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打印 | 字体大小: « »

添加好友不需要“双向”!

1、很早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好友”的文字,麦田针对于蚂蚁网的具体情况反驳了我的观点,又招来魏武挥的一阵唏嘘
最近看到针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又出现了很多不同观点,甚至把很多“权威”网站的做法都搬了出来说,什么sina blog、Twitter、douban、myspace、facebook;同时又出现了很多新名词,什么“粉丝”、“友邻”、“偶像”….

2、不过他们的争论反倒让我更加坚定的认为:“添加好友的时候没有什么所谓的‘双向’”。设计成“必须互相添加才能成为好友”,99.99%都是错误的。
现在,让我一个个的来PK…

3、观点:要求“必须双向添加才能为好友”是“发现了一个小矛盾,靠犯下一个大错误来解决”,实际上矛盾更大了。
首先,“必须双向添加才能为好友”违反了基本的游戏规则,所谓的“双向好友”是一种关系,和“添加规则”根本不搭界;
然后,这种做法会给产品的使用率带来很大的缩水。
.

4、麦田提出“添加好友需要双向”的第一个原因:李四不认为张三是他的好友,那么李四就不应该出现在张三的好友列表里,不然李四会不爽;
这个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比如,我就喜欢说“柴静是我的好友”还把他的blog放到我的友情链接里面,柴静就算不爽也没办法,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则。
谁让你招人喜欢呢,人家就有喜欢你的权利,你却没有不让他喜欢的权利。“好友”并非是一种合同关系,不像“合作单位”那样需要负责任。

.

5、再说“推荐给好友”:
所谓“推荐”就是我把我认为好的东西分享给我认为关系好的人,是“推荐给我认为是我好友的人”。跟“认为我是他好友的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重合的部分不算)。

6、所以:“推荐给好友”应该定义为“推荐给我认为是我好友的那些人”。
这就有了麦田的第二个原因:某些网站有‘推荐给好友’或者‘邀请好友来看’的功能,如果李四不认为自己是张三的好友,却因为“单向好友规则”的原因出现在了张三的好友列表里,那么李四就总是会收到“张三”的推荐骚扰。

7、总结这个原因:主要矛盾是“推送信息可能会变成骚扰”,而并非“好友关系”有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原则性的改变“好友关系”去解决“推送信息”的问题。

8、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
我们只需要在产品发展到一定时候适当添加一些小功能:当收到某人推荐信息时可以顺手设置“从此拒绝此人的推荐信息”,当总是有很多人推荐信息给我时可以设置“不接受非好友的推荐信息”,当对推荐信息毫无兴趣的时候可以设置“不接受任何推荐信息”。
这就好像:柴静可以不公开他的电话号码让我知道,柴静可以不接受陌生电话,柴静可以收到我的骚扰短信后把我的电话列入黑名单。

9、当然,会不会有“只看这几个人的推荐信息”的需求呢?会有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用户会靠“订阅”来完成。(如果没有“订阅”的话,腾讯不是也搞了个“隐身对其可见”嘛)

.

10、武挥兄说的“粉丝”、“偶像”很有趣,对用户行为的分析特别到位,不愧是老鸟。
“粉丝”其实就是“认为我是他好友的人”,“偶像”就是“我的好友”。但是,有两个问题:

一、把用户关系分成了“粉丝”“偶像”“好友”三类有点复杂,一般社区网站都会吃不消;

二、这个“粉丝”和“偶像”里面的重合部分(就是“双向好友”的那些)怎么表现?两个地方都有还是都没有?
如果都有,那么有些人会出现在三个地方,重复太大。
如果都没有,很多情况下“偶像”其实也可能是互相的,刘德华认为白鸦是他的偶像,白鸦也认为刘德华是自己的偶像,他们却不能把对方放到“偶像”里,只能在“好友”里看到对方。

11、所以,我认为:“粉丝”和“偶像”往往不能作为一个产品的主要功能展现,大部分时候比较合适作为一种“玩法”让用户去发现。
作为高级功能,让用户有办法找到“加我为好友的人”和“我加了他为好友他却没有加我”的那些人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的网站完全以人为中心,也可以都展示出来。比如facebook。)

.

最后,
“好友”也好“友邻”也罢在添加的时候根本不应该有什么“双向”。“推送”和“骚扰”问题很棘手,但不能靠改变游戏基本规则来解决,办法总会有的;
用户关系除了“好友”“粉丝”“偶像”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这些都很有价值,比如“朋友的朋友”;
“单向”也好“双向”也罢,都不会死人,但千万别拔苗助长搞个“无向”(我加你为好友的时候你的好友列表里面就多了我这么一个好友)。

分类:UCD ,07/10/13 12:10 上午 | 117,399 次浏览 |

网友评论(46)

  1. 同意““单向”也好“双向”也罢,都不会死人,但千万别拔苗助长搞个“无向””————所以我认为,这个设计和具体站方定位有关,比如如果我在蚂蚁网,需要特别强调是好友之间的“推荐”,双向就合适一些;而一般SNS网站可不必那么强调好友之间相互认定,那么,单向就合适一些,遇到spam类似白鸦说的“黑名单”处理。

  2. 我加了一个MM为好友,是不是要对她负责?

  3. 发现了一个小矛盾,靠展开一个大讨论来解决 :)

  4.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人会加你为单向好友的;
    但是加了你为单向好友的,而你又不了解的,那就是发了一个名片,但是后面没再联系;
    加了你为单向好友的,然后互相之间越来越熟,那么就是双向好友了;

    不管是啥社区,只要不是老早就认识的朋友,那么好友一定是从单向到双向的,如果没有形成双向,那么这个社区肯定不合格,就一昙花社区,很快就挂掉的那种,当然,从单向到双向的数量可不在一个级别上哦。

    不要去研究单向还是双向的命题,而是要研究 单向到双向的变化轨迹更实际一些,也更有价值;

  5. 同意麦田的,双向单向添加应该由该网站实际情况而定,不是绝对的。任何单双的添加在无序的状态下都会给用户带来困扰,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靠如何引导用户的方式来决定。

  6. 我觉得问题出在“推荐给好友”的理解上。理解为“推荐给被我加为好友的人”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推荐给把我加为好友的人”。

    “被我加为好友的人”他们是被动的,很大程度上不愿意收到“我”的推荐;而“把我加为好友的人”他们是主动的,他们乐意接受并且期待来自“我”的推荐。

  7. “把我加为好友的人”即使会乐意接收来自“我”的推荐,但作为“我”本人,更多还是希望让“我加为好友的人”(即我认为的好友)接收我的消息。

    PS.有没有“无向”的例子?

  8. 楼上:无向的例子我看到过,不过已经改过来了。

  9. 好友单向比较合适些,当然针对那些特别注意好友推荐的蚂蚁网使用双向也未尝不可,
    单向的友好性更强些,在网站的整个阶段都比较适合!
    双向的针对性更强些,当网站用户强大的规范的用户之后,会更加适合!如果在网站前期会给网站推广带来阻碍!

    我觉得好友分二类就可以了,很清晰明了:
    我的好友:
    1,我认为可以成为好友的,
    2,希望能关注我的对象
    关注我的:
    已经加我为好友的人,希望得到我的关注

    甲,乙没有任何操作的时候为陌生人
    甲加乙为好友后:在甲方,乙进入”我的好友”,并将自己推荐给甲方
    在乙方,甲成为”关注我的”,如果觉得甲值得关注,加为好友即可,如果不值得关注,随着更多
    关注你的用户,甲将逐渐消失.

    至于那种觉得别人把他加为好友感到不爽的人,有句话说的很好:我可以不爱你,可是我不能阻止你爱我!
    没人说暗恋是犯法的哦!哈哈!

  10. 这个问题讨论的挺好的,自己也在困惑。
    我觉得除了分析外,还得考虑用户接受程度,可能实际上是一回事,用户自己理解是另一回事。 如果是双向好友的话,用户相对来说很容易理解。

  11. 加对方为好友
    如果其不同意
    那对方是我的关注对象

    只分为好友和关注对象就可以了……

  12. 新浪的博客好友功能也一个问题

    双方确认为好友,此时好友关系确立。但是一方删除了对方的好友关系,另一方还在好友列表中。

  13. 呵,想到:一相情愿? 情投意合?——怎么样的感情最真,又最幸福?

    不同的情境,不一样情感化需求,
    未必绝对。

  14. 基本上可以认为:
    1、“单向好友”和“双向好友”并不矛盾,而且有互补作用,应该共存。
    2、在对好友的某些操作上,应该区分“单向好友”和“双向好友”。做交互设计的时候要特别留意这一点,既不要给普通用户的分享设置多余的障碍,也不要给热点用户造成滋扰。
    3、“单向好友”和“双向好友”应该可以无障碍的转换。

  15. […] 几个月工作下来,能写的关于UCD的东西有很多。注册登录,面包屑导航,产品细节,数据跟踪等等。挑一个最近正好相关的吧,好友系统。 前段时间UCD那个圈子的blogger都在讲这个好友系统的问题,白鸦、麦田、ItTalks一起讨论过了,白鸦最后出来总结了一把。 整个过程中,白鸦的第一篇确实有些问题。比如,“张三如果加李四为好友无须李四同意。”这话看起来对,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比如我加姚明为好友,似乎是无须姚明同意,但是这样所谓的“好友”还是好友么?更确切的表述,是不是应该叫做:偶像? 那么从这里我引申出一段思考:现实生活中友好的人际关系是不是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互为好友的人。比如我和我高中的同桌或者是隔壁邻居家的王二。 2,我希望与之成为好友,而他对此无所谓的人。比如我和初中时某个暗恋的女生。 3,我对他只能仰望,而他或许根本不知道我的人。比如我和胡锦涛。(3是2的升级版,其实可以统称为偶像。与之对应,我是粉丝。) 其中,2,3两种情况反过来同样成立。 把以上内容铺陈开去,就是魏老师后来的一篇博客了。那篇文章虽然长,但是一点都不臭,逻辑严密,让白鸦只能恨恨地骂魏武挥一声“老鸟”。 […]

  16. 楼上N位:
    好像大家都没有注意这句话:所谓的“双向好友”是一种关系,和“添加规则”根本不搭界。

    比如,把姚明列为我的好友,系统可以告诉姚明“谁把你加为好友了,你是否要添加他为好友”,而不是“谁把你加为好友了,你是否同意”?
    这就是所谓“添加过程无需双向”的意思。

    所谓“添加过程需要双向”是指“如果姚明不同意,我的好友列表里就不能有他”。显然这是不行的。
    所以,就算麦田那里也是一样不需要双向的。

  17. 没错,这就是我说的第2点,在“添加为好友”这个操作上,有时是需要区分“单向”和“双向”的。现在讨论的主要是“需要”还是“不需要”吧,不要过多的绕进细节里面去。

  18. “好友”非现实生活中的好友的意思就是单向.反之为双向.这认为是这样的.

  19. 那qq使用的是双向的方式咯?我加了你你不通过你也不会出现在我的好友列表里面。前提是对方设置了请求功能

  20. xiao: QQ那个问题很复杂,他是单向加验证的方式。太麻烦,msn的更合理些。

  21. QQ的方式也许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垃圾广告太多了,
    而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黑名单这个功能,所以。。。

  22. MSN的方式垃圾广告也没办法呀,
    我加你为好友,你不通过在我这里你永远是不在线状态,我也无法给你说话。

    我们现在只在说“添加好友”。

  23. 我觉得我们网站是最符合你的说法的网站之一了,:)

    “加我为好友的人”和“我加了他为好友他却没有加我”的那些人,这两个功能,我在几个月以前就推出了。

    最近有调整“加我为好友的人”改为“谁加了我,我却没有加他?”
    我们现在提供的两个功能是:
    * 谁加了我,我却没有加他?
    * 我加了谁,他却没有加我?

  24. 补充一下,* 谁加了我,我却没有加他?* 我加了谁,他却没有加我?
    这个都是与权限控制相关的,如果对方隐藏了朋友列表,我是看不到的。隐私保护,是我考虑比较多的东西。

  25. 我上次回复你的关于朋友的文章是
    07/05/15 9:02 PM
    那篇文章我比较赞同
    不过,你讨论朋友组的文章,很多观点我不太同意

  26. 我所在的团队做一个SNS方向网站快要一年了,有些感受,分享一下:
    1、“权威”网站的做法,未必适合自己的网站。白鸦文章提到的twitter、douban,本身就有很多对于原有权威网站模式的颠覆。
    2、关于“双向”好友,我一年前就坚定的认为“允许单相思”,网站才会更人性化。当然,这个与A与B成为朋友之后(无论是单向、双向),彼此的责权利有关。你说你喜欢柴静,把柴静当作好友,一般而言会表示你关心她。她发文章你会看,她生病了你会担心。反之,你怎么样,柴静未必关心。
    3、我们网站的内部推荐系统,包括推荐给朋友、推荐给俱乐部。A能看到B的推荐,有两个条件:1、B想推荐给A;2、A想看(这个涉及到通知体系、汇总体系)。
    4、信息骚扰问题,是全网站战略级的问题,是要通过一套包含有用户设置、用户申诉、自动检测等系统在内的体系完成的。
    5、“粉丝”“偶像”“好友”这些问题,我觉得饭否是我看到的处理比较好的网站。

  27. 我觉得单向,双向好友是两个概念,

    1 添加到列表
    我可以加任何人到列表,把这个列表命名“好友”

    2 好友之间的权限
    通过验证的好友,才能通信(聊天,推荐内容)

  28. “粉丝”和“偶像”里面的重合部分实际上并不是问题,因为二者存在级别问题,比如说“同事”和“亲戚”也可能重合,但你不绝对会因此犯迷糊。
    另外,文章探讨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意义不大,太偏门了。
    UE必须建立在用户核心需求的满足之上,只是谈用户感受细节并不能决定一个网络产品是否受到用户欢迎。
    恕我直言,白鸦总是在这方面钻了牛角尖。

  29. 同意Chuyue的说法,
    好友是两个层面的,添加到列表是第一层,好友相互之间的权限是第二层。
    添加到列表不能被成为好友,可能只不过是个粉丝的概念,好友相互之间开放权限才是好友。
    这点可以参考facebook。

    关于权威网站的问题,
    我觉得是这样,如果你和权威网站做的同类型的事情,那不妨就学习来用。
    自己要创新,创新可以体现在细节上,不要一上来就做颠覆性的改动。
    毕竟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是有道理的。

  30. 看了大家的讨论受益良多,小的也提一点自己对单向好友的看法:
    网络虚拟世界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畅通,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前面有个朋友说了 “你可以不爱别人 但是无法阻止别人不爱你”,现实社会对于你不爱的人你可以想办法“躲”,但是网络世界要“躲”起来似乎不易,真“躲”起来了,那相对的也就是切断了自己与所有人的联系。现在“网络暴力”问题似乎也快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了,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千万记得还要保护自己。

    唧唧歪歪一大堆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大家有想法的拍砖,没感觉的可以无视。

  31. 再补充一个:面向用户的需求研究,首先弄明白我针对的用户是谁,以及我的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这里应该有个范围,如果范围实在太广,就要考虑国情,法情(自己造的词),毕竟民主制度好还是共和制度妙目前还都没定论。

  32. 双向式的添加好友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反馈”

    这个对交友类的网站(如facebook)或者沟通类的应用(如QQ)都是很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把你添加为好友之后:

    1.你会收到我的请求(你收到了反馈),

    2.然后你可能会看看我的资料,决定是否通过,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了一次沟通了,对facebook来说,它就是希望用户可以有更多的沟通,通过这样的处理,已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了。

    假如是单向添加好友,沟通量大减自不用说,连“登录之后又看到有新的邀请”这样的满足感都没有了,作为一个交友网站,这样的体验也太差了。

    所以,单向双向是要看具体的应用环境,不能一棍子打死

  33. 当反馈信息也变成骚扰短信的时候怎么办? 设置是否接收外来信息? 看来添加好友这个功能真的是越来越强大了

  34. 反馈不会变成骚扰短信。只有在添加好友的时候才有反馈信息。

  35. “如果添加好友不需要对方确认,那大家就可能会随意添加很多好友,而这些好友和他来说并没有实际的交互,尤其是加好友会给加积分的情况下。”

    以上这句话是公司内部讨论过很多次的问题,白鸦这次拿到台面上说这个,我也掺合两句。

    最近不是很忙,玩了个游戏,奇迹世界,里边也有添加好友功能,是单向添加的,不需要对方确认任何,但有个好友的上限,这个上限,我觉得很有效的解决了所谓“单向添加用户会随意添加很多好友”的问题,当我们添加好友到一定上限时,若想再加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会从自己的好友列表去选择删除一个和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好友就OK了~

    当然,这个上限的数量,是要根据网站用户的大概需求来设定的,至少给活跃用户和一般用户一个相对平衡的数字。

  36.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比如甲添加乙为甲的好友,在此同时发消息提示乙甲把他加为好友了,是否添加甲为好友
    这样就可以实现单向和双向了啊。

  37. 对于你和麦田较真的问题我的看法:
    对于柴静的blog,你可以在你的blog上写任何人是你的好友,是因为你自己充当了运营商和最终用户的原因,不再一个网站下谈什么”好友”,所以这里的好友意义仍然是收藏或者是粉,因为你的添加仅仅是个link,最基本的沟通都没有

    针对你的小功能:
    仅接受好友信息(如果是单向,对方怎么知道彼此添加为好友?)

    1.好友本身的概念是双向的,如果单向的最大概念上也就是个联系人,比如魏武挥的收藏,麦田的订阅
    2.添加好友是否需要双向,要看对方添加你为好友之后,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是单向请不要使用好友
    3.具有添加好友功能的网站或者软件没有权威,只有适合
    4.最后一个个人看法,好友是有一定私密性的,订阅相对来讲是具备公开性
    5.同意上一篇文章的:“好友”的主要功能点大致可以分如下部分:添加好友、展示好友、好友沟通,而且当形成好友关系后更重要的是沟通(这里的沟通我理解为PM而不是一般形式的留言),如果没有这个层次,那么这个好友回归订阅和收藏层面

    PS:这篇没有上篇行文清晰,至少看起来挺累,或者最近我脑子浆糊比较多

  38. 比较赞同Chuyue的观点.我可以加任何人为好友.称之为收藏好友.就像收藏夹一样.

    对方可以设置的选项:
    1 只要加我就能给我发消息.
    2 需要验证后才能给我发消息.

    我加好友的同时询问对方.

    A加您为好友了.是否容许对方给你发送消息?

  39. 双向的确是改变了基本的游戏规则~
    不过为啥基本的游戏规则不能改变?
    规则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把解决方法拘泥在基于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是否有些钻牛角尖呢?

  40. 慢慢看了上面的文字,说说我的体会:

    用QQ时,别人请求加我为好友,一般总是同意的。至于此后是否有联系,联系保持多久……添加方式的单向、双向(即能否单方面成为好友),与关系的建立,貌似没有多大的联系。

    相识,相熟,相知是个自然、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目的。人际交往通常满足3个需求:功用(互帮互助,包括信息的分享);情感(倾诉,支持);和自我价值(自尊……)。三者关系密切,不宜区分。而人际关系本身,又带来更多的信息,情感支持和自信。我们要做的,是促进这个良性循环,提供信息共享,供求契合,“自暴”与“了解他人”的适宜环境。而不是“加友”的门槛。

    从这一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他人行为的意识与理解。“我知道他把我加为好友”,“我知道他为什么想结交我这个朋友”,“我知道他对我的想法怎么看待”……

  41. 单向关系是基础,社区的关系是成网状和树状的,双向仅仅是一种最简单的网状。

    我同意白鸦的观点,添加好友无须双向。麦田的思想要变化一下,社区不是某个人可以设计的,请顺其自然。

  42. 老实说,你们三个有点无聊。
    这跟中文的语义不明确、重复也有关系。
    很容易就陷入玩文字游戏的套套。
    其实所谓单向好友、双向好友、偶像、粉丝等在这个主题里都是同样东西的不同称呼。折腾来折腾去其实反而把问题搞复杂了。
    twitter则比较清楚。
    twitter是单项好友的,它的状态是follow(饭否翻译成“关注”很好。)Following(我关注的人)、 Followers(关注我的人)。
    饭否把我关注的人直接翻译成“好友”则产生了混淆。
    这种单项好友多用于内容驱动的社会网络。用户主要行为是阅读。
    双向好友则多用于关系驱动的社会网络。IM居多,用户主要行为是更为即时的互动。

  43. 网络之外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好了。理论研究的话,还需要研究的东西多了。

  44. […] 很早以前,白鸦他们谈双向好友的时候,我就说过他们把事情搞复杂了。 […]

  45. […] 添加好友不需要“双向”! […]

  46. 好友关系是不是可以模拟现实的某些关系来做?
    1:A、B双方已经互相认识的,则A添加B为好友时,B可以确认双方认识。
    2:A、B双方,只有A认识B,A要添加B为好友,B可以选择接受(但不加A为好友),或者既接受A的请求同时添加A为好友。

    普通做法:
    如果一个人添加我为好友,至少应该征得我的同意,然后再自己选择是否添加对方为好友。因为他添加我为好友,那么我的个人信息(资料和动态)都会流到他的空间,这个必须是我所知道的。
    现象:学生这块,特别是校内网等学生网站,很多人面对一些好友请求根本就不予通过,原因有双方面的,一是不愿过多收到陌生人的信息,二是不愿意自己的信息暴露给陌生人,这里双方确认就好一些。

    其他做法:(特别是媒体类)
    我只是用来发布我的想法,而且我愿意自己的东西传播,那么别人加我为好友,不需要我确认,也就是上面说的“订阅”的关系。
    现象:像百度空间这种陌生交友社区,用户就更希望与别人成为好友,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信息,于是几乎有来着不拒的情况。这种用“单向”好友的方式就比较适合了。

    一些小意见,想得不周到的地方请提示改正。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