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再说UCDChina的理想和留言功能

线索:http://ucdchina.com/topic/78

1、老冒承认了他的留言设计在本位思考。他认为自己才是blog的第一用户,这一点我们不同。
即使我会把我blog的第一用户定位为我自己,也不会把“留言”功能第一用户定义为我自己;即使我会把“看留言”的第一用户定位成我自己,也不会把“写留言”的第一用户定义为我自己。
每个功能的主用户群定位,不一定要符合产品的主用户群定位,不同功能主要面对的用户群不同。

给老冒两个建议: 即使你当自己才是第一用户,也要考虑其他用户的感受;即使“看留言”你是第一用户,“写留言”你也不应该是第一用户。 起码在文章的底部加两个链接吧,例如:“现有回复xxx条,我要回复”。

2、UCD大社区能否做成社区,其实根本无所谓。 因为社区只是我们的第三目标。 只要能做成”知识库”足矣,做成“媒体”更好,要能做成“社区”就太幸运了。
只要能达到我之前说的“以后你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别人的观点”。足矣。
3、 我们理论,但很现实。而且不追求技术。
UCD大社区可以理解成完全人工编辑的一个网站。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定下铁律:“审核。人工审核。每一条”。
原因只有一个:“质量”。

很多人担心我们的编辑能力,和人工成本。但,我们自己不担心,原因如下:
1》 现在中文内容就这么点,搞的过来。 内容增加了,我们的人员也在增加。总之,行业太小,UCDChina的团队相对不小。
2》 80%的人关心20%的内容,我们只追求20%的内容。 我们定位很小,不希望做到什么都包容,那样会给我们玩下去的压力。
3》 我们会逐步的加入先进技术来帮忙。但只是帮忙,技术可以给分类、话题的建议,我们只要审核。这样会省掉一半以上的工作量。

4、在做UCD大社区之前我向郑昀和他做语义的搭档请教了很多,基本上所有语义和聚类相关的网站都研究过。最后认为:Google新闻的语义方式,对blog来说不现实,而且技术我们做不到;TMM通过链接分析的方式可以借鉴;
但,所有这些,放到我们整理的几百个产品设计相关博客身上,都不现实。最现实的做法只有一个:人工。 先人工,慢慢让技术加进来帮忙。可以用链接、语义分析话题和分类,但在这个仍在告诉成长和学习的产品设计行业,唯一可靠的只有人工。

5、 我们选择人工还有一个关键的点:UCD大社区不是商业项目,是所有人团队成员的业余兴趣。人工玩才有兴趣,玩不了太大才能延续兴趣。 这很关键。
UCD大社区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性格,就是团队的性格。我们在按照自己的性格玩。

关于留言的探讨和其他

这是回复老冒关于留言的探讨

1、短留言有没有价值?
我从来不会把一个原则拿到所有地方通用。任何设计原则,一定是有自己的适用环境的。
老冒说他的blog上有价值的留言多数是短留言,而老冒没有来看我blog的留言,我这里有价值的基本都是长留言。(我甚至考虑过:我blog上所有关于产品设计的文章,应该取消留言)
我之前说“短留言没有价值”,是说了个前提的(老冒大概没有注意到):“UCDChina主要是在很对产品设计领域,在这个领域讨论一定要有深度。”
当然,这个做法会把一部分的留言挡在外面。但,应该不会把大多数真正希望讨论的人挡在外面。因为,我们其实是可以“留言”的,那就是我们非快照页面右侧都会出现的“我来发布信息...”,在这里可以发表你的“长篇大论”。

2、UCDChina的社区是不是纯内容的?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一直也没有对外说过UCDChina的详细定位。因为,我们认为互联网产品刚开始有个大方向就够了,真正的详细定位一定是边做边出来的。
但我们的思想其实已经分享过好几次。比如,很早以前我就说过“社区应该是液态的”(实际上,写这篇文章的大背景就是我那个时候已经在构思UCD大社区了),不久前tony也解释了“大社区的作用”。

3、在这里我可以明确一下“UCD大社区”目前的详细定位:

1> 互联网产品设计知识库。
我们期望,以后你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别人的观点。而且是经过我们审核被认为有一定道理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已经被我们聚合成了“话题”。
任何一条信息我们都会审核。审核的人都是国内比较顶尖的产品设计师,如果他们认为观点有明显问题会交给专家团(现在由我、anglea、junchen组成)复审,复审不通过不被录入。
注意:通不通过的原则不是观点是否和我们的观点一致,而是“是否有明显错误”

2> 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的专业媒体。
所有我们抓取到的(包括自己在大社区提交的),认为产品设计人员应该关注的内容,都会被录入到大社区。包括行业评论,和重大的行业事件。
但是,和产品设计不是直接相关的行业评论等内容我们会放到“设计之外”。“设计之外”不会再首页出现也不会输出到主要的RSS里面。
行业事件我们也只是做到简单的“告知”,没有详细报道,没有评论。也就是我们认为产品设计师应该知道这些事情。

3> 产品设计师的“社区”。
这个社区是非常虚拟的,内容是非常技术的。大家互相通过blog讨论,通过UCDChina给话题聚合到一起,把用户领到你的blog去阅读和“点评”。比如,我和老冒现在这种行为就被UCDChina认为是一种社区行为,我们就是这种液态社区里面的“发言成员”(看的人都是潜水的,他们忍不住或者有深入观点也会写文章来讨论。在我们看来“写文章”是“发言”,简单回复是“点评”。)。

4> 除了大社区,UCDChina还有很多很多事情在做,但基本都是在辅助大社区。
比如,我们为了提高让更多同行看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专门付出了大量人力和资源去做“UCD翻译小组”,并配合了详细的翻译和审核机制。
(在这里,必须特别感谢“翻译小组”里那些无私的翻译人员,你们造福了整个行业。包括这个英文极烂的白鸦。谢谢你们,我会找时间私人给你们送一份礼物的。)

4、关于对个人blog留言的“follow”我觉得很值得做。 事实上我也一直想在我的blog上做。 但,没有时间也没有技术做。
那些公开的和私人的、发送到twitter、RSS里输出留言的做法,很有意思,很值得去尝试。

5、老冒把自己blog的留言放到了页面右侧,我认为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原因:
用户的浏览轨迹是从上到下的,看完了文章再去看留言,才能真正明白留言的意义。而把留言放到右侧最上面,用户看了文章是找不到留言的(点开文章时的心情是“很急迫的要去看文章具体内容”,根本不会关注你右边的“辅助内容”)。
特别是,基本上老冒的文章都超过了两屏,那个时候屏幕上没有留言也没有写留言的地方。(至少你也要给个链接让用户可以点到屏幕上面看看)。
当然,把留言放到右侧方便了老冒自己。但不方便读者。这家伙在本位思考…

6、总结一点:“UCD大社区”是一个“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大社区’”,我们欢迎有深度的讨论。不欢迎简短的点评。
点评,去文章源地址。
问问题,去我们的邮件组讨论
线下讨论,参加书友会
看更多好的产品设计网站,收藏“UCD网址导航”。

.
广告:UCD大社区现在遇到了很大的技术瓶颈,盼望牛逼的技术朋友能给我们一些帮助。

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http://blog.douban.com/pics/new_menu.gif
(图1,阿北很早时候的豆瓣截图

如上图,阿北的豆邮有1206封未读。(如果是邮件处理的,算特例,在此不做分析。其实邮件处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把双刃剑…)
注:豆瓣的站内信最早包括关注通知、站内信等信息,现在“在九点的关注”还阴魂不散的出现在这里。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93/3030532556_db75ee20ca_o.png
(图2,UCDCHINA的百度站内信截图)

如上图,UCDCHINA的百度站内信有50封未读。(前面一百多封的时候我还在百度,有信息就处理,粘度高的不能再高。后来交给UCDChina的团队用,这些站内信就都懒得处理了…)
注:百度的站内信是整个百度线的沟通渠道,包括所有百度可能需要发给用户的信息、站内信,甚至新用户注册的时候也有几封信。最早的时候这些信息在站内信里面连分类都没有,现在有了。

在豆瓣、百度、facebook、Flickr、5Gme.com…,你的站内信有多少未读?

为什么这些站内信失去了作用? 原因很简单: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别指望用站内信来教育新用户。
新用户不会对“站内信”产生很大的兴趣,如果不是有相对迫切的“需求”,用户不会专门跑到你的网站看站内信和听你用机器说一句“欢迎光临”。给新注册用户默认发“欢迎”的信件,坏多于好(具体得看你的用户层次和产品性质,“欢迎”是最俗的主题,可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主题)。
发一封,并同时给用户提供方便删除的途径,有时确实可以起到提醒、教育用户对“站内信”的认知作用。但,某些网站在一注册就收到“欢迎”“系统通知”“申明”“密码安全”等四五封站内信。无异于自毁城墙,对于大部分非“初级网民”来说,他们看看标题就直接离开了。留下”站内信(4)”这个烙印,永不再用。(有些是为了推卸“法律责任”,这么干是最没有出息的行为)

清零。让用户清除压力。
已读、删除功能很重要。如果必须发,没有必要的话不要默认预览太多内容。一封看了标题就能明白大致内容的信,如果不是很有兴趣或者必须要处理,用户不会打开同时也懒得随手删除。两封、三封、四封.. 人都有天生的“懒惰性”,再无聊的用户,看着数字到了两位数,就失去了感觉,对站内信产生了天然的“免疫力”。
必须很突出的展现给用户很方便的“清零”功能,让他们很熟练的运用“清零”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体验为代价,设置一定的阅读门槛(比如,默认预览内容少)让他们“打开”(打开=清零)。

最好把“系统通知”和“信件”分开。
繁复的不停更新的“系统通知”会让用户失去对站内信的兴趣,进而影响对真正“信件”的兴趣。在重要界面上(往往是首页)开辟一个“通知”区域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增强用户对“通知”的重视,也会降低系统对于“信件”的干扰。因为,站内信一般情况都只是在导航上有一个“未读数字”的提醒,用户可以很快的视而不见;而通知在首页上会是一块内容,相当于“眼中钉”,“清零”动作也变成了随手的“任务”。某种意义上“通知”就等于“任务”。

“站内信”不是取之不竭的“金矿”。
最害怕给网站添加站内信功能,因为每次添加站内信功能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谈判、立军法”。不立“军法”,不敢开战。
因为,站内信一出来,肯定是没完没了的“这个活动需要给用户群发…”“这个促销需要群发..”“这个新功能需要群发…”
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

特别是一些根本不懂互联网运营(大部分运营人员还是很强的,少部分如此)的人,特别是一些只知道盯着PV看自身网站资源能割多少肉,根本不去管产品会不会废掉的运营人员,特别是一些只知道眼前KPI的人。 他们真的想象力匮乏,站内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金矿”、“救命稻草”,甚至不停的告诉你“打开率很高、效果很好…”
就算你不停的给他解释“打开率肯定随着活动的越多在不停下降,这个打开率的下降就是站内信这个功能的慢性死亡的征兆”,他们也一样熟视无睹。只知道不停的说“老板要KPI…”
如果没有军法,如果你的运营搭档很XX。你必须的得罪他们。或者你死掉。

当然,我不是反对完全不可以用站内信去做运营和营销的事情。只是“必须有节制”,必须把这些内容当作“对会员有用的增值服务”,不附和这个标准的就是在屠杀产品。

很显然,当一个网站技穷到只能在自身产品核心功能,或者核心和用户的沟通渠道上,附加大量多余营销内容的时候,这个产品/渠道(包括短信通道,给用户的通知邮件等等)已经患上了慢性癌症,死亡的征兆已经来临。
往往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功能已经无法运转了,不是因为“产品有问题”,而是我们在市场运营、产品运营的时候给这些基础功能强压了太多,他们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导致夭折…

只要是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用户不会嫌弃。绝大部分时候,是你,是你逼着用户嫌弃它们。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
最后,附图一张:
http://www.5gme.com/attachment/200811/14/84_1226691449zg6Z.png
(图4,我的的5Gme.com站内信截图)

未读信息为0。这是我站内信利用率最好的一个网站。因为除了私信就是私信。不是因为他是sns,而是因为他抄的和facebook一样,分开了处理,没有干扰。)

交互设计和交互设计

实际上,“交互设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我往往叫他单页面交互)。印象中,最早Cooper在解释“交互设计”时,说到的也是这两个部分。

所谓“用户使用流程”,源于“业务逻辑”,又不同于业务逻辑。因为业务逻辑一般都更偏向于技术模型,对于实际的用户使用来说会过于繁复,易用性很差。
这份工作,一般由产品设计师(负责功能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来完成。比如,
(下面的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给画成流程图,理解起来会更形象)

这里有一个Push Mail添加帐户的“业务逻辑”(不包括错误判断):
1》进入“系统设置” ,
2》进入“帐户管理(帐户列表)” ,
2.1 选择“添加帐户” ;
3》输入邮箱名称,
4》输入邮箱地址和密码,
5》填写手机号和签名,<可选择“跳过”>
6》设置邮件服务器,
7》最后提交、完成。

评估:如果把这个流程直接作为用户的使用流程,所有用户要完成这个添加帐户的过程需要7个步骤,至少8次提交。

经过“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之后,这个“业务逻辑”应该变成更合适的“用户使用流程”。可以是:
1》进入“系统设置” ,
2》进入“帐户管理(帐户列表)” ,<如果现在一个帐户没有,直接跳过帐户管理开始添加帐户>
2.1 选择“添加帐户” ;
3》输入邮箱地址和密码,
3.1填写邮箱名称、手机号和签名,<可选,默认邮箱名就是邮件地址,签名就是邮箱前缀,手机号可以不填>
4》设置邮件服务器,<在第3步就判断“该邮件后缀,服务器上是否已有配置记录”,如果有,直接到完成界面,同时提供更改配置的入口。>
5》最后提交、完成。

评估:7个业务逻辑上的步骤在这里变成了6个。用户的8次提交变成了最少3次。且80%以上的时候可以少于4次(数据显示,使用量最高的10个邮件服务商拥有了80%以上的用户)。

后,经过讨论,我们考虑到“安全问题”和“商业价值”等多个因素,认为:“有必要相对牺牲一点体验,已达到‘让大部分用户主动填写手机号’的目的”。
于是最终的方案改成了:
1》进入“系统设置” ,
2》进入“帐户管理(帐户列表)” ,<如果现在一个帐户没有,直接跳过帐户管理开始添加帐户>
2.1 选择“添加帐户” ;
3》输入邮箱地址和密码,
4》填写邮箱名称、手机号和签名,<默认邮箱名就是邮件地址,签名就是邮箱前缀,手机号为空。可以选择“跳过”>
5》设置邮件服务器,<在第3步就判断“该邮件后缀,服务器上是否已有配置记录”,如果有,直接到完成界面,同时提供更改配置的入口。>
6》最后提交、完成。

评估:7个业务逻辑上的步骤变成了6个。用户的8次提交变成了最少3次,常规4次。

当然,这个“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提交物不只是业务流程图,而应该是“带界面的使用流程图”。如图

.
所谓“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单页面交互)”,实际上是“UI设计”(也就是,我在建议“取消用户体验部门”中说到的“视觉设计”)所做的工作。对于“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来说,“使用流程图”的每个具体页面的“页面内交互”都只是“建议”,有权更改每个页面的“交互方式”。

还是上面的例子,
“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已经规定好了,“填写邮箱名称、手机号和签名”必须“由一个单独的页面完成,而且默认不跳过”,但进入这个页面后“光标默认到什么地方?”,“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应该思考。
在“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时,或没有考虑到光标默认停放的问题,或放到了“邮箱名称”上,都是不合理的。“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优化成成“光标默认停留在‘手机号’的输入框里”。

这个例子里,“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表现出来的作用可能并不够强,再比如,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33/3024406729_8b06f01019.jpg?v=0
(图1,Google短信提醒的手机验证)

在这个页面中,用户往往输入手机号以后不知道“验证码是什么? 哪里有?”
事实上,也许我们把“获取验证码”作为一个更突出的内容会更合适一些。

简单优化如下:

(图2,Google手机验证的简单改进)

这样一来,输入手机号码虽然还是在一个页面中,但用户在输入手机号码的时候只能有一个“获取验证码”的操作,不会再疑惑。

总结:
简单来说,“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是站在产品和体验两个角度,更合理的进行产品设计。即保证完整的业务逻辑和产品利益,又用最小的交互成本让用户完成任务;“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更多是站在易用性的角度优化“人机交互过程”,让交互成本再小,易用性更强。

在成熟的团队,或者交互更复杂的产品中,有人专门做偏向于产品的“流程交互”,有人做偏向于UI的“页面交互”更合适些,因为你经常会发现你的产品人员不懂界面设计,你的界面设计人员不能产品流程…
还是那句话:团队中如何分工无所谓,有什么样的职位无所谓。不一定非得分开“流程交互”和“页面交互”,但这些事情都是要有人做的,分不分开要看你的实际情况。

本文,只是为了解释:“交互设计”不只是“单页面交互”,更不只是“流程改进”。
好的视觉设计师/UI设计师应该担负起“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的任务,不能只做视觉;偏产品的“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师”,并非“必须具备视觉设计能力”。

互联网产品的需求分析

我的PPT,下载地址:http://uicom.net/uf2008_WhyUDesign.pdf
有效期致2009年1月1日。

取消“用户体验设计部” ..

如今,CTO下面带三个部门:研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UED),几乎成了成熟互联网企业的标准配置。在整个行业对于“用户体验”认识还不够的时候,这样做比较有利于产品体验的提升。

但,随着用户体验工作不断的深入,问题逐渐呈现。

1、关注并参与到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应该是整个公司的责任。但,往往正因为有了UED这样一个部门配置,导致其他角色冷眼旁观,或者被凉到了一边。
用户体验,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

2、无论从权利还是能力的角度来讲,对UED都是很大的压力。很多时候产品体验不好,不一定就是设计的原因,更不一定是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原因。但,只要体验不好就是你不好,谁让你叫UED!

3、用户体验设计一直在深入,我们从最早的UI到人机交互,又到信息架构、内容设计,不断的切入到呈现层的每一个环节。
虽然看似并没有触及到“产品方向/策略”的事情,但,对于呈现层甚至重要于结构层的网络产品来说,UED的工作和产品团队的工作重合度越来越高。矛盾也越来越大。当一个UED去讨论UI之外的设计时,从“身份”来讲就已经被别人不认可了,直接影响对“设计”本身的接受程度。

4、对于产品部门,这也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产品的工作范围具体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涉及具体的呈现,同样是个头痛的问题。因为,后面的界面设计影响了产品的效果,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5、总得来说:UED责任和压力太大,而且做事束手束脚;产品既要制定战略/方向又要设计呈现层,不能专心深入做事。

产品应该更专心的去考虑商业、市场,更专心的去把握和主导产品大方向;设计应该更加尽情的去设计产品呈现形态。用户体验,是大家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用户体验设计部”这个叫法是错误的,应该取消。将产品和设计两个部门重组,CTO带研发,产品的VP带产品和设计。

1、产品市场部:
工作内容:商业和数据分析、产品方向制定和架构规划。工作从商业开始,到需求分析止,连“功能设计”都只是作为建议方案。
角色如: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架构师、(用户和商业)需求分析师、等;
人不要多,要精,决定方向和策略。

2、产品设计部:
工作内容:内容设计(主要是功能)、信息和交互、视觉设计、前端开发。工作从功能设计开始接手,到前端开发止,包括技术类的需求分析。
角色如:产品设计师(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技术)需求分析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前端开发、文案创意、等。
负责所有呈现层的设计、具体执行。

当然,如JunChen所说:“重要的不在于叫什么名字,而在于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但,事实证明叫法确实形成了很多阻碍;而且,不把产品设计师放到现在的UED队伍,会导致重复越来越多。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虽不是很成熟,但好处有坏处也有。这样做,以”产品市场”为主导,以”产品体验”为核心。对于产品和体验非常重要的企业,好处多于坏处。

PS:
对于小企业、非互联网企业、不需要产品主动的企业,此法不可行。

.

.

为了保证回复质量,以后我的所有设计类文章将彻底关闭评论。 回复,请到UCD大社区发表你的观点

关于“简单,可依赖”

1、目前来看,百付宝仅仅只是C2C的一个支付后台。他的内容只集中于“钱和订单”两个环节,没有其他干扰信息。

2、百付宝的界面表现很简单。因为简单,所以清晰。
每一个界面,你都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主要有什么,可以干什么。每一个点击、每一步,你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下一步会是什么。

3、在百付宝,你不会混沌,不用反复的问自己“我是在哪里?我在干什么?我该怎么做?这一堆信息和内容都是什么意思?”。
更不用反复的不停的输入各种密码。

4、在这里,简单就是清晰,清晰就是易用,就是好的体验。

5、相对而言,支付宝现在有些臃肿。
瘦身?有必要。

6、目前来看,百度有啊借鉴ebay的痕迹比借鉴淘宝的多一些,商品管理上还差很远,界面设计上很简单。

7、在淘宝,琳琅满目,满眼花花绿绿,热热闹闹;挑的眼镜累、手软;你甚至不知道到底该买哪一个。
在淘宝,你很爽。

8、在有啊,区域切割整齐,规规整整,冷冷清清。冷清,不只是因为人少、货少,还因为货架小。
在有啊,你没欲望。

9、如果说淘宝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集贸市场,有啊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冷冷清清小门市店。
(再强调:这种冷清不只是因为人少货少,而是因为界面风格就这样)

10、有啊的简单,到了简陋。简单到了没有购物欲望。

11、简单,一向是百度的信条,Robin.LI一直强调:“简单,可依赖”,从郭宇进百度到离开一直遵循“多余的,都去掉”。
但,简单,就是好?
不,易用才是好。

12、当我们觉得某个产品很简单,感觉体验很好的时候,认为好的原因是“简单”;
其实,是我们感觉好的真正原因是易用,不是简单。

易用不等于一定要简单。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