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打印 | 字体大小: « »

为什么不能合到一起?(续2)

1、对于我第一个关于“日历和任务能不能合并”的“幼稚”问题。支付宝有个即将上线的产品我做了这样的决定,Google用行动给出了回答:Yes!

2、对于我第二个关于“收藏夹和购物车能不能合并”的“幼稚”问题。迟早大家会看到有人这么干,而且还会感觉挺好。

3、对于前两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看到和我在同一个思路考虑问题的回复者。当然,这并非是说我的思路就是真理,只是这类问题如果思路不一样就算结论一样,都很难讨论的起来。大家在各说各的话。

4、我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先分析需求,再分析功能,再想实现;先想基础的大需求,再想细节的小需求。这个顺序只要一颠倒,多半不会同意我的做法。

5、做架构的人,必须非常极致非常认真的尽最大可能来控制“”。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控制“熵”的能力,才是一个架构师真正的能力。无论是技术架构,还是业务架构,还是我现在作的产品体验架构。

6、不要一直想着“我要怎么用”,不要指望“去问问用户想怎么用”。只能去分析,站在用户的角度从架构上分析。90%的产品架构是靠分析得来的,不是靠用户问来的。

7、上面的话,写的很乱,有点像在咬文拽字。每个人的语境不同,理解的也肯定不一样。我权当自己写工作日记,你如果看着烦,就当没看见。
要写下来完整的思路,实在需要太多文字,回头我再在《Design IT.》里详细来写。

8、今天,我要说一个好像是“反面”的例子,搅浑更多人的思路。这是一位我最敬佩的CEO,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当 年,变压器市场三分天下,三家始终难分高低;其中某家突然做了一个事情,做上了老大的位置。大家的变压器都可以在“-20度 至 +80度”的温度下正常运行,这家公司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什么都没做,只加了两个外包装后推出了两款产品,一个号称“高温地区专用”、一个号称“寒冬地区 专用”,一年之内拿到了60%的市场份额,改变了市场格局。

9、
做产品架构设计的兄弟们如何看待这个例子?,做产品运营的又如何看待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有影响你的思路吗, 是不是在帮助你反驳我这两个关于“合并”的想法?

分类:UCD ,09/05/20 6:43 下午 | 113,359 次浏览 |

网友评论(70)

  1. […] 为什么不能合到一起?(续2) […]

  2. 1、
    控制“熵”的能力,才是一个架构师真正的能力。
    ——这个说法很牛B。

    2、
    关于“收藏夹和购物车”是否合并。
    我不是淘宝的重度用户,所以我的感受可能不够典型。
    我的感受仍是“不合并”。

    当然不排除有可能尚有我未知的方案——在“合并”的情况下能平衡地同时满足用户对“收藏”和“购物车”的需求……

    3、
    先想基础的大需求,再想细节的小需求——这个说法不错,对我尚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思维习惯”

    4、
    关于“变压器的故事”

    产品的运营者有时会陷入一个误区,不停地怨怪产品“不得劲”所以“我不好运营”
    这个故事至少对产品运营者是个启发,真正的牛B不在于把多好的产品交到你手上让你成功的运营。
    真正考验你的是让你把“就这么样”的一个产品运营出花样和骄人的成绩来!

    对于产品架构师来说,如果你能多听听产品运营者从市场带回来的那些感觉,而且能够足够敏锐地主动的提出把产品适用的温度参数调整成两个不同的规格:高温地区专用 和 寒冷地区专用
    ——嗨,我说,这样的产品架构师才真够牛!

    5、

    关于你的两个“合并”的问题
    你的例子对我有启发
    收藏夹也好,购物车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用户产生更多的购买行为”。
    这是大需求。
    从大需求来看,两个东西是一个目的,这样似乎是可以合并的。

    再细节下去:
    收藏夹能放东西,购物车也能放东西——这里的“放”是“临时存储”的意思。
    既然这样,只须在购买的时候,允许只对购物车里面的部分产品形成“1个当前订单”就行
    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放在购物车里面的
    下次再来看看,如果购物车里面的商品已经不需要了或失效了,那就丢掉。
    ——就是说这时的购物车完全能做临时“收藏”之用了

    这里惟一有可能产生冲突的是,现实中的“购物车”在你结账的时候必须决定买还是不买,你离开后不再有购物车让你可以存放东西使用。即是说,现实中的“购物车”和网络上的“购物车”,同名不同“性”。
    (网络上的购物车下次来还能看看:“我上次还在里面丢过些什么东西最后没买”)
    这种心里认知上的偏差虽然存在,但我认为可轻易从“认知”上克服,尚不足以否定“合并”这个答案。

    因为,实在,合并可以少掉很多冗余环节,产品可以更简洁高效!
    (比如过去要在“收藏夹”和“购物车”之间,有教育用户的“认知成本”,有多个页面查看切换的“操作成本”,有从收藏夹转进转出购物车的“操作成本”……)

  3. 呵呵,写第2条的时候和第5条的时候,认识发生了变化。
    第2条是在谈第1印象,第5条开始吸收你的想法进入了分析状态……
    所以结论截然相反了……

    不是自己blog,没法修改了
    抱歉,就这样吧

  4. 没有提到从普通客户的角度哦,我就随便哈啦几句哦

    其实我们在网上买东西总想着买最好的,最便宜的
    但是有时候又会担心那么便宜未必有好货

    后来看看满世界都是便宜的“好货”心里就更加虚了

    于是乎,突然变得特别想要有个专家来指明方向
    在这个没有什么标准判定的时间点里

    有人告诉我那个维度里某某是更加专业的
    于是我盲从的选择了

    毕竟“有人”也是在这个行业里混的
    他也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

  5. 把收藏夹合并到购物车里,可能是因为这个网站不需要收藏夹。反之亦然。

  6. 收藏夹和购物车,在实际的使用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还是分开好。

    购物车,相当于是你现在选定,并且确定要购买的商品。
    收藏夹,是你喜欢,打算购买正在犹豫,或者打算推荐给别人,怕到时候不好找到的商品。

    购物车,是一次购物的过程中,选购阶段的一个工具。

    收藏夹,是相对长期的购买决策过程中用到的一个便捷的工具。

    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7. 补充一下:

    从技术角度实现上。一般网站的“购物车”都是使用cookie的方式,短时间的记录消费者的选择。而“收藏夹”,则多是永久的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消费者随时访问和选购。

    从这个技术解决方案也可以侧面的看出,购物车和收藏夹功能侧重点的不同,虽然差别看似很小,但是往往就是这些细小的差别,让用户感觉方便不少。

  8. 互联网产品设计最佳的参考就是现实情景。一个人去超市买东西只会推着一个购物车,无论是不是确定要买的东西,他都可以放到购物车里,到排队付账的时候再把那些真的不想要的东西剔除掉。现实中的购物车本身就同时扮演了购物车和收藏夹的角色——既然现实的可以,网络上的又有什么不可。
    反过来说,弄出个收藏夹其实会造成几个困扰。其一,它把一次购物的决策分裂成两次,哪些该添加到收藏夹?又该从收藏夹中选出哪些放到购物车?其二,收藏夹的东西能否直接不通过购物车批量购买?如果不能,一个用户的脑袋里要同时维护两个商品列表,很麻烦;如果能,那还要购物车做什么?
    对于淘宝来说,如果非要做收藏夹不可,那收藏店铺比收藏物品要好的多。

  9. 从当初抛出两个问题的时候一直在关注
    现在算是差不多想明白了
    以前还听过另外一个故事,虽然和这里提到的故事风马牛不相及
    一个牙膏生产商把自己的牙膏口直径扩大了几毫米,提高了销量.

    但是我想,白鸦按照这个思路做的新产品上线,运营数据会论证他现在提到的思想.

  10. google任务和日历的“合在一起”只是放在同一个界面,没有啥逻辑关系
    我的理解,任务是“做什么”,日历是“什么时候做”(当然两者不是泾渭分明的),如果两者建立关系会有利于计划管理。当然,这样必然会导致使用成本。

  11. 关于收藏夹和购物车,我是这么看的
    如果用对象分析的话,购物车是继承自收藏夹。
    搜藏夹的本质,是用户出于某个目的将特别关注的对象放在一起;
    购物车的本质,在于将这个目的明确为“要买的对象”。

    大致来说,我认为在使用上可以将其合并,但不能用购物车代替收藏夹。

  12. 在我的项目中,通常我会这样做,想的多一些,做的少一点
    觉得某种方案可行又得不到足够的验证的时候,试着在不影响现有结构的情况下实现想法的一部分
    然后静观其变,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分析再做调整,通常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Google的很多产品,我觉得也是这个思路,想这次的日历和任务的结合,我想也是这样的成分居多

    当然,这种做法在很多环境下不见得能实施下去,太多的设计师喜欢把想到的都实现出来,太多的老板也这么认为

  13. 我一直这样想,日历也好任务也好,用户想要做的是一件事,就是要管理自己的日程,日历相当于按时间排列事件,任务相当于是按执行结果排列事件,如果用户想要做的是一件事情,那么这两块就应该成为一个产品的两个功能,而不是两个产品。

    变压器的故事不但没有反驳,而且支持了一个想法:应该合还是应该分,是应该从用户需求角度去思考。变压器的用户需求很明确,变压器变化性很小,稳定的性能才是最重要的,用户需要的就是高温变压器或者低温变压器,并不需要一个既能在高温下工作又能在低温下工作的产品

    一直期待白鸦兄阐述自己对日历和任务这个事情的观点

  14. 我个人觉得不论是淘宝或者支付宝等,他们都有大量的用户,其中的用户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可能占60%,他们在使用收藏夹与购物车的时候开始可能不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但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把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购买的东西放到一个地方,方便自己。
    剩下的人他们可能比较熟悉电脑操作,理解购物车和收藏夹,他们在运用的时候可能有所不同,如果突然没有了收藏夹,他们也知道添加到购物车也可以做为收藏,添加后也不一定购买,但他方便了自己,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保存在某个地方了.

    我个人觉得合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15. 降低耦合比较好吧

  16. 关于淘宝收藏夹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可能忽略了该收藏夹的另外一个功能,积聚人气,谁的店铺被收藏的次数比较高,谁的产品被收藏的比较高,这个人气会影响一部分买家对店铺或者同类产品的选择。

  17. 日历和任务是记事的细分需求,分成两个功能后,一些相关的成本肯定会上升,比如培训成本。另外除了业务人员外,有多少用户能区分这两个的不同?会不会都把本该属于任务的东西写到日历里去了?
    合并还是分开主要看你的产品面向的用户是谁,不能轻易的决定是分还是合

  18. 1. Google这么做了,这是一个事实没错,还是需要时间来验证是不是对了,因为Google也会犯错
    2. 即便是合并任务与日历做对了,对于合并收藏和购物车是否合适,没有明显的关系 – 对你自己的自信心可能会有些影响吧
    3. “90%”,这个数字,应该是在拍脑袋。即便不是拍脑袋,也不能说明问题 – 要加上“成功”二字(90%成功的架构)是分析… – 即便加上了,也不行,还要看这个比率的趋势是正在下降,还是在上升。总之,这个数据不能说明问题
    4. 不觉得你最后举的那个例子和这个讨论有任何关系

    BTW: (奇怪了,居然说是spam)

  19. 说了半天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购物车”、“收藏夹”是否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小事,尤其是与“物品退货”这个最经常使用的功能来说,两者的合并的确是个细节。

    不知道淘宝的“退货”是谁体验设计的,在购买多个物品时退货是否方便,价格是否对,咱们的售后是否理解了,是否可以解决用户的问题。在和淘宝的售后交流一周后,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尽管一直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全额退款”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itinfo/ca46f7ff9beefc1aff41076877e8be60/1/0/1.shtml

    在抓重点、有的放矢的前提下,有机会还是探讨一下目前的“退货”机制吧,这样会好的多,在纸上谈兵的过程中,对淘宝的发展也有些作用

  20. 淘宝还有收藏夹?

  21. 比较倾向于合并~,好的产品应该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最核心的功能。

  22. 好文.期待白鸦的BLOG能有越来越多此类的文章.

  23. 关于“收藏夹和购物车”是否合并

    是否需要合并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评估标准.在这点上我赞同永桔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用户产生更多的购买行为”。”的说法。

    收藏夹设计的理想是在便利用户的同时,也希望用户下次可以把收藏夹里的商品转成购买行为。但问题是,在用户的实际应用中,有多少人有多少比例会购买收藏夹里的商品?如果很少,那收藏夹的存在是否有必要?

    所以是否合并应该用数据来说话。

    产品设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但不应该是以满足用户的期望为中心,而是应该利用用户的心理达成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24. 卓越不就是把收藏和购物车合了吗。
    购物车页面可以看到收藏夹的内容,挺好。

  25. 回24楼的朋友,卓越是在购物车增加了收藏夹的模块,并非合并了,收藏夹还是有独立页面的。

  26. 考虑合不合只要通过分析用户使用及环境,再来看这么做对于使用者利弊,再权衡调整成本与回报是否相符。

    去除假设,和争论,让我们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和决策上!!!

  27. 我觉得大家可能还需要讨论一下 “合并” 的概念
    很多评论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合并是否是一个意思

    比如任务和日历是放在一个界面算合并,还是把功能纵横贯通算合并?
    购物车和收藏也是一样 是在购物车能看到收藏就算合并,还是功能架构上的一体化?

    我觉得大家讨论前先考虑一下这个

    对于购物车的观点,我依然是不赞成合并
    理由:但不表示不赞成功能间互相补充。有人说去超市购物就是先往车里放然后在剔除(这个剔除属于当前购买行为的一个撤销),我觉得这属于个人习惯,比如我买东西一般只放我确定买的,因为日常用品会有购物清单(也属于个人习惯呵呵),而且剔除掉的商品和其计划买当前不买只作为收藏的商品是不一样的(比如液晶电视,冰箱)

  28. 赞成合并,不过我讲的合并是一个产品,两个功能,功能块还是要分开,概念还是要有,肯以在一个界面
    另外变压器那个,觉得跟这个不搭,那个纯粹是属于将抽象需求具象化和特征化的概念,对于数字的-20度 到+80度,这个给人的感觉很抽象,从这个参数描述中,采购人员无法将其与自己的特殊或者是个性需求相对比,就好像去买衣服,老板告诉我衣服的尺寸很适合你,胸围多少、腰围多少,但是其实一般购买者(除去那种对自己身体参数都很熟悉的变态级别的)根本不会根据这个产生购买行为,往往是穿上后,感觉“合身”,有个具象化的感受,才会掏钱包决定购买;同样,只有告诉别人“高温”、“极寒”,把数字具象成可认知的感觉或者现象,让人真正了解到需求点与其吻合,这个算是产品的定位和概念的诠释,跟有没有必要把两个功能点合在一起或者是把同样一个功能分成两个概念不搭,因为不论是“高温”还是“极寒”,核心功能一样,他的概念也只是正常工作

  29. 盘子和碗都是盛放食物的东西。为什么不合并在一起?
    筷子、叉子、勺子都是用来取食的东西。为什么不合并在一起?

    目的的细微差别、习惯……些微差别,就会导致工具的异化,以使工具更适合其所应负担的工作。

    鲁班也都知道斧头也可以把树木搞成两段,但它还是选择了锯子,同样是锯子,还分很多种。
    要锯的东西是短的?是长的?锯成片?锯成段?你要的效率?等等等等,不同的细节需求,促进了工具的进化。

    如果你还是觉得斧头一边可以把树搞成两段,另一边还可以用来砸钉子、石头什么的。以至于认为斧头具备通用性,所以超过了一把锯子和一个锤子的价值……
    那你就继续抱着斧头吧。

    PS:工具的开发需要成本,我赞成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以通用性为目的,节省部分功能的开发。但如果把这个当成最终目的,或者是从始至终的设计理念。可能就有些不适合了,至少不适合我上面举的几个例子。

  30. 赞成刘一博的意见。
    对于收藏夹和购物车,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功能是都有差别的,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可以统一考虑,重新规划各自合理的功能。
    从技术角度来看,两者差别不大,技术实现上可以统一起来。
    但是表现给客户的应该是统一考虑的,适应各自不同的场景。

  31. 1、设计本来就无所谓对与错,只有谁更加合适
    2、小弟觉得符合淘宝用户的利益与淘宝的商业利益需求的设计就是用户与淘宝最需要的
    3、事物总是在变化的,也许今天“收藏夹”与“购物车”不合并更加合适,也许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合并更加合适。不身为阿里系统的一员也许不会这么深入地考虑这些问题。
    4、就变压器的这个例子而言,我觉得是“穷则变、变则通”,以“动”制“静”。

  32. 再补充一句:
    1、南方的变压器用户要的是能够耐高温不损坏的变压器,北方的变压器用户要的是能够耐严寒的变压器,他们不知道高温最高高到具体多少几度,低温最低低到最低多少度。
    2、普遍用户的常识性认知直接的感受热和冷,而不是先想现在是几度了?再按照冷或者热的度数标准去判断现在是不是高温或者是低温。

    3、闲趣的广告很有意思“三分饿时垫垫饥,还是闲趣好”抓住的就是用户的最基本(生理)需求,朴实但是极富冲击力地告诉大众饿了吃闲趣先垫垫肚子吧,直达用户的最核心需求。

  33. 呵呵,你的截图上有你的邮箱地址,会不会收到很多垃圾信息。

  34. 收藏夹与购物车是否应该合并,这个挺有趣的。
    从流程来看,让用户使用“收藏夹”与“购物车”两种概念相似的收藏途径,势必会让大多数用户产生困惑与操作不便,简约成一个拥有复合功能的途径当然好很多。
    而合并后刚开始又必然会对既有的几成用户造成认知影响。原来用收藏夹当购物车的乍一看找不到收藏夹了,又没耐性看引导说明,崩溃了,以为功能没了。
    但是对是否应该合并,俺持肯定态度。用户对“收藏夹”“购物车”的需求,主要来源于 :货比三家;一次付款、算钱;卡里没米;纯仰望式欣赏用。由于“一次付款、算钱”这个需求性质上特殊些,合并过程中要额外注意,如果因为其中一两个需求导致合并后的收藏途径过于胡乱,则要慎重。要解决的就是个收藏后功能角度要分类明晰的问题,主体需求都一样,就是个收藏途径。
    做UCD的,最终是要改良用户习惯,让他们能更高效的使用功能。介于既有习惯而畏惧不敢改良,则实在可悲。

  35. 这儿的blog不能针对某一条留言回复么?这样讨论起来感觉很奇怪啊

  36. “90%的产品架构是靠分析得来的,不是靠用户问来的。” 因为”我是谁”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了。

  37. 看了鸦总的文字,很受启发啊。最后那个变压器的例子,在市场营销课程里头叫细分用户以及细分市场,当时张利在课程上也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说日本一个口香糖企业,把自己的口香糖产品只是换了一下包装,品质基本没改变,就推出了卡车司机专用抗睡眠口香糖,学生专用熬夜提神口香糖等等,迅速靠这种概念玩法打开了市场,很有价值。

  38. 收藏夹与购物车是否应该合并,这个挺有趣的。

  39. 请问淘宝什么时候能够好用一些?支付宝什么时候能够简单一些?我的家人什么时候能够不需要我的指导顺利在淘宝进行购物?

    成天说这些大而空的东西没有意思,您可以把这方面研究的很深,但是现在就有个很实在的问题,淘宝的购物流程对普通人来说是一场噩梦!

  40. 这儿的blog不能针对某一条留言回复么?这样讨论起来感觉很奇怪啊

  41. 收藏夹和购物车在用户行为和心理层面是两种事物,维度不同的!
    怎么能合并的,的确很幼稚。。。鸦哥,我顶你。。
    不过这个和变压器产品通过对用户市场细分还不太相同,这个例子来证明上边的观点有偷换概念之嫌。。。

  42. 放进收藏夹和放进购物车两种行为是两种心理场景,用户在淘商品的时候自然地做的心理区分,如果合并了,岂不是把用户本来相对清晰的思路也搅乱了。。

  43. 功能上讲是不一样的:

    收藏夹可以收藏“店铺”,“博客”,可以看多少人收藏了它,可以看收藏它的人还收藏了什么,用户肯定不能把喜欢的店铺和博客统统放到购物车里面的。

  44. 简单的被事情复杂了,一个是放购买的东西地方,一个是放关注的东西地方,它两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把这两个需求解决掉,至于放一起还是不放一起,这个看产品设计怎么处理,看怎么放?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所以我想问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揉在一起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5. 请教前辈,你们一般用什么工具做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呢?谢谢!

  46. 各位回复的朋友,

    变压器案例与白鸦的收藏夹案例属于2种领域,举例来说,一个是关注变压器的质量和价格,一个是关注用户使用是否方便。也就是说,收藏夹以及购物车是购买行为中的一个辅助功能,最早期的电子商务网站在还没有购物车模块的时候,也照样有人用,只是不很方便而已,它不是电子商务这个产品的主体和核心,就好比你去买变压器的时候,你在乎超市提供的是大车还是小车,是木头的还是钢的吗?没车用,你照样拿个篮子也能用。但是,如果超市里的变压器有一种是专门针对你所在的沙漠地区的,其它是通用型,你觉得你会买哪种?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细,单纯以白鸦的案例是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变压器如果是民用,则会有针对国家区分的类别,还有全球通这种分类,定价也自然是针对国家的便宜,全球通的贵,为什么?因为民用产品流动性强,市场分散。如果是工业用品,却正好相反,如果是针对某个特殊环境而制造的变压器,一般都会比普通的通用型贵,为什么?因为工业用几乎不流动,装到哪就会一直用下去,除非地球变迁。而针对某个特殊环境的商品,无论从市场策略还是技术工艺上,都会比通用型更有优势。

    总结:2个案例没有可比性,收藏夹和购物车不属于核心产品,这类功能,越简单高效越好,变压器是核心商品,越细分,则越会对提高市场竞争力及技术成本控制发挥作用。学过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这个问题是典型的逻辑性错误——偷换概念。希望大家以后在看问题时先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47. 请教白鸦,
    请问前辈,你们一般用什么工具做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呢?谢谢!

  48. 天气很棒。。。。

  49. 很久没更新了,加油啊

  50. 恩恩恩。。。。。。。。。。看不懂怎么办?

  51. 楼上的楼上的楼上的楼上的。。。我真的真的看不懂呢!砸办?

  52. 哈哈“有些时候发贴都的人,,,讲的很有道理

  53. 就像最后一段说的,设计者思考日历和任务是否要合并到一起时大概以盈利为先吧

  54. 真是个互联网思想家,又好比周博通,喜欢双手互博,哈哈
    gao ren

  55. 物分两种:知道什么时候要买的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买的
    都放在一起实现“存贮”当然没问题
    以上是大需求

    但结算时会有“挑选”成本,你要很清楚哪些是你这次想买的
    这个小需求需要解决?

  56. 合并后对我(用户)有什么好处? 也许能够促进一定的购买行为,但似乎只能让购物流程更繁琐.
    我习惯拿现实生活的例子对比互联网产品用例:一天我去乐购(我家附近就乐购)采购一周的生活用品,往购物车里丢了一堆认为必要的东西,最后结账的时候发现东西太多,我一个人把这些东西带回家相当有难度,怎么办?有两个可行的方案:
    1.放弃部分不急用的商品,减轻双手负担,反正下次可以再来买;
    2.算了,挑了这么久买的,咬咬牙拎回家,省得下次再麻烦;
    我一般情况下会选择第2个方案.所以从促进购买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合并有一定的好处,但这是对卖家,对网站的交易量来说.
    继续,我们先从购物车和收藏夹的定义开始:
    购物车是供顾客用来放需要的商品以便一起结账,从而减少/合并支付次数的工具;收藏夹则是一种书签,临时存放以便再次进行比较购买的工具,乐购没有这样的工具,因为它已经将商品进行了分区分类存放,并且商品可选择种类和数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回到主题,不管是网络购物或是去乐购买东西,放入购物车的商品给用户的感觉就是既定的,要付款的,因此往往在点”购买”按钮的时候会比较慎重;而放入收藏夹的商品则”放心”多了,看到了喜欢的东西可以先丢到收藏夹里,找到朋友喜欢的,也可以丢进去以后方便推荐给朋友.
    所以从用户的心理来看,大家已经形成了这种固有思维,改变是需要代价的;从功用来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款产品,合并容易造成思维混搅,让购物流程更繁琐.

  57. 对于我第一个关于“日历和任务能不能合并”的“幼稚”问题。支付宝有个即将上线的产品我做了这样的决定,Google用行动给出了回答:Yes!
    Google的Calendar的右侧已新增了Task 对于外国人来说 Event is event ,Task is task. 需要区分对待

  58. 不能合并~~言简意赅

  59. 看你简历,是郑州的?

  60. 现在购物车 和收藏夹 到底影不影响用户使用,有多少用户对这个提出疑问了,有没有具体的数据啊?
    合一下是不是要浪费成本?是不是有风险?

    完了,就这。

  61. 收藏夹与购物车两者功能不一样,为什么要合并呢?

  62. 坦白讲第一个问题我们早就这样做了。至于第二个,我不是很赞同。我不想让我的收藏夹太乱

  63. 昨天我开会的时候也在想这个熵的问题
    ..

  64. 个人体验:
    1,不在意收藏夹还是购物车,当下决定了,立马就支付.觉得这个东西不错就收藏,支付因为账上没钱等原因出了问题,或许就留在了购物车里,账上有钱了再付,个人购物的心情决定了没有太清晰的思路还得考虑考虑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合适.(我要是方便,想起来的时候能找的到,这或许更能促进交易,去年买了一个剃须刀很不错,今天再去找,找不到了,购买记录没有,收藏夹没有,怎么都找不到了。只要找到,立马就支付,这或许比购物车更促进支付)
    2,现在淘宝的商品信息丰富到了,找什么都头疼,原来有个聚宝盆,能看到大家某类产品收藏最多的店铺或商品,现在或许也还有,但找不到,很难找到.

  65.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购物车、收藏夹,第一次上淘宝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冲突(当然啦,只是个人使用的感觉)它们的作用差不多吧。感觉购物车可以包含在收藏夹内

  66. 第一次进你这家伙的blog,很有意思的一位绅士,至少看了几篇文,后的一种感觉。

    想法很有意思,值得向你学习,如果可以拜你为师的话,那一定会是我一生的一个大的起点。

    所以我留下了我的邮箱地址: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复,哪怕是拒绝的言语,我也愿意收到。

  67. 中国读者式的励志故事太多了,希望楼主做更详尽的调查: 2003年沈变的销售总额为8亿,西变为8至9亿之间,保变则超过10亿。年收入达到9亿左右的特变电工(相关,行情)的加入打破了这一市场格局,但在收购沈变后,特变电工(相关,行情)将其原有的市场也收入囊中,再次维持了原来的三分天下格局。
    请楼主了解,并非是因为在产品上写个字就改变了市场份额,而是通过收购。变压器非同个人消费品,与朝中的人打交道岂是多写行字就解决的了的。如果您的论据是错误的来推导出错误的论点。
    当然我说的是,提炼出来的道理可能是正确的,但此事是假的。

  68. 变压器那个例子中所谓的“分”其实是从“产品定位”角度考虑。
    而为了控制“墒”而进行的“合”,则是从产品架构考虑。

    我的观点是:二者不矛盾,但同时,大原则上,产品架构必须服从于产品定位,并基于产品定位考虑。

  69. 我觉得购物车、收藏夹,第一次上淘宝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冲突(当然啦,只是个人使用的感觉)它们的作用差不多吧。感觉购物车可以包含在收藏夹内

  70. […] 当然我真的存在白鸦同学说的购物车当收藏夹用的情况,因为购物车里可以直接看到哪些商品已经被下架了,而且直接点击购物车比从收藏夹里选择东西来的方便,既然收藏夹可以无上限(貌似无上限的添加商品),那么购物车最为购物欲望及购买欲望的倒数第二步,为什么不能放开限制呢. […]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