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最近,公司逐渐尝试用一种“运营”的思路来辅助设计产品,在某种功能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同步试用到一批合作网站上,通过检测这些网站的数据,来分析产品设计的得失,从而不断改进。相对于之前靠臆测和个人感觉来设计产品。这种方式更为科学、效率更为可观。我相信在成熟的产品公司里,此类工作肯定是普遍的。网页内嵌的分析代码、软件中隐藏的回传接口、用眼动仪来跟踪测试用户的行为,都是获取数据的实例。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对数据的分析是一门学问,我相信不下一点功夫,难以看到数据之后的真相。 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话题是,数据对于产品设计的大趋势,有什么影响?领导建议产品经理甚至开发人员都要学会用上述的“运营”思路来对待产品,对此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我认为数据可以参考,但是不能依赖和迷恋,特别是不能过分倚靠数据来设计未来的产品。 数据的得来,很大部分是分析用户的行为,而用户的行为能左右产品的趋向吗?我认为是不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来改进产品,无论从易用性还是其他方面,让她变得成熟,但是这些都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这能促进产品的完善,却不能从根本上催生产品的突破。举例来说,在 Firefox 风靡之前,抛开对于 W3C 标准的支持这个当时还没有广泛浮出水面的命题,IE6 已经是很好用的一款浏览器了。至少比后来的 IE7、IE8 更像一款成熟的产品。但是我们这些当时的 IE6 用户,能想到自己需要 Firefox 吗?我们能在未知的情况下想象出一款多标签浏览、支持 Add-ons、开源免费而且拥有一个精致 Logo 的浏览器吗?我想这根本不是我们能不能想象的问题,而是我们连想都不曾想的问题。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Google 的 Yahoo 的用户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喜欢一个叫 Twitter 的网站;话说推出 5G 容量的 iPod 时,Sony 和 Samsung 的用户也并没有表示出足够的理解吧:哪个傻X会揣着 1000 首歌在大街上晃? 所以我的观点是:产品的突破,还是要靠领导者的远见和思维的火花。 数据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创新者,不能迷恋数据。每年的好莱坞大片,我相信都有很程式化的套路来保证电影不会亏本,请多少明星、多少动作戏、多少激情戏、多少电脑特技、不痛不痒的台词和情节,这些东西在好莱坞非常成熟,使一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工业产物而非导演灵感的闪现。这样的电影能成功伴随观众花 50 块钱(在中国大陆)坐在电影院吃完爆米花,然后在票房上让投资商感到满意。但是——容我一心情愿地这么认为——真正能震撼观众甚至能改变行业惯性的却并非这一类电影,比如小成本的《疯狂的石头》,恐怕要比你看过的多数好莱坞大片要印象深刻吧。 产品经理如能有效的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对于完善产品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数据也许会成为壁垒,它让你固守住一个城池,你只想“高筑墙,广积粮”,却看不到城外的风光呢。 总之,如果你打算随波逐流,那么你最好确认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推波助澜,否则,我建议另辟蹊径。小沈阳能火,你说这是为什么呢?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