所有事时对愉快和享受的需要。
所以,我自己就成了我的那些著作的活例子,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设备的细枝末节和它们的影响都越来越敏感。
对十年、二十年、以及三十年后科技和人的关系,您有什么预见?
我梦想着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情感、和体验的各个部分都达成一致,和谐美好。各种物品并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工作更容易:它们还关系到让我们如何生活的更好、关系到更多地享受生活、并把这种种好处传播给每个角落的每个人。
是的,如果科技和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达成和谐,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顺便问问您,您去过中国吗?您愿意来中国吗?
嗯,我去过中国,但那是很长时间前了。那时我还是一个心里学教授,还没有开始从事设计工作。我很想再次访问中国,看看中国这些年的变化,一定会很有意思。我的《情感设计》一书,已经在中国出版了,这应该是一个我访问中国的好理由。
实际上,我计划在2006年1月份去上海,参加一个汽车展览,我为一个汽车内部设计杂志写专栏。(Interior Motives: www.interiormotivesmagazine.com )
我希望这次也可以拜访中国的其他城市。
我想您恐怕很难将现在的中国和您印象中的中国对上号,中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每天都在变化。非常感谢您的时间。我们祝您享有一个愉快的中国之行。
分类:UCD ,05/07/09 7:05 下午 | 15,029 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