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打印 | 字体大小: « »

我所关注的“微信”

(这篇文章是用来记录关于微信的若干记忆,内容相当长读完需要耐心。关于微信那些优秀的产品设计,我觉得没什么可分享的,最好所有的产品设计师们都去用一用,亲自感受,精细和体贴随处可见,处处都可以看出来设计和分析的时候是相当理性的,表现出的界面和内容又是相当感性的)

似乎多数互联网人都希望看到腾讯在IM和社区上被新的企业和产品挑战,阿里在电子商务上被挑战,也许是因为这样市场会更好玩。

和无线通讯这个玩法结缘应该算是07年,有幸帮助最好的push maill公司做了一些产品设计的指导。当时我提出了“通过push maill做一个手机及时聊天工具”的想法,并出了简单的设计;由于只是兼职顾问,就并没有把这个事情推进下去。但却一直都在关注着这种玩法,冥冥之中觉得手机通讯不该走运营商那个扯淡的短信、彩信通道。

当TalkBox出来的时候,我跟朋友说:“TalkBox的做法很像个小孩子在对着门口打盹的大狼狗瞎嚷嚷,要不赶紧冲过去然后把门关上,要不赶紧改方向离他远点,不然会死的很惨”。

我如今的合伙人当初在TalkBox同期做了类似的语音应用,等微信出现的时候,果断撤了。他说“这方向太他妈对了。路上的大象太多,被踩死的概率是99.99%。创业初期还是得知趣点”。一个投资人大哥抢着去投另外一个类似应用,我向他转述了这段话,并补充说:“这类应用,如果不能迅速到达千万级用户,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这类东西要不大成要不死,基本没有小成的可能”。

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因为他还有小米手机和MIUI,米聊只是2.5中的0.5。后来在小米办公室雷军说“没想到腾讯的动作那么快… 不过米聊也还不错,只是没有大获全胜而已”,再后来我们在预言和建议中未出意料的等来了米聊变成MIUI的imassage。不管怎样,米聊并不算个失败的产品。

当微信用那么快的速度进入市场的时候,我们一帮朋友八卦:SOHU做了个白社会,很牛的一个产品,可惜时机不对大势不对,结果这个产品最大的作用反倒是提醒了新浪“没法做这种SNS了,利用自己的媒体优势和名人博客经验,做Twitter吧”;于是新浪停掉了已经内测的“朋友”快速上线了“微博”,微博可以算是新浪撞到的大运,由于新浪的媒体能力,由于腾讯跟进的速度过慢,导致新浪微博快速的爆发式成长,一度被大家认为很有机会真正去威胁到腾讯的产品,(可惜,媒体惯性和资本给予的商业化压力,让微博停在了本不该停的点上,休息了很久很久);微博上失利,让腾讯对米聊的警惕度提高了更多,于是腾讯内部从多个平台和角度由多个团队同时做了多个“微信”,最后才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微信从腾讯内部、从大市场中脱颖而出… 哈哈,sohu好样的!

某位资深移动互联网投资人说:微信是一个腾讯一定要去拿下的市场,拼尽全力都要守住的市场;如果说其他公司存在机会做掉这个事情的话,也许就是他们还在跟新浪微博撕咬般纠缠的时候,可惜大家错过了那个时机。我同意他的说法,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掉一个因素:如果微信只是在腾讯本部,在腾讯已有的产品上搭建,而没有同时独立的在广研那个体系外的张小龙团队去做,至少腾讯这一仗不会赢得如此舒服,也许只是略有小成,只是守住了这个市场,而不是快速的霸占。

.
在我看来微信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具备和米聊一样的功能,但内容下载速度和载入方式的处理上体验更好。同时,可以用QQ号码登录并查找QQ好友,可以通过微信来接收QQ离线消息和邮件;是的,这是两个基于内部绿色通道接口而创造出来的需求和附加值,也就是这个附加的东西让他比米聊多了一点点优势,就是这点优势让后来者和前者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谁让人家是富二代呢…(当然,其实这个富二代当时并没有用到老爹的其他资源,只是用了自己的私房资源“QQ邮箱”来广告推广;而且,据说还被内部其他做同样事情的更核心的部门不断排挤和打压)

第二阶段:“找附近的人”+“漂流瓶”。当我微博上看到有人说微信可以找附近的人了,立马在重庆机场跟N个人搭讪起来,然后发了条微博“微信的大增长点来了,虽然这么做跟熟人关系似乎有冲突,但至少可以快速跑到市场的最前面。米聊当心!”。

其实在这个时候,米聊也做起了熟人社区,一个朋友告诉我“雷军有熟人社区的理想,他认为这个需求是存在且强烈的。但我真的不认为存在‘熟人社区’这样的需求”;虽然我不同意朋友的看法,我认为“熟人社区”是可以有而且可以做到很大的,但在那个两军刚刚开始交火的时候,米聊做“熟人社区”和微信做“附近的人”比,简直就是秀才遇到兵——只有挨打的份。

当人们都在质疑微信在熟人关系上增加了“搭讪”元素会造成陌生人骚扰的时候,微信用这个最原始的“泡与被泡”的需求抓住了眼球,吸引了用户。虽然我一直觉得这个玩法给腾讯埋下了一些不好的隐患,但他确实在那个阶段帮助了微信很多,而随着其他点的增强这种“骚扰”的负面效果也会被慢慢消退。后来听张小龙说“不好玩的产品是不行的”,我很有感触。

第三阶段:“摇一摇”+全平台。这个阶段可能我记忆的不是很准确,而且这个阶段也不算是一个大跨越,但全平台对于微信的基础粘性奠定了极其关键的基础,“摇一摇”让微信一如既往的被年轻人们夸赞着“好玩”。

第四阶段:海外 + 广播电台。不得不说,海外微信的开通标志着微信彻底稳住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这一步走完微信可以考虑更牛的战略布局了。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后台管理着收到的消息并进行播放,不再像以往那样冷冰冰的念叨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众短信,开始不停的告诉听众“用微信爆料更方便安全”,像极了当初电台主持人不断复读微博上的段子和热点一样,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免费宣传的这个玩意儿,成功了!”。

于是,微信的产品节奏也从小迭代的更新和优化,变成了几个月更新,一更新就大跨越的阶段。因为那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已经基本没问题了,在奠定完“最广泛最好玩”的通讯工具之后,微信开始准备启程奔向新的目标点。

第五个阶段:朋友圈 + 开放平台。朋友圈就是雷军当初想做的“熟人社区”,微信采用了“图片”为切入点,巧妙且好玩。任何一个好的社区都是要靠养的。目前看来朋友圈还没有养出来,真正在使用的普通用户还占比很少,而且产品设计并不够精致;开放平台的尝试是一个从用户需求点切入的战略选择。这一次变化,微信从工具开始布局社区和平台。

第六个阶段:语音/视频通话 + 网页版 + 企业账户关注/信息订阅。这些功能发布的时候我发了条感叹性的微博:“虽然上次见面也听Allen提过,但还是有点吃惊,来的比想象中快很多,而且没想到是同时。新版微信,视频/语音通话 + 网页版聊天 + 企业信息推送,左边一拳向运营商,右边一拳向QQ,中盘布局推送平台。这是多大的气魄和勇气啊。我坚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先进淘汰落后。祝愿微信顶住压力!”

.
不管第七个阶段是什么,我想微信该停下来对自己进行一次整理了。因为以现在已经基本的这个特性,已经可以搭建一个基础的生态链了,微信已经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平台。

前几天飞机晚点的时候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我已经觉得微信下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减肥或者塑身了。通讯工具、通知平台、 熟人社区、交友(也许你没这么想但人们在这么用),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不做好塑身或适度减肥,原本这个简单实用的小玩意儿会变的过份复杂,原本的通讯工具会变成信息暴力区… 当然,我这其实是杞人忧天,从微信的一些细节设计来看,其实他们对此有考虑并在有意识的避免。(上次更allen聊天到晚上三点,感觉比当初的余军更厉害,除了同样的大局观和对用户行为的深刻理解,他更关注细节和任性本身)

这是一个尝试阶段,操作一架已经升空并高速飞行却尚未准确确定航线的飞机是件及其刺激好玩的事情,而且下个阶段应该是空中保持加速并开始对地面敌人进行战斗并同时更换零件优化自身的时候,会更加的刺激过瘾。

这是一个不断有正反馈的阶段,自己和整个团队无需动员都会主动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猛投入的时候,一个产品人一辈子赶不上几次,即使你再牛再能熬也得能遇上这么好的机遇才行,allen以foxmail为基础以QQmali为预热,终于在微信大爆发了,是运气更是实力!

续1,不要说微博也是这样,这根本就是两种东西。一个资本操盘手掌舵的娱乐媒体,和两个产品人掌舵的自我救赎潜艇能一样吗?(微信刚开始确实像腾讯用来自救的潜艇,不过现在已经发展成可以攻击的航空母舰了)。当然,微博其实也很牛,这辈子能赶上这么一个产品也算是幸运之至。但愿资本市场能好起来,这样微博也许能少遭受一点资本家的蹂躏或者被蹂躏的慢点,曹会计挺住!

续2,微信起于腾讯,未来的发展也可能会被腾讯拉着后腿。通过扫二维码登录web只是一个手段而已,目前我还没理解出这个手段有多大深意,当然web版打通了手机和pc的距离是真的,但用打通还不如说用缝补更合适,因为这个距离如果不是因为微信出生于腾讯怕是上个版本就该发生了;开放平台的应用方式是app间互相推荐和调用,这确实意义很大,但我至今还不太接受现在这种交互方式,总觉着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可我也还想不出来。我隐约觉得app间的界限是不该有的,互相植入是趋势互相挑战是临时的笨拙方案。

ps,作为依然信仰那个使命的阿里人,真心希望阿里可以通过微信的发展更加明确一个原则:宁愿自己人来革自己的命;很多新的崛起都不太可能从已有平台上长出来,外部环境和空气会更好。想在社会化和无线上有突破就体制外搞个野蛮生长的团队,让它可绿色通道获取淘宝资源,同时再任由它肆无忌惮的革淘宝命吧。总这么护着淘宝,等高速发展慢下来开始危机时,内部没有了那股子势和神,革命者怕是也已经从外面出来了。

.
我说不清自己写下这段话时候的心态和心情,似乎是羡慕嫉妒赞,似乎又只是一个喜欢多嘴点评的旁观者,因为这些事儿跟Guang.com没一毛钱关系,跟我个人也没啥关系,但我看着品着却总是那么津津有味。我想,也许是我内心里认为,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人,目睹了这个经典案例是一种荣幸。不管未来的微信会发展成什么样,但这么一个产品崛起的案例,怕是几十年也就只能碰上一个,值得我花了个把小时敲下这么多字,权当是给自己的眼睛做一个记录吧。


更新:今天得知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个小时,张小龙正在腾讯内部做了一个长达12小时的分享,170多页的PPT,题目是《透过微信看产品设计》。
据说这个分享相当的精彩!推荐阅读和菜头对于这个分享的记录:《张小龙谈移动互联网产品


有人要转载文章,我赶紧加个广告:(不转载广告的人木有小JJ没有MM!)
http://Guang.com 需要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母婴、美妆类目运营。也欢迎家居、美食、旅行、服饰、鞋包、美妆、母婴相关优质商户前来洽谈深度合作。直接联系我:baiya#guang.com

分类:UCD ,12/07/25 1:52 上午 | 175,212 次浏览 |

网友评论(23)

  1. […] 原文链接:我所关注的“微信” […]

  2. […] 我所关注的“微信” […]

  3. […] (来源:白鸦博客) 本文标签: 产品,微信,设计 本文链接: […]

  4. […] 这是我对张小龙先生的一个认知历史,我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谈,更多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产品新人,只是默默地在内部分享平台和微博上看到关于更多他的信息,甚至查找附近的好友,我也无法找到他——正是这样一种认知,我还是决定写一些自己对于微信的理解和对于张小龙先生的一些漫谈。关于张小龙和微信,更多的内容可以参考白鸦《我所关注的微信》和Fenng《世间已无张小龙》的文章。 […]

  5. […] 微信是如何腾飞的?(产品前篇) | 戴武俊的博客/**/try{jQuery.noConflict();}catch(e){}; 戴武俊的博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HomeAbout更新日志Log In八16有关微信(三):微信是如何腾飞的?(产品前篇) 戴 武俊 互联网 2012-08-16这是《有关微信》系列讨论稿的第三篇。第一篇谈到怎样利用Google insight工具测算微信的下载量;第二篇从微信的基本功能以及发展路径来看微信为什么值得关注。本篇是第三篇,主要想从产品的角度来讨论微信是怎么腾飞的?一个产品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只有“三驾马车”(技术+产品+运营)齐飞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因此,产品仅仅只是一方面。技术是基础,微信的技术在于压缩与传输,而这也是腾讯的强项。由于技术方面的东西不太懂,就不多说,这一篇主要从产品为用户所提供的功能角度来看。Update:写着写着发现这一篇写超了,光是总结目前现有的观点跟思路就已经足够三千字,太长了难免影响文章结构跟阅读。因此干脆分成前篇跟后篇,今天更新前篇,主要做基础性铺垫工作,分析与总结已有的观点,同时指出有哪些差异之处。这些差异之处正是笔者将要在后篇说明的:为什么这些细微的差异实际上是理解微信腾飞原因的最核心部分。明天更新后篇,主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微信腾飞的原因实际上跟张小龙所讲的不太一致。与学术论文一样,研究一个问题首先得看看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互联网业界和媒体界对微信宠爱有加,写的东西也比较多,其中不乏一些资深人士所撰写的观察与研究。在此总结一下前人的重要观点:1)白鸦(原支付宝首席产品设计师、Guang.com创始人)在《我所关注的“微信”》对微信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复盘,将其概括为如下六个阶段:1.具备和米聊一样的功能,但内容下载速度和载入方式的处理上体验更好。2.“找附近的人”+“漂流瓶”3.“摇一摇”+全平台4.海外 + 广播电台5.朋友圈 + 开放平台6.语音/视频通话 + 网页版 + 企业账户关注/信息订阅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微信下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减肥或者塑身了。通讯工具、通知平台、 熟人社区、交友(也许你没这么想但人们在这么用),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不做好塑身或适度减肥,原本这个简单实用的小玩意儿会变的过份复杂,原本的通讯工具会变成信息暴力区…”这篇文章对微信的产品里程做了很好的梳理,是研究微信这款产品的最好入门指导,当然其概括之精准并不是入门级的研究员能够做到的。2)微信老大张小龙的内部总结。在大致了解微信经历过的历次变化后,可以进一步看看张小龙在微信4.0版推出之后对微信的总结,同时这篇文章里也谈到了诸多细节以及张小龙自己对产品经理所必须具备素质的总结与概括,非常值得一读(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了)。1.微信1.0版的诞生是完全出自纯粹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考虑2.微信1.2版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3.微信2.0的推出是微信团队在极短时间内的第三次试错。免费短信在利益上毫无吸引力,图片分享市场并不认可,产生内容的门槛远比预计要高。从用户在手机上输入内容的便利性出发,微信2.0将产品重心完全投入了语音通讯工具。4.微信3.0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产品开发节奏教程。微信此时已经初步明确了产品方向,没有做涂鸦功能,而是依托用户基础,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视频”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成为微信的爆发点,从此微信开始使用QQ邮箱和腾讯自身资源,进行强推广,用户突破2000万人大关5.当用户超过一亿之后,微信4.0推出“朋友圈”,建立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开放API接口打造移动社交平台。微信4.2推出视频通话功能,彻底封闭手机通讯工具上的任何其它可能。从此,微信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地位。3)其他的分享文章,例如虎嗅对微信与米聊在产品细节方面的对比:《微信-米聊盛衰背后的产品细节》;有对微信产品、运营及版本信息的梳理《微信背景调研》等等。看到这里,事情似乎已经变得很明了,毕竟连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都已经做好总结了,没什么可说的了。但事情可能并不那么简单。从目前的观点来看,微信腾飞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如下:1.技术:试错+快速迭代;2.产品: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全平台+朋友圈+视频通话(依次叠加)3.运营:QQ邮箱+腾讯自身资源总的竞争策略:注重产品细节,在细节上胜过对手抛开其他的不论,仅围绕本篇所讨论的“产品”来说,从以上观点可以得到的结论或者启示是:1.语音通讯是第一个关键点(张小龙提到,白鸦没有提到,或者说白鸦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而没有说而已;2.查找附近的人是第二个关键点:这两个人都提到了,张小龙也亲口承认这是爆发点,用户突破2000万人大关。3.摇一摇+朋友圈+全平台是第三个关键点:白鸦提到,张小龙略过,直接跳到一亿用户才开始谈朋友圈跟开放API,两者有点差异;4.视频通话是第四个关键点:张小龙说“彻底封闭手机通讯工具上的任何其它可能”、“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地位”。白鸦认为目前微信有点“过重”了,而张则没有透露出这种想法。从态度上来看,张似乎并不仅限于目前微信所能够实现的功能——“平台”都还没搭起来呢,怎么减?减什么?其实从这里已经看到做产品的内部人士跟用产品的外部人士对待产品的态度差异了。同样地,如何理解一款产品的成功因素也可以分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看。尽管从常识上来看,掌握着核心数据的内部对这一原因理解的应该更为透彻一点,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如果这个逻辑能够成立,那么没有哪一款产品不会成功了。因此,从外部来看产品的成功因素也是必要的,有时候提供一些insight也说不定。(实际上笔者正在为写这篇文章找借口呢….囧)另外,就算内部理解得更为透彻,说出来的跟实际想的是否一致还得另说。周鸿祎是一个大嘴巴,经常会爆点料出来。但一旦谈到自己的产品,我想是个人都会有所隐晦——当然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啦。总的来说,这几位大佬总结的几方面不可谓不全面,但是似乎漏掉了什么东西,或者说给人一种过于简单、粗糙的印象。虽然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是要严肃地做产品做研究,没有数据是绝对不行的。仅凭“说法”来向业界证明微信的成功路径恐怕是远远不够的。直觉、敏感都是在相当程度的积累之后才能慢慢地显现出来——而这积累的过程便是在数据之中长期浸淫。等到看到一款产品,脑子里立马会想到下载量大致多少、用户量大致多少、转化成付费用户的概率是多少、大致的方向是什么的时候,谈直觉谈敏感才会靠谱。让一个小白用户去估算点击率或者ARPU值是不靠谱的。作为外部人士,笔者拿不到微信的具体的内部数据,但这并不代表只有拿到内部数据才能做点关于微信的研究。实际上,还有一些工具或者方法可以帮助梳理微信腾飞的历史图景。这幅图景可能与张小龙所讲述的一致,然而也可能不一致。这些工具其实以前在测算微信的下载量时就已经用到,就是Google Insight,只不过还要加上一个百度指数。之前的测算是根据内部要求而作,要求测算微信在全球各国的下载量,不得已用了google insight——毕竟google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10%,这个偏差会有点大,而百度指数又仅仅只能提供国内的数据。由于80%的微信用户在国内,因此这一次可以放心大胆地利用百度指数。而为了避免使用搜索引擎的人群属性给研究带来偏差,故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得到的结论就可能更加接近真相。在《产品后篇》一文中,笔者即将利用这两个工具重新梳理微信的历史图景,试图从中找到促使其腾飞的关键因素。 Related articlesChina’s group messaging giant Weixin (微信) to get english name: WeChatNike to Use Tencent’s WeChat to Connect With Chinese ConsumersTencent’s Social Messaging Mobile App WeChat launches in IndiaWeChat Update Brings Video and Voice Calling to Its iPhone AppWeChat Review […]

  6. […] 2010年12月,第一版米聊刚刚问世。出品方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在一次聚餐里说:“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但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iOS 1.0版本就上线了。 同样参照Kik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米聊是微信的第一个敌人,微信却是米聊终身最大的敌人。 《IT时代周刊》写道,雷军希望以偷袭的手法动摇腾讯的地位,然而有高度警觉性的马化腾迅速意识到危机。腾讯也以极快的速度山寨了米聊,推出微信,借助QQ平台集团资源整体倾斜,微信用户很快过亿,最终米聊的用户数停止在1000多万上。 米聊输在哪里?虎嗅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主帅重视程度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而腾讯方面却对米聊这个敌人严阵以待。这是因为做微信前,腾讯在微博一役上跟进速度太慢,让新浪微博得到爆发式成长的机会,成为真正有机会威胁到腾讯的产品。微博上失利,让腾讯对米聊的警惕度提高了更多,因此虽然发布时间比米聊晚,但微信的项目在2010年11月就立项了,早于米聊发布的时间,而且腾讯内部从多个平台和角度由多个团队同时做了多个“微信”,最后确定推出了张小龙版。 2、产品功能细节跟微信咬得太紧,迷失自己 虎嗅曾经比较过微信与米聊的产品细节。正是因为米聊成为了微信初期的紧盯对象,除了显示已读、涂鸦等一些功能性细节,米聊在功能与服务上被微信咬得很紧。而2011年8月起,微信2.5引入LBS技术,加入了“查看附近的人” 的新功能后,米聊在9月跟进推出了“附近的人”;10月,微信推出“漂流瓶”和“摇一摇”,米聊也在12月推出了类似摇一摇的“握手”功能。 而与此同时,米聊里的社交平台“米世界”却表现得野心太大、执行不足,米聊自身也没能从用户视角给出足够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位。 3、靠山支持力度 2012年5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说,有1300万用户的米聊能活下来很荣幸,(因为)微信是QQ的马甲。 这话点出了微信背后的雄厚兵力:7.5亿的QQ用户,和强大、快速的腾讯技术团队。在微信发布早期,因为免费短信跟腾讯的移动QQ业务相冲突,腾讯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但在2011年5月之后,微信也跟进米聊发布语音服务后,腾讯开始大力推广微信:微信和腾讯微博、邮箱打通,并在腾讯平台上为微信做广告。 腾讯的影响力也能为微信轻易赢得外部援兵。2012年4月,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邀请入驻美丽说进驻微信平台进行测试,美丽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美丽说产品总监王新米说,自己对用户在QQ扩散链接的规模已经咋舌了近一年,却一直遗憾手机用户无法实现“边逛边聊”。 而对米聊来说,依靠的却是小米科技的“小米加步枪”,从0搭建的MIUI熟人社区、MIUI系统平台和随后推出的小米手机。“靠山”的技术也成了米聊的劣势:2011年5月,由于用户数量的暴涨和后台架构的不合理,米聊曾经历过服务器一天当机5次的窘境。 运营商 […]

  7. […] 2010年12月,第一版米聊刚刚问世。出品方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在一次聚餐里说:“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但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iOS 1.0版本就上线了。 同样参照Kik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米聊是微信的第一个敌人,微信却是米聊终身最大的敌人。 《IT时代周刊》写道,雷军希望以偷袭的手法动摇腾讯的地位,然而有高度警觉性的马化腾迅速意识到危机。腾讯也以极快的速度山寨了米聊,推出微信,借助QQ平台集团资源整体倾斜,微信用户很快过亿,最终米聊的用户数停止在1000多万上。 米聊输在哪里?虎嗅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主帅重视程度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而腾讯方面却对米聊这个敌人严阵以待。这是因为做微信前,腾讯在微博一役上跟进速度太慢,让新浪微博得到爆发式成长的机会,成为真正有机会威胁到腾讯的产品。微博上失利,让腾讯对米聊的警惕度提高了更多,因此虽然发布时间比米聊晚,但微信的项目在2010年11月就立项了,早于米聊发布的时间,而且腾讯内部从多个平台和角度由多个团队同时做了多个“微信”,最后确定推出了张小龙版。   2、产品功能细节跟微信咬得太紧,迷失自己 虎嗅曾经比较过微信与米聊的产品细节。正是因为米聊成为了微信初期的紧盯对象,除了显示已读、涂鸦等一些功能性细节,米聊在功能与服务上被微信咬得很紧。而2011年8月起,微信2.5引入LBS技术,加入了“查看附近的人” 的新功能后,米聊在9月跟进推出了“附近的人”;10月,微信推出“漂流瓶”和“摇一摇”,米聊也在12月推出了类似摇一摇的“握手”功能。 而与此同时,米聊里的社交平台“米世界”却表现得野心太大、执行不足,米聊自身也没能从用户视角给出足够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位。   3、靠山支持力度 2012年5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说,有1300万用户的米聊能活下来很荣幸,(因为)微信是QQ的马甲。 这话点出了微信背后的雄厚兵力:7.5亿的QQ用户,和强大、快速的腾讯技术团队。在微信发布早期,因为免费短信跟腾讯的移动QQ业务相冲突,腾讯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但在2011年5月之后,微信也跟进米聊发布语音服务后,腾讯开始大力推广微信:微信和腾讯微博、邮箱打通,并在腾讯平台上为微信做广告。 腾讯的影响力也能为微信轻易赢得外部援兵。2012年4月,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邀请入驻美丽说进驻微信平台进行测试,美丽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美丽说产品总监王新米说,自己对用户在QQ扩散链接的规模已经咋舌了近一年,却一直遗憾手机用户无法实现“边逛边聊”。 而对米聊来说,依靠的却是小米科技的“小米加步枪”,从0搭建的MIUI熟人社区、MIUI系统平台和随后推出的小米手机。“靠山”的技术也成了米聊的劣势:2011年5月,由于用户数量的暴涨和后台架构的不合理,米聊曾经历过服务器一天当机5次的窘境。   运营商 […]

  8. […] 2010年12月,第一版米聊刚刚问世。出品方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在一次聚餐里说:“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但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iOS 1.0版本就上线了。 同样参照Kik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米聊是微信的第一个敌人,微信却是米聊终身最大的敌人。 《IT时代周刊》写道,雷军希望以偷袭的手法动摇腾讯的地位,然而有高度警觉性的马化腾迅速意识到危机。腾讯也以极快的速度山寨了米聊,推出微信,借助QQ平台集团资源整体倾斜,微信用户很快过亿,最终米聊的用户数停止在1000多万上。 米聊输在哪里?虎嗅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主帅重视程度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而 腾讯方面却对米聊这个敌人严阵以待。这是因为做微信前,腾讯在微博一役上跟进速度太慢,让新浪微博得到爆发式成长的机会,成为真正有机会威胁到腾讯的产 品。微博上失利,让腾讯对米聊的警惕度提高了更多,因此虽然发布时间比米聊晚,但微信的项目在2010年11月就立项了,早于米聊发布的时间,而且腾讯内 部从多个平台和角度由多个团队同时做了多个“微信”,最后确定推出了张小龙版。   2、产品功能细节跟微信咬得太紧,迷失自己 虎嗅曾经比较过微信与米聊的产品细节。 正是因为米聊成为了微信初期的紧盯对象,除了显示已读、涂鸦等一些功能性细节,米聊在功能与服务上被微信咬得很紧。而2011年8月起,微信2.5引入 LBS技术,加入了“查看附近的人” 的新功能后,米聊在9月跟进推出了“附近的人”;10月,微信推出“漂流瓶”和“摇一摇”,米聊也在12月推出了类似摇一摇的“握手”功能。 而与此同时,米聊里的社交平台“米世界”却表现得野心太大、执行不足,米聊自身也没能从用户视角给出足够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位。   3、靠山支持力度 2012年5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说,有1300万用户的米聊能活下来很荣幸,(因为)微信是QQ的马甲。 这 话点出了微信背后的雄厚兵力:7.5亿的QQ用户,和强大、快速的腾讯技术团队。在微信发布早期,因为免费短信跟腾讯的移动QQ业务相冲突,腾讯没有给予 大力支持。但在2011年5月之后,微信也跟进米聊发布语音服务后,腾讯开始大力推广微信:微信和腾讯微博、邮箱打通,并在腾讯平台上为微信做广告。 腾讯的影响力也能为微信轻易赢得外部援兵。2012年4月,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邀请入驻美丽说进驻微信平台进行测试,美丽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美丽说产品总监王新米说,自己对用户在QQ扩散链接的规模已经咋舌了近一年,却一直遗憾手机用户无法实现“边逛边聊”。 而对米聊来说,依靠的却是小米科技的“小米加步枪”,从0搭建的MIUI熟人社区、MIUI系统平台和随后推出的小米手机。“靠山”的技术也成了米聊的劣势:2011年5月,由于用户数量的暴涨和后台架构的不合理,米聊曾经历过服务器一天当机5次的窘境。   运营商 […]

  9. […] 2010年12月,第一版米聊刚刚问世。出品方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在一次聚餐里说:“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但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iOS 1.0版本就上线了。 同样参照Kik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米聊是微信的第一个敌人,微信却是米聊终身最大的敌人。 《IT时代周刊》写道,雷军希望以偷袭的手法动摇腾讯的地位,然而有高度警觉性的马化腾迅速意识到危机。腾讯也以极快的速度山寨了米聊,推出微信,借助QQ平台集团资源整体倾斜,微信用户很快过亿,最终米聊的用户数停止在1000多万上。 米聊输在哪里?虎嗅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主帅重视程度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而腾讯方面却对米聊这个敌人严阵以待。这是因为做微信前,腾讯在微博一役上跟进速度太慢,让新浪微博得到爆发式成长的机会,成为真正有机会威胁到腾讯的产品。微博上失利,让腾讯对米聊的警惕度提高了更多,因此虽然发布时间比米聊晚,但微信的项目在2010年11月就立项了,早于米聊发布的时间,而且腾讯内部从多个平台和角度由多个团队同时做了多个“微信”,最后确定推出了张小龙版。 2、产品功能细节跟微信咬得太紧,迷失自己 虎嗅曾经比较过微信与米聊的产品细节。正是因为米聊成为了微信初期的紧盯对象,除了显示已读、涂鸦等一些功能性细节,米聊在功能与服务上被微信咬得很紧。而2011年8月起,微信2.5引入LBS技术,加入了“查看附近的人” 的新功能后,米聊在9月跟进推出了“附近的人”;10月,微信推出“漂流瓶”和“摇一摇”,米聊也在12月推出了类似摇一摇的“握手”功能。 而与此同时,米聊里的社交平台“米世界”却表现得野心太大、执行不足,米聊自身也没能从用户视角给出足够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位。 3、靠山支持力度 2012年5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说,有1300万用户的米聊能活下来很荣幸,(因为)微信是QQ的马甲。 这话点出了微信背后的雄厚兵力:7.5亿的QQ用户,和强大、快速的腾讯技术团队。在微信发布早期,因为免费短信跟腾讯的移动QQ业务相冲突,腾讯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但在2011年5月之后,微信也跟进米聊发布语音服务后,腾讯开始大力推广微信:微信和腾讯微博、邮箱打通,并在腾讯平台上为微信做广告。 腾讯的影响力也能为微信轻易赢得外部援兵。2012年4月,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邀请入驻美丽说进驻微信平台进行测试,美丽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美丽说产品总监王新米说,自己对用户在QQ扩散链接的规模已经咋舌了近一年,却一直遗憾手机用户无法实现“边逛边聊”。 而对米聊来说,依靠的却是小米科技的“小米加步枪”,从0搭建的MIUI熟人社区、MIUI系统平台和随后推出的小米手机。“靠山”的技术也成了米聊的劣势:2011年5月,由于用户数量的暴涨和后台架构的不合理,米聊曾经历过服务器一天当机5次的窘境。 评论 (0) var jiathis_config={ url:”http://www.tuiu.cn/?p=1336″,summary:””, title:”微信,和它的真假敌人”, hideMore:false } […]

  10. […] 2010年12月,第一版米聊刚刚问世。出品方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在一次聚餐里说:“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但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iOS 1.0版本就上线了。 同样参照Kik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米聊是微信的第一个敌人,微信却是米聊终身最大的敌人。 《IT时代周刊》写道,雷军希望以偷袭的手法动摇腾讯的地位,然而有高度警觉性的马化腾迅速意识到危机。腾讯也以极快的速度山寨了米聊,推出微信,借助QQ平台集团资源整体倾斜,微信用户很快过亿,最终米聊的用户数停止在1000多万上。 米聊输在哪里?虎嗅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主帅重视程度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而腾讯方面却对米聊这个敌人严阵以待。这是因为做微信前,腾讯在微博一役上跟进速度太慢,让新浪微博得到爆发式成长的机会,成为真正有机会威胁到腾讯的产品。微博上失利,让腾讯对米聊的警惕度提高了更多,因此虽然发布时间比米聊晚,但微信的项目在2010年11月就立项了,早于米聊发布的时间,而且腾讯内部从多个平台和角度由多个团队同时做了多个“微信”,最后确定推出了张小龙版。 2、产品功能细节跟微信咬得太紧,迷失自己 虎嗅曾经比较过微信与米聊的产品细节。正是因为米聊成为了微信初期的紧盯对象,除了显示已读、涂鸦等一些功能性细节,米聊在功能与服务上被微信咬得很紧。而2011年8月起,微信2.5引入LBS技术,加入了“查看附近的人” 的新功能后,米聊在9月跟进推出了“附近的人”;10月,微信推出“漂流瓶”和“摇一摇”,米聊也在12月推出了类似摇一摇的“握手”功能。 而与此同时,米聊里的社交平台“米世界”却表现得野心太大、执行不足,米聊自身也没能从用户视角给出足够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位。 3、靠山支持力度 2012年5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说,有1300万用户的米聊能活下来很荣幸,(因为)微信是QQ的马甲。 这话点出了微信背后的雄厚兵力:7.5亿的QQ用户,和强大、快速的腾讯技术团队。在微信发布早期,因为免费短信跟腾讯的移动QQ业务相冲突,腾讯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但在2011年5月之后,微信也跟进米聊发布语音服务后,腾讯开始大力推广微信:微信和腾讯微博、邮箱打通,并在腾讯平台上为微信做广告。 腾讯的影响力也能为微信轻易赢得外部援兵。2012年4月,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邀请入驻美丽说进驻微信平台进行测试,美丽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美丽说产品总监王新米说,自己对用户在QQ扩散链接的规模已经咋舌了近一年,却一直遗憾手机用户无法实现“边逛边聊”。 而对米聊来说,依靠的却是小米科技的“小米加步枪”,从0搭建的MIUI熟人社区、MIUI系统平台和随后推出的小米手机。“靠山”的技术也成了米聊的劣势:2011年5月,由于用户数量的暴涨和后台架构的不合理,米聊曾经历过服务器一天当机5次的窘境。 运营商 […]

  11. […]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

  12. […] 打印 | 字体大小:小 大« 我所关注的“微信” […]

  13.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 […]

  14.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 […]

  15. […] 2010年12月,第一版米聊刚刚问世。出品方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在一次聚餐里说:“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但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iOS 1.0版本就上线了。 同样参照Kik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米聊是微信的第一个敌人,微信却是米聊终身最大的敌人。 《IT时代周刊》写道,雷军希望以偷袭的手法动摇腾讯的地位,然而有高度警觉性的马化腾迅速意识到危机。腾讯也以极快的速度山寨了米聊,推出微信,借助QQ平台集团资源整体倾斜,微信用户很快过亿,最终米聊的用户数停止在1000多万上。 米聊输在哪里?虎嗅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主帅重视程度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而腾讯方面却对米聊这个敌人严阵以待。这是因为做微信前,腾讯在微博一役上跟进速度太慢,让新浪微博得到爆发式成长的机会,成为真正有机会威胁到腾讯的产品。微博上失利,让腾讯对米聊的警惕度提高了更多,因此虽然发布时间比米聊晚,但微信的项目在2010年11月就立项了,早于米聊发布的时间,而且腾讯内部从多个平台和角度由多个团队同时做了多个“微信”,最后确定推出了张小龙版。 2、产品功能细节跟微信咬得太紧,迷失自己 虎嗅曾经比较过微信与米聊的产品细节。正是因为米聊成为了微信初期的紧盯对象,除了显示已读、涂鸦等一些功能性细节,米聊在功能与服务上被微信咬得很紧。而2011年8月起,微信2.5引入LBS技术,加入了“查看附近的人” 的新功能后,米聊在9月跟进推出了“附近的人”;10月,微信推出“漂流瓶”和“摇一摇”,米聊也在12月推出了类似摇一摇的“握手”功能。 而与此同时,米聊里的社交平台“米世界”却表现得野心太大、执行不足,米聊自身也没能从用户视角给出足够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位。 3、靠山支持力度 2012年5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说,有1300万用户的米聊能活下来很荣幸,(因为)微信是QQ的马甲。 这话点出了微信背后的雄厚兵力:7.5亿的QQ用户,和强大、快速的腾讯技术团队。在微信发布早期,因为免费短信跟腾讯的移动QQ业务相冲突,腾讯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但在2011年5月之后,微信也跟进米聊发布语音服务后,腾讯开始大力推广微信:微信和腾讯微博、邮箱打通,并在腾讯平台上为微信做广告。 腾讯的影响力也能为微信轻易赢得外部援兵。2012年4月,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邀请入驻美丽说进驻微信平台进行测试,美丽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美丽说产品总监王新米说,自己对用户在QQ扩散链接的规模已经咋舌了近一年,却一直遗憾手机用户无法实现“边逛边聊”。 而对米聊来说,依靠的却是小米科技的“小米加步枪”,从0搭建的MIUI熟人社区、MIUI系统平台和随后推出的小米手机。“靠山”的技术也成了米聊的劣势:2011年5月,由于用户数量的暴涨和后台架构的不合理,米聊曾经历过服务器一天当机5次的窘境。 运营商 […]

  16.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如今的微信从已经拥有的功能和内容来看,确实已经是一个以通信、熟人分享(朋友圈)、信息订阅三个支点为载体的“无线生活平台”。顺带还可以满足一些交友、群体协作的需求… […]

  17.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如今的微信从已经拥有的功能和内容来看,确实已经是一个以通信、熟人分享(朋友圈)、信息订阅三个支点为载体的“无线生活平台”。顺带还可以满足一些交友、群体协作的需求… […]

  18.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 […]

  19.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 […]

  20.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 […]

  21.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 […]

  22. […] 如我之前所说:“微信已经承载太多”。 […]

  23. […] 按照“逛”创始人白鸦的说法:“米聊出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又出个有背景和资源的人打造的好产品,它可以来威胁腾讯,而且这次是从更根源的地方下手。可惜,雷军似乎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小产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