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微信「朋友圈」干嘛还在二级导航

以下内容是之前我和@Fenng 在“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上的公开探讨。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问:「朋友圈」依然还在「朋友们」里面作为二级导航,为什么产品决策者连这么明显的一个「易用性」问题都一直不去修改呢?

一开始,当然是因为不知道「朋友圈」是不是一定有戏,所以用试错的心态放到二级导航里(用新消息的红点作为提醒勾用户去看是个很妙的设计),可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在用朋友圈以后为什么不干脆拿出来了呢?

我并不一定正确的答案如下:

首先,这是个明显的易用性问题,无需质疑。其次,朋友圈的使用率、参与率、活跃度都非常高,早已远超微博,这些都无需再质疑。再次,朋友圈不会是“非核心产品”,无需质疑。 (如果这些你不认同,后面不用继续看了)

1、反正这么多人用了,路径也习惯了,先这样放着不改也没啥大问题,不用总是拿体验说事儿,不一定所有地方的体验都得100%。迟早得优化但不一定是现在马上;

2、每天几千万的流量平白多了出来,这个路径让「朋友们」这个页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入口,且是一个习惯了用来「发现」和「寻找」的入口,未来的商业价值不可限量。

「摇」、「附近」、「漂流」的使用量也不低,大家其实是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增强了同页面内其他导航的价值。如果把「朋友圈」拿到一级导航,首先少了一个有价值的引流页,其次「摇」、「附近」的使用率会降低。好学校旁边弄一些超贵学区房猛赚钱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3、放在二级每次进入都多点一次,急功近利的看法是进入麻烦了活跃度会降低,长远来看是内容质量会增强(不必要的就别话痨了),用户疲劳大大放缓。活跃度其实也是个度的问题,盛极必衰,“部分人保持活跃多数人没有疲劳”是个蛮好的状态;

4、微信的信息架构简单,但承载力也有限,直接把「朋友圈」拿出来无疑是头疼医头,要不首页上会出来个很巧妙的设计,要不就等着信息架构出现大调整的时候吧。 棋局刚刚开始,着急什么啊。

「易用性」很重要,但「价值」更重要。

一无所有

以下内容是之前我和@Fenng 在“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上的公开探讨。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春节期间无数IT城市精英们回到了乡村,和往年一样节后回来出现了很多“描述乡村现象的好文”,和更多“认为先进科技毫无价值的臭文”。

好文我不说了,其实如果你像我们一样经常跟老家保持联系,跟老家的哥们沟通,根本不会太震惊。列举下那些臭文的集中观点吧:

在大城市YY移动互联网有个屁用,老家人用手机就是打电话短信都很少发,醒醒吧,看看中国大众的需求吧;电子商务也就这么大了,我们老家的人买东西都是到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居右亲戚那里,他们这辈子都不可能在网上买东西;微信不是神,我们老家的人拜年信息一样都是用短信,四亿用户的时候就到顶了;醒醒吧,别一股脑的都去做什么智能手机,我们老家的人根本不用什么总是要充电的智能机…
总而言之一句话: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都是扯淡的东西,中国最大的乡村市场是不需要这些的,退回去做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吧。

唉,这事儿我都不想辩论:

1、不出两年,你们老家多数人都会用上智能手机;
2、不出两年,你们老家多数人都会用手机上网;
3、不出两年,你们老家的年轻人多数都会在网上买东西。

带动社会发展的永远都会是那些往前看的人,活在当下往前看也许是互联网从业者最应该有的态度。好的、细致的观察是必要的,短见的结论实在没有必要拿出来戏说了。

— 下面是第二个吐槽 —

微信4.5更新的时候开头动画用了一首“一无所有”。按照常规的产品设计原则,这是犯了一个愚蠢的大忌,整个app才几M,而这首歌就二十多M,违反了“应用越小越好”的原则。

但实际上微信这次的做法得到的更多反馈是好评,骂声很少。(绝非信口雌黄,“一无所有”发布的前三天我一直在跟踪关于“一无所有 微信”的微博)用户觉得新鲜有创新好玩,同行觉得allen把思想灌入到了微信里,是一个做产品的更高境界。

可以说,这次“大忌”犯的很“成功”。

于是,更左的声音出现了,不少产品设计师和CEO们开始在微博上放炮:

什么狗屁设计原则,人家微信就没遵循什么“应用越小越好”的原则;那些易用性规则简直就是废话,天天照顾着那些原则怎么可能设计出好的产品,应该把它们都甩到一边去;要创新就不应该管什么规矩,没规矩才能创新;创新就是大家都认为该那么做的时候,我偏偏反正来;从来不要听那些专业用户体验设计人员的高谈阔论,按照自己想法做有自己思想的产品才是王道;我还看那些设计经验的分享干嘛啊,都是大粪…….

唉,我吐槽一下:

1、微信绝大多数地方是非常遵循设计原则的。微信首先是做好了一个“好用”的通讯工具,然后才有其他,这是根基。

2、通常我们所讲的设计原则都是经验积累,它可以帮助你更快的理解该如何做“一个好的设计”,但不负责帮助你搞出“卓越”的设计。

3、什么设计原则都不管,完全靠自己的思想,那样不是在做好产品,是在打王八拳。作为猴的后代,练王八拳很容易走火入魔。基本的东西就是基本的东西,没有易用性的基本功能,出不来那些“有思想”的创新亮点。

4、什么地方都创新,就没法创新;什么地方都突破,就什么都突破不了。 大多数时候大多数地方,都是应该做到“好的设计”,然后几个卓越的突破原则,“卓越”就出来了。没学会走的时候就想跑,说“走毫无用户,走毫无创新”其实是为了逃避“学习走”,明显的投机倒把心态。大多数时候人类是在“行走”的,奔跑和跨栏只是少数时候,刘翔四年跑一次还经常放鸽子呢,你让他一直跨栏试试?

如果独立B2C网站要做社区化

以下内容是之前我和@Fenng 在“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上的公开探讨。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问:如果独立B2C网站要做社区化,你认为好的切入点是什么?未来电商和社交会怎样交集?

答:

0、独立B2C网站要做社区化这帽子太大,这事儿很扯。还是说说B2C网站做不做自己的社区这事儿吧。

1、我不认为B2C网站一定要有自己的社区。值得大多数B2C网站先做好的是:在用户经常去的社区里维护好和他们的关系。然后再同时考虑要不要有自己的社区,也不迟。

2、重点在于建设渠道品牌、服务品牌或者产品品牌的B2C,确实有必要搞个自己的社区,因为确实需要保持和客户的紧密沟通,确实需要有个客户交流的地方,就当是自己的客厅吧。但这个社区不需要很复杂,一个简单的BBS往往确实最好的选择,把BBS用好了足矣满足需求。

3、此社区的切入点更合适是“会员服务和互助交流”,而非“会员营销”的地方。出发的方向决定了前面能走多远。(当然,“会员服务和交流”并不代表不可以做“会员营销”,重点不同而已)

4、此社区更不可能做成一个“xxx行业社区”或者“xxx平台”。商户的基因和出发点很简单:卖货+赚钱,这样的情况下想做好社区几乎不可能;用户到商户就是:买东西+花钱,他们随时会担心商户狡诈多赚自己的钱,内心里很难跟商户做朋友,在商家的网站上看到陌生人他们都会怀疑是商家派来骗钱的。
当当没可能做出来一个豆瓣,正是如此。“凡客达人”也是个很好的失败案例,不只是SKU太少根本支撑不起来一个分享氛围,而是出发点本来就有问题。

5、很多淘宝的大卖家有自己的QQ群,一个店铺挂三五百个QQ群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会员在这里聊天、互相咨询、炫耀自己的穿衣效果,蛮好。一方面会员有地方呆着,一方面商家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方便的把信息送达给他们。
但,当他们尝试把这些人从QQ群拉到自己的论坛,从自己的论坛拉到自己的“社会化分享社区”的时候,大部分会员根本就不会买帐了。
因为这些人压根就不需要总呆在“商家提供的”社区,在QQ群是顺便,而且还可以“屏蔽消息”,进你的网站的那条路实在太远太麻烦。

6、多数商家做自己的社区最后都会变成无人问津却又不舍得关闭的坟场。特别是哪些非综合性的B2C。因为消费者根本就不会有事没事就去百度一下你的网站,然后再转到你的社区转转。

7、我相信未来超过半数的电商交易会来自于“社交”。因为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进行“因为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消费,而不是“我得有”的消费。“受他人影响的消费”占绝大多数的时候,来自社交的消费就是主流。电商平台会成为“下单和结账”的地方,社区才是消费产生的起点,才是货品展示的地方。

但,这个“社区”并不会是“商家自己的社区”。


问:知道为什么不用做交通罚款吗?

答:

1、交警木有接口,银行接口区域性过份强,接入成本过高。

2、taobao.com > 搜索“城市名 交通罚款” > 查看商品详情找到卖家QQ > QQ上砍价(通常可以不可扣分,1分100元,罚款照交) > 回到淘宝下单,支付宝付款。… … 担保交易,放心安全!
(温馨提示:发货后7天系统会自动确认收货付款,自动确认之前如果对方还没搞定要点申请退款)。

周末要不要处理工作

以下内容是几天前我和@Fenng 在“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上的公开探讨。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问:
现在是周末,有用户报问题,我及时跟进推动解决,可是其他人当成笑话到工作日才会跟进。假如我职业化,那么这事儿(没及时解决)就不该影响我的心情;假如我尽职,我会觉得很不爽,为什么其他人不及时去解决呢?尽责和职业化,怎么平衡?

答:

工作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公司的事情,更不是“其他人”的事情。

我在做这份工作,这就是我的事情。事情来了需要马上处理,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我是不是在上班,我就该把他处理掉。当然,如果我正在休息,而事情又不是很紧急,可能会考虑随后在处理。

这样做,我才不会愧对这份工作。被“其他人”笑话,我也会感觉到骄傲,因为他们实在太没前途。

职业化本来就包括尽职,职业化更不等于8小时外不处理工作。

在如今这个节奏和竞争情况下,只在8小时内处理工作的人,能把工作做好的可能性很小很小。要不要在8小时之后处理工作,不是加不加班可不可笑的问题,是有没有基本职业素养的问题。这跟工资多少待遇多高没什么关系,跟有没有个人生活更没关系。

经常会遇到三五好友周末一起玩,其中某人接了个公司的电话处理了一下工作,就会有人嘲笑“真苦逼”。

有职业素养的成熟自信的人,会跟嘲笑他的人说自己公司的业务重要性,说自己工作的意义,说“周末忙公司”是因为最近业务在重要阶段、发展的好等等,把“苦逼”当作幸福的义务;职业素养不够的人,会在被人嘲笑之后跟着说自己“苦逼”,骂公司不好,说老板“傻逼”。

拿我自己的朋友圈来说,几年前,大家会因为某个人在玩的时候忙工作而嘲笑;现在更多时会报以理解和钦佩的眼光。

当然,国企和事业单位,除外。

昨天那四个测试,我的答案:

以下内容是几天前我和@Fenng 在“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上的公开探讨。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申明:以下回答仅代表本人此时此地的智商,不一定是正常水平,更有可能并不正确,而且绝对不客观。

昨天的测试题:
0)测试我的基本智商:配图的这张照片是摆拍的可能性有多少?
1)测试我的尝试:用支付宝付打车费,靠谱吗?
2)测试我对产品模式的基本判断:既然hao123如此赚钱,做一个淘宝商家导航有戏吗?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导航游戏吗?
3)测试你对产品未来的基本预测:微信群已经有了“不接收信息提醒”,是否应该再增加“在群里但不接收信息”的功能。

答:

0)这张图片不是摆拍,没有可能性。

因为DANG在所有地点、所有时间、所有场合都在全面打造这个人和这个形象,我怎么能说他是摆拍呢!做产品的人,怎么能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呢!

懂了,看都不说透,在产品中运用进去,这才是关键。要说,一定是带着目的的说,不然就闭嘴。环保。

1)支付宝付打车费不靠谱。

首先,支付宝里有钱或者开通了快捷支付 + 装了支付宝客户端的人,很少。

其次,出租车收完钱后续提现和对账之类的都是个问题,更别说他们要学习用这玩意儿了。

最关键,用支付宝比“给现金等找零”更麻烦。(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出租车发票打印时间都超过半分钟,这个时间足够找零了)

2)淘宝商家导航不靠谱,微信公众号导航更不靠谱。

hao123之所以有需求是有历史原因和积累的,这咱都不说了,就说做这种事情有没有商业价值。

hao123能赚钱,是因为本来用户就要去淘宝网,结果用户习惯了先去hao123再去淘宝网,看似合法合理的收了一道多余的过路费。

淘宝商家导航不靠谱,是因为当大家知道了某个品类的几个综合性商家以后,大多数时候就不再需要这个导航了。比如,美妆当她知道小也、nala、猪哼少,大部分时候买化妆品就直接进淘宝店铺收藏夹,或者自己的消费记录了。因为这些都是在淘宝生态里面的,淘宝已经替代了hao123的大部分作用。

微信公众号导航更不靠谱,是因为用户每添加一个号都只需要经过一次,再也不用回来路过。而且他一辈子不需要添加太多的号。

3)不能加“在群里但不接收信息”

虽然很多用户有需求。但,QQ群已经是前车之鉴了,当“在群里但不接收信息”以后,用户为了顾及礼仪和面子基本上就不会在去“退出群”了,这样一来大多数群就会沉默下去。群的整体价值就会大大的贬值。

原则很简单,群是用来多人同时沟通的,你在忙可以暂时不接收提示。你受不了就退出。在群里但屏蔽掉信息,群对于你是垃圾数据,你对于群也是垃圾数据。

不排除有很多人在那群当通讯录用,屏蔽而不退出群以后可以去群里找人,也可以去群里喊一嗓子求助。找人这个需求应该做个通讯录组出来,或者“退出并保留群记录”;求助这事儿本来就不够道德(平时不贡献,需要的时候去索取),不应该鼓励。

回答完毕。

再扯一个话题。在我心里有这么几种产品设计者:

A、需求驱动。考虑产品问题时会先想到需求的根源是什么,然后去根源找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B、客户第一。观察用户需求,注意标杆用户的流向,用户提出的明确需求就会去迅速做掉。

C、价值观为王。战略或者老板需求去做某个东西,就去相信并执行,即使自己觉得那东西不靠谱,也会对自己说“不去尝试怎么知道呢!”

假设,这三种产品特性之间不能互相取长补短,不去综合整合。你更像是哪种人?你更欣赏哪种人?

————第二天继续补充————

根据昨天的观点,反馈说“为啥Hao123能赚钱,淘宝商家导航不靠谱”的人很多,各种理由不尽相同。我补充一下论据:

1、收藏夹这东西10亿人不用。你用,但你不是大众用户。

2、10亿人不记网址。你记,你不是大众用户。

3、hao123可以花价钱成为IE主页,淘宝商家导航不行。因为hao123丰富,而淘宝商家导航窄,把商家导航作为IE主页的人不是从业者就是败家妞,太少。流量成本会入不敷出。

4、淘宝核心品类的老客户购买率是很高的,商家需要老客,消费者也习惯去购物感受不错的老商家哪里。找老店直接进淘宝收藏夹和购买记录是最好的办法,而不是打开一个根本记不住的淘宝上商家导航。(而且加入收藏夹商家还送东西…)

5、蘑菇街和Guang.com不是淘宝商家导航,是商品导航。

此一观点我两年前跟yijia.com的老大说过,他们不是很相信。看看今天的yijia.com你就知道商家导航是否靠谱了。

ps:关于支付宝付打车费那事儿,无需多口舌,数据可以说明一切。产品决策没法靠“不尝试怎么能知道”这种价值观,得靠常识。

对,常识。

隐藏和折叠

以下内容是昨天我和@Fenng 在“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上的公开探讨。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Fenng:

大家应该看了此前发布的那篇「网页设计和摆地摊」,请问,微信关于「扫描本地二维码」的设计是好的设计么?

在移动应用的设计上,或许存在如下的几个原则:
1. 将常用的功能 (80%) 「显现」;
2. 将剩余的 20% 用户采用用到的东西进行「隐藏」, 那部分有特别需求的用户往往也是「有点聪明」的用户;
3. 将你准备废弃的功能从「显现」专为「折叠」。有些功能发布之后,发现达不到效果,可以选择这个方式;

显现,隐藏,折叠
vs.
显现,折叠,隐藏

微信的设计多少暗合这个思路,我的摇摆仍然在「折叠」和「隐藏」的选择上。

你呢?

————————

@白鸦:

上条信息是冯大寒发的,我来跟他做个公开的讨论。

先反驳一下他说“将80%显现,20%隐藏或折叠”,这么说是不对的。应该是:将20%的显现,80%折叠或隐藏。

然后说下我一般对于“折叠”和“隐藏”和隐藏的几个处理原则:

1、“显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折叠”的空间往往很大。“折叠”的内容通常使用量不大,且依然有部分用户需要;“隐藏”通常是打算砍掉但有不能马上砍掉的东西。

2、我相信任何产品在每阶段都会去设计它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使用用例,也许产品设计者刻意在这么做,也许没有刻意做,但一定都会去做。
当一个功能刚上线的时候到底是要“呈现”还是要“折叠”,我通常会根据最初设计的“使用场景”来判断,不在“主线用例”里面的东西不会呈现。

3、已有功能是否要“隐藏”,当然是根据用户的使用数据,和产品的商业诉求来平衡判断。

4、至于“为什么还要加入商业诉求在里面,不是只要用户体验就够了吗”?
首先,我所说的“商业诉求”不一定指“收钱”的问题,还有拉动产品更长期发展的问题。
产品设计是个平衡的过程:一种是商业和体验的平衡,另一种平衡是拉动“中间用户”的同时照顾到两端用户的感受。
很需要的用户你“隐藏”了他们也能找到,很不需要的用户你“呈现”了对他们是骚扰,但往往这两种用户却不是最多的,最多的用户是“未来可能需要”的中间用户,产品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想办法拉动这些用户去使用。

5、产品设计时一定要耍点小聪明,让用户可以很快发现寻找“折叠”和“隐藏”内容的规律,一边让他们有智商优越感,一边让他们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
具体例子大伙自己去发现吧,优秀的产品设计经常会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为了让你知道可以往左右滑动会把右边隐藏的内容露出一点点来…

6、最后还是常说的那句话:80%以上的内容,如果你对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有基本的认知,尝试就会告诉你“这是不是一个必须的东西,这是不是需要立即呈现在眼前的东西”;如果你没有这些基本认知,任何原则和方法都不管用,干脆还是别做产品设计相关工作了。

最后,做几个测试:

0)测试你的基本智商:配图的这张照片是摆拍的可能性有多少?
1)测试你的尝试:用支付宝付打车费,靠谱吗?
2)测试你对产品模式的基本判断:既然hao123如此赚钱,做一个淘宝商家导航有戏吗?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导航游戏吗?
3)测试你对产品未来的基本预测:微信群已经有了“不接收信息提醒”,是否应该再增加“在群里但不接收信息”的功能?

网页设计和摆地摊

以下内容在昨天发布于我和@Fenng 同时在维护的“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1、经常有这么一种场景:商户通过SNS公布自己的二维码,希望粉丝们拿出手机去“扫”它,然后进行相应操作。
但是人们很有可能是在手机上看到这个二维码的。问题来了:“如何扫描手机上看到的二维码呢”?这很棘手。

2、事实上,微信在二维码扫描的时候是可以选择“本地图片”的,如果图片中有二维码信息它就会被自动“扫”出来。

3、微信在产品设计上把这个藏的太深了,如果说“扫一扫”是二级功能,那么它只是一个隐藏很深的三级辅助功能。(微信右上角魔法棒 > 扫一扫 > 右上角更多操作 > 从相册选择二维码)导致很多人不知道能这样。
也许微信可以直接在扫描页面上把他“非突出”的呈现出来。(扫描页面只用了中间那个区域,其他地方应该能安排)

4、当下午再次有人问“怎么扫描手机上看到的二维码”时,我同时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截图分享了这个功能。未料到瞬间得到了两种莫名其妙的声音:
1)这个功能简直是脱裤子放屁,手机是拿来扫码的,干嘛要扫本机的?!
2)微信的设计太烂了,这个功能我们都不知道,怎么不摆到首页菜单去?!

5、第一种声音多来自于这样两种人:喜欢放炮的“伪专家用户”,或对用户需求没有常识了解且没有想象力且喜欢评头论足的产品设计。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去理会就好。

6、对于第二种声音我表示很纳闷。于是续了一条微博:说微信把扫本地二维码操作藏深了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更喜欢新浪微博广场的这种堆积式设计?(如果是,你们该建议新浪在这里放两个二维码的图标,一个写"扫本机二维码",一个写"扫它机二维码")

7、我纳闷的在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到底是中国用户喜欢这样摆地摊式的设计? 还是我们习惯了对于设计没有轻重、没有取舍?

8、我不相信用户喜欢新浪微博广场这种摆地摊一样的界面,因为没人喜欢成天在垃圾堆里埋头翻捡。
记得04年在上海帮某手机厂商设计他们的第一款触屏手机时,我们提出了“触屏手机的优势就是它哪里都能点,界面上所有的icon和状态标识,都应该是可以点的,这样才能体现我们手机的强大”。后来,随着智能机的普及我逐渐明白了自己当时的观点是多么的幼稚… 我告诉自己:用户来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体验过程,而不是看你有多强大。

9、很多人会问“我们辛辛苦苦开发了这么个功能,不放出来让用户看到,岂不是浪费了”。是的,如果用户不去用我们开发的功能,确实一切都是白费。但,如果因为非得把这些功能摆出来导致用户对于繁杂信息的反感,那么我们的开发不只是白费,还是自己在毁自己。
于是,通常对于一些“非常用”功能,和“非必须引导”的内容,我们的处理原则是:当用户需要的时候,尝试去找一下,“嘿,还真能这样”。足矣!

10、通常我们只需要给用户展现他们最常用或任务引导时必须的那20%,剩下的80%需要他们带着乐趣轻松的“探索”(乐趣很重要)。绝大部分产品功能的入口都得是“让用户能很方便的找到”,而不是一定要跳到他面前去让他看到。

因为我们是在设计网页,而不是摆地摊。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