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为什么要做老人手机?

以下内容在昨天发布于我和@Fenng 同时在维护的“贝塔.朋友”微信公众号。想要看到的更及时请关注:BetaCafe
——————————————————————————————————————————————————

最近十天从广东到帝都转了一圈,十分不想打开电脑。导致我的值日期里开了N个天窗,实在抱歉。

我不在的这段日子里,Fenng同学已经成长为互联网和咖啡会所领域里的“冯大寒”,不管是可读性还是推送方式,“小道消息”都完胜“一个”很多条街。吾甚欣慰!

最近看了不少东西,发现学的越多敢说的反倒越少了。

但是这个账户既然开了,就得继续喷下去。我计划以后每天花一个小时从大伙的提问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做详细回答,然后分享出来。(别问我怎么做产品经理、怎么看是啥产业,希望能看到言之有物能到点子上的问题)

今天先回答一下bluesee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老人手机?老人市场太小了,而且做手机很麻烦,你没做过硬件没有渠道最好还是别碰。

答:

1、子女不在一个城市,50至65岁左右,对新鲜事物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老人,很需要一个“简单到极致,且方便上网的,能及时看到儿女生活状态的,设备”。他们的手机正好可以改造成这样的设备。

2、不管是否真的孝顺。如今的80后都有“表现自己孝顺”的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3、烂系统、好配置、很便宜的安卓智能机明年满大街都是,做这个事情刚开始不需要考虑硬件,只需要把这些好配置里面的烂系统替换掉就好了。于是我只打算做一个简单到极致的ROM

5、这个市场不需要考虑支持很多的机型,不需要考虑兼顾很多的APP,可以让ROM本身的开发成本变的相对很小。

6、有了淘宝手机贩子们的存在,连渠道甚至都不需要考虑。

7、这是一个软件和互联网结合的项目,能进来捣乱的小团队很少;这个市场看起来不大,大佬们看不上;可以安心做好产品靠体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传播。

8、在初期这是一个拼产品体验的东西,我们不是一般的擅长;在后期需要资源来敲动,恰好相关资源我也有。

9、有大想法大规划的人很多,在寡头时代这些机会都不属于小创业者。小团队该做的是从一个有价值的小事开始,把它做出价钱,然后再去偶遇让小事变大的机会。

10、做完老人的可以继续做儿童的,市场更大,消费群体一样。

11、虽然说这个项目除了人员开销几乎没什么其他成本,但能做ROM的人员确实很难找,特别是快要发年终奖的这个时候。所以,这个项目目前依然无法正式启动…

如果明年3月份还没有合适的人,我打算把这个项目的详细计划和产品方案公布出来,授权任何有兴趣的人拿走去做。


白鸦

财付通对于微信的价值

最近谈论微信的人实在太多,大媒体到小报纸,星级夜总会到街边洗脚店,好像谁不对微信有个观点就是没有脑子一样。真心阅读疲劳…

奈何,近几天总是有各路媒体来电采访问“对于微信要深入绑定财付通介入手机支付市场”有何看法?说实话,看法没有,但作为做过支付的人还是忍不住想说点什么:

1、支付是个伴生业务,无应用则无支付。
应用场景是支付服务存在的必须前提,微信现在不管在O2O还是在线上交易,都还没有探索出刚性的需要直接交易的应用场景,此时深入的去做支付,早。现有的支付途径应付一下,足矣。

2、可以先简单的把“财付通”理解成“收单服务”+“储值账户”。
所谓“收单服务”,可以理解成用财付通什么银行的钱都能收进来,这时财付通其实是躲在背后的,用户根本感受不到财付通的存在,不能叫“微信绑定财付通”;
所谓“储值账户”,可以理解成如果用微信绑定了财付通,就可以直接用财付通账户里的余额进行付款,可有财付通账户余额的人几乎不存在,不至于为这个而去“绑定”。

3、在无线支付上真正最有实力的是Apple(不是支付宝)。也许这是微信需要布局支付的参照物,因为微信已经当自己要成为一个沉到业务后面的大平台了,未来它的上面要跑很多交易相关业务。

4、如果微信非得现在就做支付,非得“绑定财付通”,那就是:“希望可以让用户往微信的支付账户里充钱”或者“微信账户等于财付通账户,把银行卡绑定微信账户之后可以直接付钱”。但这也不能叫什么“绑定”,就是为了回避微信没有支付牌照的问题而借腹怀胎而已,财付通在这里就是个“皮箱”罢了。因为对微信现在的体量来说小小财付通除了躲在背后的“收单服务”,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可以为零。

5、目前微信确实无需急于深入的去涉及支付业务。财付通的人如果想借机在微信上做些隔靴挠痒东西,倒是有可能,但意义甚微。在当前没有明确刚需的支付应用时,顶多也就积累个把去测试的通过手机绑定银行卡的快捷支付用户而已。

6、微信最近主动和被动的公关势头很猛,就缺来位博士写本叫做《微信改变世界》的书了。希望其他支付公司的人别太慌,着急看人家碗里将来会盛什么想去抢,还不如先护好自己碗里的为妙。
几年了,无线支付上没任何杀手应用,大佬们除了“大云OS平台”的白日梦,就是打算在线下消费时替换现金钞票的黄粱梦,还是赶紧多搞点像“一淘火眼”一样小而美的东西吧,增强账户认知比啥都重要。

“东西”对豆瓣社会的意义

(豆瓣东西:http://www.douban.com/subject/explore

1、经过多年磨练,豆瓣已然成为了一个社会。这社会上有些人只查看书影音的信息,有人只玩小组,有人只看九点,有人只写日记,有人到处追着姑娘泛酸…有人什么都玩,有人只是逛逛。跟我们现实的这个社会很像很像。

2、豆瓣上还有很多的商家和机构,和这个社会也极其的相似。比如,最优秀的菜谱网站“下厨房”在豆瓣的运营就十分成功,也有很多的淘宝卖家在通过豆瓣获取优质的订单和客户,维护客户关系。只要他们不在这里做暴力营销和垃圾推广,就是豆瓣社会中非常必要非常良性的一个部分,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消费一样。

3、书影音是豆瓣最初的内容类型,九点日志、相册、日记等是豆瓣后面发展起来的内容类型,活跃在社区里的豆瓣人不管是否在讨论着这些内容,都多多少少跟这些内容有点关系。豆瓣社会上需要更多人们需要的内容类型让生活更完整,比如“东西”。

4、东西可以包括的内容很多,老干妈、iPad、化妆品、呼啦圈、狗狗、香蕉,一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东西。“东西”可以让豆瓣更进一步生活化,让豆瓣社会更进一步踏进现实。

5、用户也应该可以直接通过豆瓣去购买“东西”。

6、“东西”频道既是一个聚合地也是一个存储地,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曝光台”,网站主导航上可以没有“东西”这个栏目。“东西”不一定非得通过“东西”频道去查看,也可以在小组或者小站里被引用过去,甚至可以直接让商家在豆瓣上开设自己的“商店”,直接进行支付和购买。只要用户的体验过程是流畅完整的,怎么做都不是问题。

7、当然,电商营销极其胡乱和粗暴,豆瓣“东西”无疑会惹来无数商家的围观。如何让这些商业元素健康有序的发展,不污染到豆瓣社会的大环境,这需要豆瓣慢慢的探索。从年初上线以来,“东西”这一条道路豆瓣走的很慎重,很慢,固执,很坚定。

8、加油豆瓣!我们看好你喔~


—–
更多新观点请关注微信: BetaCafe

微信自定义机器人的最初需求样本

这是两年前我给微信提了几个未来可以通用的接口需求(针对于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Guang.com),我认为微信可以作为很多企业的智能客服去使用,也可以配套上他们的CRM。

—-
发件人: “白鸦”;
发送时间: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凌晨2:08
收件人:xxxxxxxxxxxxxxxxxxx
主题: 关于Guang.com “消费助手” 的相关用例和产品需求

各位,实在没时间详细写需求,我就用邮件大概说一下吧。

整体思路上我打算把“消费助手”当作个性化推荐引擎来玩的。不过初期我打算从问答机器人开始,以后逐渐加入个性化的回答、餐馆推荐等,以及备忘秘书、降价通知、附近美食、菜品做法、天气查询等内容。下面是目前第一步打算实现的用例:

1、用户添加“逛”为微信好友。

2、添加成功后,Guang会自动发送一条欢迎和提示的信息给用户。
如,“感谢您的关注!如果您需要找什么好东西,可以问我,我会尽力给你推荐 :) ”

3、用户使用文字或语音提出自己的需求。
如,“有什么适合在办公室里喝水的马克杯或保温杯”,或一段这样的语音。

4、如果是语音,我们会调用Google的API接口,让Google返回理解过后的文字信息给我们;如果是文字我们就直接采用。然后,系统会将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分词(只拆出我们熟悉的词),并分析出这些词是属于“子类目”还是“一般标签”。
如,按上例中的需求,我们可能会分出:“办公室”、“马克杯”、“保温杯”、“保温”、“办公”五个我们熟悉的词,其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杯”和“保温杯”是“子类目”,其他的词会全部当作“一般标签”处理。

5、然后系统会在“子类目”里检索出包含(绝对匹配)了其中某个“一般标签”的商品,随后再按照匹配度、推荐权重将他们进行排序。
(匹配度排序:包含的越多排序越靠前;推荐权重:点击数、购买数、喜欢数、鉴定数的综合评分)
如,按上例,我们会在“马克杯”和“保温杯”这两个子类目下,找出商品名、小编推荐、商品标签包含有“办公室”、“保温”、“办公”这三个标签里多个或一个标签的商品。随后再按照匹配度、推荐权重将他们进行排序。

6、最后,Guang 会发送两条微信给用户。
第一条图文信息:多条图文信息列表,大图是匹配度排名第一的商品,后面2个小图是荐权重排名前4位的商品,随机2条(随机会让事情更有乐趣)。
如果这三个商品经过去重后,只有一个,则用一条图文信息的方式发送。
第二条文本信息(为每个用户每天最多只发一条这样的信息):还想要更多可以发送“再来一次”试试。如果没有你喜欢的可以告诉我们“不喜欢”。

如,按上例,用户收到的信息会是:
第1条图文信息:(请参照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出来的多条图文信息和单挑图文信息)
第2条文本信息:还想要更多可以发送“再来一次”试试。如果没有你喜欢的可以告诉我们“不喜欢”。

6.1、如果我们一个商品也没有匹配上,会发送一条“抱歉,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适合你这个需求的好东西。稍后我们会继续为您搜寻,如果找到我们会在24小时内推荐给您”。同时,这个需求会被打上星标,转为人工处理。

6.2、再来一次就是把匹配度第二个,推荐权重的另外两个给他。如此类推。

7、如果用户给我们的信息中带有“不喜欢”三个字,系统会为该信息自动打上星标。转为人工处理。

ps1:万一我们一开始还不能支持语音,当用户发送一个语音过来的时候,我们会返回“麻烦您打字吧,我们暂时还听不懂您说的话”
ps2:当用户发送一个语图过来的时候,我们会返回“麻烦您打字吧,我们暂时还看不懂你的图”
ps3:如果他发了表情,我们会利用现有的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调戏他们或者不理他

——————–

以上用例简单来说就是:
a将用户发来的信息和用户的基本信息给我 》
b按照我的指令给用户发信息并将他存到对话记录里 》
c部分特殊信息麻烦自动帮我在后台打个星标以便我人工处理 》
d我发信息的时候你就不要发了。

根据以上用例,我设想:

首先,需要继续使用目前公共平台的后台,包括公众平台里的“自定义回复”。(用这些是为了省事儿,我们不用再走任何后台,只要一个工程师和随便抽空加上一个文案的人帮点忙,就能搞定这个机器人了)

然后,具体分别需要:
1、2、3点:目前公众平台已经实现;
3、4点,在3用户发送信息给我们后,需要微信将相关文字、图片或语音信息通过接口传送给我们,并告知这条信息的标识号。同时,将用户的微信ID、微信名、地区、性别、也一并发送给我(我需要分析不同属性用户的偏好,便于下一步针对不同的人返回不同的结果)。
5点,纯粹是Guang的内部机制
6点,麻烦提供微信现有的“文本信息”、“图片信息”、“语音信息”、“多条图文信息”、“单条图文信息”的格式要求,我将按照这个要求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信息对应要发送给的人。然后通过相关接口将这些传给微信,微信帮我发出去,并将发送的记录存进当前公众平台单个用户的对话记录里。
6.1点,如果我返回给用户的信息是“无结果”的时,我会同时将用户的原始标识号发送给微信,麻烦微信帮我将这个原始信息在现有公众平台里加注“星标”。
7点,用户说“不喜欢”的时候,我会同时将用户的原始标识号发送给微信,麻烦微信帮我将这个原始信息在现有公众平台里加注“星标”。
6点、ps1、ps2、ps3,用户发了一条信息过来,当遇到这些我们系统给微信发了信息的时候,微信现在后台的“自动回复”应该失效。(避免同时发送用用户晕头)

我不懂技术,肯定有不少具体的实现细节我想的并非合理方案,欢迎大家在不改变我需求出发点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方案或建议来。发现有任何我没表达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电话我.


白鸦

.
微信电商服务,推荐使用口袋通:http://koudaitong.com

iOS和Android的设计指南

近几年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做过几个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而且我这人本来就懒不爱读书,也就一直没有好好去研读ios和android的设计指南。几年来这两份一直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最近得空,把HIG刚刚读完,正在开始读Android Design。

HIG(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是apple为确保ios上各类app的用户体验质量和一致性,为产品设计师们公布的一份设计指导。这份设计知道俨然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入门者的教科书,非常值得一读。它适合所有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尤其是产品经理、UI设计师、号称公司首席体验官的O们。

Android Design虽然写的没有HIG好,杂乱且质量不高。但也是Android相关产品经理、设计师们的必读物。

我们很多的APP设计非常糟糕,很多设计不伦不类莫名其妙,基本上都是因为设计者根本没有好好研读过设计指南所导致的。

我越来越认为: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设计师,如果没有研读这两个基本资料的话,是没有资格去做移动互联网的一线跟界面相关工作的。以后我团队招人时没有读完这两份东西会是很重的减分项,包括开发在内所有人员在开工之前必须认真读完这两份东西。当然,不读指南那是胡来,读了只能也不能背其所限。

昨天晚上在微信上得瑟了一下“不认真把ios和android设计指南分别认真读完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做无线互联网的呢?连我这种懒人都看完ios开始看android的了,不就熬几个晚上吗”,结果一早起来不少朋友要求分享资料地址,好吧,看来比我懒的大有人在。

iOS人机界面指导手册(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 )
在线地址:http://t.cn/hb5g1R (点右侧PDF可直接下载
一个不错的中文翻译:http://xuexiao.me/2011/03/ios-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安卓设计指导(Android Design)
在线地址:http://developer.android.com/intl/zh-CN/design/index.html
一个不错的中文翻译:http://www.topfun.us/adchs/index.html

用户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前些天跟天下网商的人聊“导购”,后来他们发了三篇文章来阐述我的一些观点。回来后我又对一些提到的观点和数据进行了印证,现整理出了一份完整详细版的内容在此。

授权说明:最近也有不少记者朋友联系我要聊类似的事情,基本上我所了解的内容能聊到的内容都在这面这四篇文章里了,请大家各取所需随意拼接出你所需要的文章,只要别歪曲了我的本意,别故意删除了我的软广告即可。

以下内容是我几年来对电商状况的理解提炼,以及我个人对导购这个模式的看法和理解,不保证一定是对的,甚至某些细节和数据可能还有偏差,但每个观点我都尽量去做过了详细的调研或应证。(有人说美丽说是媒体不是导购,花瓣也不是。没关系,我只是站在导购的角度看他们的一个侧身而已,而不是在评论他们的全貌)。因为这些理解和看法,我们在去年底义无反顾的创建了逛(Guang.com)这个网站。虽然,十个月来市场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但对于这个模式本身的用户价值和商业家的判断,依然没有出现什么偏差。 我不敢保证所说的一定对,对我尽力保证这些是事实。

这个系列一共有四篇文章:
1、用户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2、商家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3、导购网站所服务的用户和提供的价值
4、社会化导购为什么让淘宝开心又忧心?

—— 标题:用户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

1、网购=淘宝

由于淘宝在线上零售市场一贯有力的表现,网商们死心塌地的支持,也由于ebay的失守、腾讯的不给力、百度的败北、B2C的不争气,巴拉巴拉各种原因,造成了今天所有电商同行们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在网民眼里,网购=淘宝。

并非100%的网购都在淘宝进行,但在中国网民心里,要网购首先想到的是淘宝,在他们明确了要在网上买什么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去淘宝搜索一下。


2、网购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最早的时候,网购市场是个性化的人上网淘个性化的东西;然后当他们开始习惯和适应网购,个性化的人开始通过网购消费大众化的东西;如今,六个多亿的网购群体已经很大众化了,这些大众化的人在买大众化的东西,同时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用户在不断的丰富,商品在不断的丰富。不同群体所针对性的个性化需求更是越来越强烈,一个或两个解决方案完全不能满足六亿多人的需求。这个需求排列组合是相当复杂的:不同消费能力和不同年龄层会导致消费时追求的价值不同,有人会追求便宜,有人需要追求品质和服务;不同品类的消费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有些品类追求好看,有些品类追求安全适用。

今天的网购者有这么几种购物模式:
1)明确目标,确定了要买什么品类(甚至具体到了二三级品类),什么价位的,甚至什么风格的东西;
2)只明确场景,确定了要干嘛去解决什么问题,最多只明确了要买什么大品类的东西;
3)什么都没明确,就是闲来没事逛逛,就是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想买的。

我曾经写过《主动消费和被动消费》。同样类似的道理,我们会发现当网购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好的时候,“只明确场景”和“什么都没明确”所产生的消费频率会越来越高,逐渐侵蚀着“明确目标”的比例。慢慢的,明确目标之后的购物行为会越来越少,而不明确目标最后导致消费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当然,即使越来越少,明确目标所形成的消费比例依然还会很大)

按照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合理的组织商品,“让用户更方便的找到/发现商品”是一个不小的需求。


3、淘宝的导购方式过份单一

几年来,被认为等于网购的淘宝在售卖方式上的进步实在很小很小。如今体验还不错的基本只有搜索,其他淘宝提供给我们寻找商品的方式都非常非常的糟糕。

就拿基本的类目库来说,6年前财叔(孙彤宇)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梳理淘宝的品类库,这么多年我们没再看到淘宝品类管理的进步,随着商品类型越好越多品类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如今淘宝品类的管理比沃尔玛货架都要差太远太远(它的感觉近乎于渠道批发过程中的那种货柜),在淘宝通过品类去找商品是一件很要人命的事情,信息繁多、内容重复、页面杂乱。基本的品类搞的如此糟糕,更别说按照用户需要的风格、功能等方式去分类商品了。

除了用搜索找东西和按品类找东西,在淘宝找商品基本只剩下通过营销专题去“图便宜”了,各种不同的促销活动、主题活动、打折活动。但这些只是不断的在刺激用户,跟解决“让用户更方便的找到商品”这个问题毫不沾边。

对比一下淘宝这几年的PV增长和订单数增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每个订单所对应的PV数在不断的翻翻增长。淘宝现在每天应该有十五六个亿的PV,客单价200-,1500万左右的订单,100多个PV对应一个订单。当然,并非说每个订单都需要这么麻烦,毕竟还有很多是瞎逛的还有很多是看淘宝其他内容的,但这也可以说明淘宝是一个多么难找东西的网站了。


4、与此同时,网购者今天的购买决策也成本越来越高。
在今天这样的一个购物环境下,我们似乎没有任何可信任的信息。在摸不着试不了的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购物之前我们非常的手足无措。

比如,我们在购买之前想知道这个产品关于具体功能性和品质的介绍,而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在秀图片抓眼球。比如,衣服、鞋包,经常出现拍照很好但如描述相符的并不多;名牌鞋包,过季和假货要占据大部分,普通的比线下渠道并优势不了多少;除去韩装和国货,大部分化妆品是假的。

帮助消费者更好的进行购物决策,也将会成为电商行业面对的一个大需求点。


————-这个系列一共有四篇文章:—————-
1、用户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2、商家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3、导购网站所服务的用户和提供的价值
4、社会化导购为什么让淘宝开心又忧心?

商家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这个系列一共有四篇文章:
1、用户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2、商家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3、导购网站所服务的用户和提供的价值
4、社会化导购为什么让淘宝开心又忧心?

—— 标题:商家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1、百度已经丢失了线上零售市场

2008年,百度很糊涂的做了自己的C2C平台“有啊”,马云做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决定“拒绝百度抓取”。然后,百度一边把有啊也做到了关闭,一边忽视了对线上零售信息的获取和整合处理,淘宝一家独大加上自己自暴自弃伴随而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 “消费者在网购的时候,再也不会想到去‘百度一下’”。

虽然2008年以来百度在电商领域的广告收入上依然在不断增加,虽然团购大战的时候,网商非理性烧钱的时候,百度赚的盆满钵满,股价节节飙升。但,百度确实丢掉了这个市场,因为他们丢掉了最重要的用户行为和习惯,掉入无底深渊。

随便查看一下线上零售的一些搜索请求,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淘宝热火的连衣裙、牛仔裤、小西装,每个词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万的搜索请求,而在百度却只有几百个搜索请求,而且这可怜的一点请求依然不是消费者在搜索,而是同行或者相关从业者。没人搜导致搜素结果一直不好,搜索结果不好就更没人搜,百度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彻底进入了无解状态。(当初百度阿拉丁拿美丽说内测,把服装服饰美妆热词的搜索结果进行了特殊化处理,那么大的一个百度这么干一天也只能一点给美丽说带去几万的流量而已)

除了3C类商品的一些比较需求(这一块也已经差不多快被etao抢完了),和一些美妆类消费知识搜索,百度每天真正的直接的电商流量已经非常之小。

当然,这并不是说百度的流量对于电商一点价值都没有。我只是说它没有直接的价值,但当这些流量到了各种创新模式的导购网站之后,依然可以重新转化成有效的电商流量。

PS:hao123依然是个不容忽视的流量源。它每天依然可以给电商网站带来不少的有效流量。(题外话:如果百度想重新挽回线上零售市场,唯一该做的就是:花三四年时间,重新培养用户网购的时候回去用百度的行为习惯。不要再挖空心思如何转电商的钱了,当你不能直接给电商带来有效价值的时候,忽悠越多的钱欠下的债越多,会越来越积重难返)

这个悲惨的局面给电商们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了搜索引擎而来的自然流量和CPC流量。在日韩和欧美国家,电商们通常可以从搜索引擎获取近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自然流量,或者还可以大量投放关键词广告。而在中国这个数据低的可怜,和别人的搜索引擎流量相比其质量也差的可怜。


2、淘宝内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

由于各种原因,事实上虽然淘宝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好,虽然淘宝的流量增长每年也在翻翻,可这个翻翻的速度还是没有跟上卖家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700万左右的卖家了)。粥在增加,可和尚增加的更快。

与此同时,几年来淘宝内的营销型产品没有什么新的亮点,淘宝内的营销手段对卖家们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来说显得十分乏力。类似淘金币之类的东西,都是一上线很快就被饥渴如狼的卖家们迅速抢食,然后沦陷;甚至连本来要好好创造更大价值的“聚划算”新模式,也被沦为了营销阵地。(日益增长的聚划算坑位费,加上日益降低的聚划算折扣,已经不折不扣成了一个纯粹的营销阵地。长远来看,损失的是品质、是服务,是消费者的利益)

再加上这几年淘宝自己的商业诉求开始体现,淘宝也开始需要赚钱,而且是赚不少钱。

于是淘内的卖家们也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淘宝内部的流量越来越贵。


3、垂直网站和社会化网站的流量很分散,非综合性电商难以整合这些。

是的,理论上除了搜索,社会化网络和垂直网站也可以给电商们带来一些不错的流量。这个带流量的方法一个是广告,一个是深入的社会化运营。

关于广告投放,我们悲惨的发现,中国的垂直类网站通常更愿意把流量卖给游戏商,因为那帮人更出得起价格,因为游戏实在太赚钱了,不管转化率怎样人家的利润依然很高,人家投的起这广告;即使还有些广告空间,也都被更有钱转化率更好的综合性电商平台买走了,垂直电商基本上抢不到什么广告位,像11年那样抢到了广告位非理智性烧完钱之后发现投了只会让自己死的更快。

不只是垂直网站,几乎所有流量广告的地方都有同样类似的问题:由于垂直电商的品类单一,SKU很少,能覆盖的用户需求不足,导致他们的流量广告很不划算,ROI过低。而跟非电商类网站做CPS广告,又是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对于站长来说流量有限展示空间有限的时候CPS是最低效率的赚钱方式。

关于社会化运营,社会化运营实在是一个无所不及其细的体贴活。由于垂直电商的影响力本身就很有限,而且其能覆盖到的用户需求场景也很有限,在社会化运营这个问题上垂直电商们的过滤器窟窿太大,最后沉积下来的流量和短期实际效果总是不能达到预期。

于是,网商们的集体遭遇如下:

独立B2C像沙漠中的旅店。如果不主动打折、促销、99元团购100人民币,就无人问津;同时目前大家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并没有很好的跟上,导致用这些方法拉来的客户最终粘性低调可怜,好不容易有点粘性高的最后又被别人更低折扣的促销给拉走了。大部分人都在无自有人流的生意,流量获取成本高的惊人。

淘宝大买家们只有订单没有用户。在价格战的今天,在多数人网购就是图便宜的今天,在网民对于淘宝入口极其依赖的今天。大卖家们要想保持每天订单的持续增长,必须去投P4P买搜索的流量,必须不断的参与平台方组织各种让利促销中去,而反复让利的结果就是只有订单没有客户,不管什么时候想要订单必须继续需要在平台上让利、花钱做广告。

综合性卖家和平台商们不断的争抢流量入口。这几年网购者的增长并没有出现惊人的速度,很大不一部分原因我认为应该是中国网民的断层现象,比较熟练的把互联网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网民已经全部吸完,而只把互联网当作临时工具的基础网民还为真正开始尝试网购。这批人,全在腾讯。在这批人没有很好的升级转化之前,平台商们争夺的其实也是拉锯战而已。

题外话:
我认为未来两年的电商发展会很像06年前后的视频发展。那个时候是电视用户转化成互联网用户的时候,当土豆还在“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时,优酷已经“世界都在看”了,我们发现每个报摊里都有一个千元笔记本,里面播着优酷上哪些不知道有没有版权的国产电视剧,大叔大妈们一边卖着报纸一边享受着“电视剧”,于是那个时候优酷奠定了今天的基础优势;而未来两年,就是哪些上网只聊天或者看新闻、星座算命的基础网民,开始网购的转化期,这些人大都在腾讯那里。但腾讯今天也没啥好办法迎接他们的到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慢慢的流向了淘宝… …

综上,电商们今天都在为流量而头痛。特别是对于非综合性或平台型电商来说,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流量是他们急需的。这一点,导购网站可以给他,而且只需要按照效果付费。


————-这个系列一共有四篇文章:—————-
1、用户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2、商家为什么需要导购网站?
3、导购网站所服务的用户和提供的价值
4、社会化导购为什么让淘宝开心又忧心?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