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是必须的
本篇针对的是Keso的《别装了,你不是用户》
1、 我说:首先必须告诉自己:“I’M Not User” ,如此同时还要再把自己模拟成一个平凡的用户,不停的反复的去用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
但,装的前提依然要不停的提醒自己“我不是用户,不要本位思考”。
装,是为了让自己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不停的拿自己当用户。 这是一种产品设计者的态度。
2、在产品设计中,只靠定量数据发现问题,往往结论是不正确的。
只有1%的人用广场,这个数据不能确定“广场一定是不好的”,造成这个数据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只是因为这个数据做出判断,是很武断的。我相信阿北也不是仅仅靠数据做出的判断。
比如(以下未经证实),豆瓣的“收藏”刚开始是“想读、正在读、读过”直接展开,后来改成了收起来的“收藏,”点击后才出来“想读、正在读、读过”,现在有改回到了最早的方式。
在改成收起来的“收藏”时,数据告诉我们点击是下降的,这个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不能告诉我们,只有用户才能告诉我们,是因为:“‘收藏’的贡献成本高,‘想读’的贡献成本低、自然”。
有时候这个原因是从自己“装”做一个用户的时候得到,能不能在“装”的时候得到,要看“装”的水平。当然,通过定性的用户研究,是可以得到的,但那样成本高。
产品设计的数据分析者,要清楚:定量数据只能看到结果,看不到原因。 必须跟定性的用户研究结合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3、啤酒和尿布的事情已经很老了,在中国柜台不是这样摆的,所以在5G问有没有人看到,答案是“没”。
就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方法依然是正确的。 产品设计者看问题不关注答案,关注得到答案的过程和原因。
4、K总对于用户研究的理解比较片面。 可用性测试确实5个用户就够了,可以发现80%左右的问题。但用户研究不只是“可用性”,可用性只是用户体验的很小一个方面。
而且,有些时候用户告诉你的答案可能会是“欺骗性”的。 比如,sony在要确定BoomBoX颜色的时候找了一群用户来问,“喜欢黑色还是黄色”,没人都倾向于“黄色”,临走的时候让这些人选一个带走,他们却都选了“黑色”。(有个介绍这件事的文章在这里)
还有,“5个用户”的前提是“这5个用户是很准确的典型用户”。
5、乔布斯是会看数据的,也会了解用户需求。但,他的决策不只是浮在数据和需求上,而且“超出期望”。 就好像福特听到“需要一匹更快的马”时,不会像普通设计者一样设计一匹马,而是搞了一个很快的汽车。
Design IT. 的第7篇《需求和期望值》,我会写。产品设计,应该超出期望值。
6、把产品拿给用户用,把诗读给妇女听,来发现问题,是产品验证过程很必须的方法。 但,这不代表自己不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在网上买东西的人,确实没有资格去做电子商务的产品设计师。
装,必须的。 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是在装。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 但,如果连装都不装,只是看数据或者本位思考,就更没法做了。
ps:依然关闭评论。 原因很简单: 我需要深入的回复和讨论,不需要“沙发”、“支持”、或者“顶”!
分类:Design IT., UCD ,09/01/13 4:18 下午 | 124,740 次浏览 |
[…] 看到白鸦和Keso在争论“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扮演用户”(是这个意思吗?哈哈),我忍不住说几句: […]
[…] 内部讨论我也举了淘宝例子,白鸦提到“不在网上买东西的人,确实没有资格去做电子商务的产品设计师。”这句话说的没错,甚至我觉得淘宝给员工的奖金可以全部是淘宝币,即刺激消费也鼓励体验。记得有篇文章提到淘宝某市场总监同时也是N钻的资深卖家,对于真正“做”事情的人来说,必须亲自体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 […]
[…] Hong Xiaowan 中文版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不装与装 看了白鸦的《看不懂数据》,《装,是必须的》和Keso的《别装了,你不是用户》,觉得挺有意思,也来抬杠几句: […]
[…] 这点上我很同意 白鸦的观点 《装,是必须的》,你起码得装成用户用一次,看看是不是一个像我这样的小白能够快速完成你期望我完成的操作,我想我是败了。大家要是觉得Feed里面的google reader shared挺烦人了,还请见谅啊。 […]
[…] 白鸦的文章是09年一月份的,Mars Opinion的文章是昨天的 […]
[…] 用户是设计最本源的出发点。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里,引入任何其他的因素作为出发点都是多余的。数据是理解用户意图的的手段,这里包括他们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怎么用。。。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装和猜也是常见的方式。毋庸置疑,数据在这些手段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数据是一种无歧义,容易传递的沟通方式。不像“装”和“猜”那样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不了解数据局限性的Data-driven往往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
[…] 目前,从《看不懂数据》到《别装了,你不是用户》再到《装,是必须的》。 […]
[…] 年初的时候,UCDChina上掀起了一股“装不装用户”的话题热,当时本想凑个热闹,可总觉得拾人牙慧没什么意思,只是看了个热闹。从keso的别装了,你不是用户,到白鸦的装,是必须的,都是一个设计者对待自己产品的态度,而其中最为矛盾的问题就是,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往往都无法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设计者不了解用户需求,另外就是设计者与用户对产品理解上的巨大差距。刚刚我很无奈又很耐心的装了一回设计师,而我老爸就是我的用户,我在向他介绍如何使用QQ这种工具,而他则无比的焦虑和烦躁。因此,我才在“装不装用户”这个话题结束一个月之后,才觉得,自己真该为此写点什么,为互联网的初级用户写点什么。 […]
[…] 后白鸭针对keso的文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装,是必须的》 […]
[…] 白鸦,keso,思践…几位都在谈"装不装用户"的问题.对于"装不装?" […]
[…] 其实这个命题和装不装的命题很类似,还是需要通过用户调查来解决。 […]
[…] 但是咱可以装一装用户,想象一下,如果用户因为赵本山想起搜狐,在地址栏输入souhu.com,搜狐即使更NB又能怎样,还不是为别人做嫁衣。 […]
[…] 下面转自白鸦。 1、 我说:首先必须告诉自己:“I’M Not User” ,如此同时还要再把自己模拟成一个平凡的用户,不停的反复的去用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 但,装的前提依然要不停的提醒自己“我不是用户,不要本位思考”。 装,是为了让自己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不停的拿自己当用户。 这是一种产品设计者的态度。 2、在产品设计中,只靠定量数据发现问题,往往结论是不正确的。 只有1%的人用广场,这个数据不能确定“广场一定是不好的”,造成这个数据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只是因为这个数据做出判断,是很武断的。我相信阿北也不是仅仅靠数据做出的判断。 比如(以下未经证实),豆瓣的“收藏”刚开始是“想读、正在读、读过”直接展开,后来改成了收起来的“收藏,”点击后才出来“想读、正在读、读过”,现在有改回到了最早的方式。 在改成收起来的“收藏”时,数据告诉我们点击是下降的,这个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不能告诉我们,只有用户才能告诉我们,是因为:“‘收藏’的贡献成本高,‘想读’的贡献成本低、自然”。 有时候这个原因是从自己“装”做一个用户的时候得到,能不能在“装”的时候得到,要看“装”的水平。当然,通过定性的用户研究,是可以得到的,但那样成本高。 产品设计的数据分析者,要清楚:定量数据只能看到结果,看不到原因。 必须跟定性的用户研究结合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3、啤酒和尿布的事情已经很老了,在中国柜台不是这样摆的,所以在5G问有没有人看到,答案是“没”。 就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方法依然是正确的。 产品设计者看问题不关注答案,关注得到答案的过程和原因。 4、K总对于用户研究的理解比较片面。 可用性测试确实5个用户就够了,可以发现80%左右的问题。但用户研究不只是“可用性”,可用性只是用户体验的很小一个方面。 而且,有些时候用户告诉你的答案可能会是“欺骗性”的。 比如,sony在要确定BoomBoX颜色的时候找了一群用户来问,“喜欢黑色还是黄色”,没人都倾向于“黄色”,临走的时候让这些人选一个带走,他们却都选了“黑色”。(有个介绍这件事的文章在这里) 还有,“5个用户”的前提是“这5个用户是很准确的典型用户”。 5、乔布斯是会看数据的,也会了解用户需求。但,他的决策不只是浮在数据和需求上,而且“超出期望”。 就好像福特听到“需要一匹更快的马”时,不会像普通设计者一样设计一匹马,而是搞了一个很快的汽车。 Design IT. 的第7篇《需求和期望值》,我会写。产品设计,应该超出期望值。 6、把产品拿给用户用,把诗读给妇女听,来发现问题,是产品验证过程很必须的方法。 但,这不代表自己不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在网上买东西的人,确实没有资格去做电子商务的产品设计师。 装,必须的。 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是在装。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 但,如果连装都不装,只是看数据或者本位思考,就更没法做了。 Posted in UCD / UED Click here to cancel reply. […]
[…] 白鸦的文章是09年一月份的,Mars Opinion的文章是昨天的 […]
[…] 白鸦说,装,是为了让自己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不停的拿自己当用户,这是一种产品设计者的态度 […]
[…] 白鸦说,装,是为了让自己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不停的拿自己当用户,这是一种产品设计者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