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算Flickr的资深用户,从2004年8月偶然在搜索引擎中发现开始,到2006年4月成为Pro。继续一年的疯狂体验后,在2007年3月续费。不幸的是,2007年6月某天,Flickr网站上的所有照片被GFW屏蔽。更不幸的是,我的3月充值提重了订单,把预期游戏结束时间给推到了2011 年。
身为设计师的角度,我承认消费美金的目地不单纯,除了充分享受平台带来的愉悦,还特别想深入系统,搞清楚设计的初衷。注意,刚才报了一连串数字,以辅助说明下文的用户期望。
产品的期望
Flickr希望用户上传的都是自己拍摄的真实照片,如此才能够有效激发用户之间相互交流,他们不需要迎合那些仅仅把Flickr当作图标、按钮、截图存储站点的用户。
于是在注册使用条款里便“不欢迎”满是截屏图片的帐号,并且“偷偷”地标记那些大部分截屏的帐号为NIPSA(Not In Public Site Areas),这些帐号的图片均不会显示显示在公开区域中,无论是否有付费。因为Flickr认为用户在搜索时,要找的是照片(Photos)而非图片 (Images)。
显然,用户们不是都买账,数据表明这样的用户越来越多(我的猜测),所以Flickr官方开始松口。除了告诫截图专用标签,并警告用户,如果上传的图片中非照片的超过一半,很可能就会被暂时封掉。
用户的期望
Flickr团队确立专业和半专业的摄影者为初期社区核心用户,事实上,早期用户增长轨迹也大致按照这个美好的设想。但在被雅虎收购,新用户激增之后发生了改变,我观察主要分如下三类:
- 摄影爱好者,除生活照片还有摄影作品。
- 互联网从业者,除生活照片还有设计素材、屏幕截图、艺术作品等。
- 普通老百姓,除生活照片还有网络照片、名人肖像等。
摄影爱好者毕竟是少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用户的心目中,对Flickr的期望是图片分享站。不仅用户类型有差异,而且各自使用的程度,或者说方式也不同:
- 图库(Gallery),存放并方便管理大量的照片或者图片,用户期望功能更强大。
- 展示(Show),与好友、网友分享,所放照片多为精心挑选和准备,用户期望关系更强大。
Flickr的产品进化轨迹没有脱离这两点,可见,产品期望不可能绝对契合用户需求,但是可能严重受影响。如何平衡两方面的矛盾,Flickr的成功案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同时是体验也讲究拒绝的极好诠释。
自Flickr的照片被GFW屏蔽后,大部分铁杆粉丝千方百计的尝试突破,不管多麻烦也要用。一方面说明Flickr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操作体验;另一方面也说明对Flickr的未来,用户还带着美好的期望,我想这正是良好用户体验带来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