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电商导购那点事儿

最近行业内最暗潮涌动的领域应该数“推荐购物、购物搜索、购物社区”等等围绕导购这同一类方向的东西,光我身边认识的,又大概听过他们想法的,而且还比较有实力的,都不下6家,其中包括N个大佬,有的还没开始就融到第二轮了。其他只是听说的,团队不错或者事情已经有些成绩了的,也有个10家。必定会出手的腾讯、360也都还没宣布动作。我有些私人观点,备份于此,以待他日挖坟:

1、不管怎么做,其实大伙都是在满足同一类用户的同一类需求,无外乎手段不同而已。总结本质都是:为顾客挑选商品。

2、虽然一家网这样的目前成绩也还不错,但电商领域不比最早的传统互联网(虽然时机点有点像),用hao123的模式基本没大戏(hao123.com之前支撑了百度1/4的流量,某数字公司也是靠这个模式赚到钱上市的,算是有大戏)。

商家导航也不是不能有,作为购物搜索站的一个携带品倒是可以,但无法单独拿到大结果,而且用户总是会有去无回。原因也挺简单:用户的目的是直捣商品的,不希望先找网站再找商品。比如,买双鞋子,先去网址导航看有哪些网站在卖鞋子,然后再看那家口碑好,然后再选、买,这个逻辑基本上只有编剧能编的出来,用户不会这么干。

还因为:由于三年前淘宝封了百度,再加上百度里的上关键词都被竞价了,电子商务网站几乎没什么从搜索引擎来的自然流量,大家也就没法去好好大做SEO。导致主动购物的人直接就用淘宝搜索(或者未来某家很牛的搜索站);被动购物闲逛的人,直接就去综合卖场或者购物社区。

所以,要做导购,只能导商品,导商家基本没戏。(主动购物和被动购物

3、然后我也不看好一直以来的比较、比价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撬动的市场根本就不会是被动购物的需求,比较和比价在被动购物时是次级再次级的需求,在主动购物时他又是流程末端的需求,可以被搜索当做功能给覆盖去。

最后,我还不看好纯粹的返利网站,基本上这种模式也长久不了,因为说根到底返利就是个哄骗小孩的游戏,压根不会有真正的实际的返利出现,逻辑上商户愿意为新用户埋单,实际上你那有那么多新用户给人家啊,你怎么在体验上让新老用户彻底去分开啊,一个只有新用户有价值的网站怎么可能长久呢。

4、购物搜索有的做。但,这事非众资不能成也。而且,这活不是谁都能干的了,抓内容、聚类、索引都得不少人搞很久,搞不好你子弹还没装上膛有些人已经拿下阵地了,再追,难。再加上,由于技术对接成本过高,而且商家也不会愿意支持站外下单(这个阶段品牌和渠道认知习惯很重要,不来我的网店看看我的LOGO跟我互动一下就把货卖给他,不干,宁愿不卖。就算商家愿意这么干,售后服务的纠结你也扛不住),这样就直接导致:从搜索到查看再到购买整个体验过程不完善、脱节,搞到最后用户还是经常有去无回。有一个原则在这里适用:非最优路径很难得到好的成果。

购物社区也有得做。但,这事是个文化活,没有钻研劲没有热情没疯子一样的团队,一般人玩不转。这个模式资本面前讲出的故事虽然很动听,可实现起来路径太长,要走的路很远很绕,再加上还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随时都可能一切归零一事无成。之前写过蘑菇街和美丽说,在这里不多啰嗦。

凡是懂无线,又做过互联网,碰过电子商务的。10个人里面有8个都在想“无线+电子商务+社区”,都知道这里面未来会很大,都知道只要有个好团队加个好故事,绝对有人排队出钱让你试错个三五次。但这事需要资源基础保证装机量,而且如果不做大的创新,体验上做不到极致,做也白做。

5、这个事情用户、商户、大市场都有需求,只是目前这些内容和信息一直很混乱,没处理好被当成了垃圾信息而已。说到底,这个领域不管怎么做,得有搜索(也许表象不是搜索,但搜索的技术一定至关重要),还得有互动(也许表象不是社区,但消费者、商户、围观者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一定是必要因素),长时间吃的都靠外部流量来源,没流量根本就起不来。(其实,刚开始甚至都可以是个流量倒卖的生意,甚至可以从第一个月就开始盈利,稳妥的做慢慢演变着玩)。

6、如果从三年以上的势头来看,这个领域的机会一直都在,都不晚。但,如果从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来看,机会主要在接下来这半年了。不管是谁,如果要做,8月得出产品,9月初两轮优化完成,10、11、12有三个月好运营和推广,春节后看排名,每个类型排到前两位的未来一年时间可以事半功倍,排到后面的就比较吃力了。

因为,电商9、10、11、12几个月会冲刺一把猛烧,春节之后算账看数据,表现好的才能进入正式的游戏阶段。在正式的游戏阶段大家就没那么猛了,会正经八百的稳妥的走,再加上物流领域到时候会进入一年左右的空挡滞后期,如此一来市场增长也没那么快了。

7、这事虽然要看电商们的势态,但要真正做起来,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甚至要重点考虑一下如何遏制商户的过份营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如果从商户营销平台出发,基本上没戏。

8、其实还有一个路径可以走:抓准一个特征明显的小范围群体,围绕着他们提供服务,做到极致,把转化率做到让人吃惊的程度。哪怕只有十几万客户人,也足够二三十人的小团队活得很滋润,同时可伺机而动谋大事。

9、其实不管怎么说。接下来创业或是新项目,围绕无线、电子商务、社区/搜索/点评,三个里面随便组合两个来做,成功几率一定比只做一个大很多,比在PC上做社区或者内容更靠谱很多。

人找事的时候

前几天跟SharkUI聊天,谈到蘑菇街现在的节奏和速度,谈到很多事情都想的到但没精力去做,得一件件的排优先级,一口口的吃。他说:“我现在想到某个东西,不能马上就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兄弟们感觉不错转身就会去搞,其他的事情优先级就被降低了。我都是自己先想两个星期,多方证明,实在觉得该干,才说”。

对此我深有同感,虽然我做决策看似很快,但那是因为脑袋里平时搜集的信息确实足够多。由于我们团队能做的和该做的事情可能比蘑菇街更多,产品升级的项目都他妈能排到9月份了,所以我现在想到一个事情基本上都是自己先憋两个星期,然后说出来听个别中层同学的意见,再隔一个星期还实在觉得靠谱必须得干,才跟其他同学说。(往往还是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大伙自己说出来我要说的)

起步期的业务,执行力是根,优先级和节奏是命,KPI是祸。

前方的路有一万条可以选,怎么选?只能是让多数人提供信息,和个别人商量,一个人决策。书上那一套什么明主、什么多方验证、什么三个臭屁将胜过一个诸葛亮、什么让每个人都认可… 在这个时候基本全是扯淡。

这个时候,指挥官有且只能有一个,需要独裁且有一点“自负”。他的决策只需要让团队同学信服,如果你不是那个团队的同学,信与不信是你的事情,他不需要编各种理由证明他是对的,他只需要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用最快的速度拿出真相给你看;同时还要“因人设岗”,不能因为岗位而限制了人的发挥。一个人拍脑袋的成功率要远大于一群人拍脑袋,瞎指挥的人多起来,业务也就乱起来,节奏没了,命也就没了。很多点子不是想不到,真是用屁股都能想到,只是因为节奏和优先级的原因,暂时没动而已。(当然,经常是等优先级到了,这些点子就已经不用做了,因为用户的需求已经被变相实现了)。

团队上下贯通思维一致节奏舒服以后,经常是灵机一动的念头会被大伙很快认同,而老大往往是全职负责“灵机一动”的,搞不好就很容易成为整体团队节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了… (做完该我做的决策以后,我发现自己有些忙活其实是在给团队捣乱,还不如去休假或者全职给大伙做娱乐官)。

类似这样在正确方向上高速前进的业务团队,离用户和市场很近,耳边全是炮火的声音。其实都不是人在找事情做,而是事情在推着人走,很多东西是需求就摆在哪里了,强烈且紧急。事情找人的时候,做起来相当的过瘾,每个事情做下去都会很舒服很踏实,给别人讲你的业务时两眼会放光。再也不需要撕心裂肺的找各种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再也不需要编各种“靠谱”的需求场景给自己安慰,再也不需要哭着喊着求开发的同学帮忙赶活,再也不需要想法设法给团队打气,更不需要到处算计预算花钱买KPI数字。只需要排除一切干扰,干!

在这种事找人的阶段,人总是很不够很不够,巴不得研发人员每天都可以翻一天。于是,开始拼命的招人。等到了该缓一下的那个节奏点时,有些人就开始闲了,闲了对这些人来说看起来就是风险,于是人就开始找事情做… 于是,杯具开始降临。

业务发展起来以后,分工是根,优先级和节奏还是命,KPI还是祸。

业务大了,企业大了,分工就开始有了。在不同的节奏点,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不同。这就像一个军队,有炮兵、有步兵、有炊事员,炮兵负责扫清障碍,步兵负责拿下阵地,炊事员负责让炮兵和步兵不要饿着去打仗,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很有价值的。

开始准备战斗了,步兵还在紧急行军中,炮兵就想去轰炸,因为不能闲着让人觉得没价值啊。可你他妈的炸完也白炸,拿阵地的人还没到呢。运营和营销就像是炮兵,没有他们战斗很难赢,但要拿下阵地还得靠步兵,产品和体验就是步兵。

作为整个业务的带头人,什么角色干什么,出击节奏是什么,是基本功,比溜须拍马要更重要。经常看到一种现象:产品还没准备好的时候,为了一些KPI的数字叮叮梆梆把预算全花掉,炮弹轰完拆了房子连砖头也给轰出去,业绩看起来是不错,老板也哄的很开心,升职又加薪。到头来下个季度广告费停下来一看,我靠!鸟毛都没剩下一根~ 可那个升了职的哥们总不能降下来吧,薪水总不能给人家减了吧,老板总不能承认自己错了吧,怎么办?再重新开战略会呗。

战斗打响了,炮兵开始轰炸,叮叮梆梆甚是热闹。步兵跑到一看,哎呀,我这不能闲着让人觉得没价值啊,上吧!闭着个眼睛就往前冲,梆叽梆叽全他妈被炸死了。前方正在狂做营销冲量呢,后面就老老实实做优化,别急急忙忙去体现自己的能力,呼啦一下子把产品都给改个头换个面,就算改的再好,结果还是用户从营销入口进来看到了自己不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去尝试你更好的产品。还有,市场和规模还没到位的时候,产品做到100%未必是什么好事(其实你根本不可能做到100%),用力过猛会导致用户晕头转向,先做个60分搞上去看看,一边看一边快速迭代。

其实这两种混乱倒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战斗打的热火朝天,炮兵步兵立下赫赫战功,全军上下接下来要按杀敌的数量发奖金,他妈的,炊事员急了,我这一个人也没杀呢,可是没价值啊,可是没奖金啊。怎么办呢?拿着锅铲子,炊事班冲啊!稀里哗啦,伤亡大半败下阵来,一看:我靠!俺也干掉了好几个敌人呢。可是,你他妈的是杀了几个人,但炮兵和步兵还都饿着肚子呢,你导致他们少杀了几百人。

在某些阶段,有些业务(不只是一些需要等待的前台业务,还包括一些后台部门)就是得耐的住寂寞,躲在后面给整体做支撑,如果他们的KPI和前沿业务KPI也一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开始乱来,没有用户需求也要创造需要,一个个都拼命上阵杀敌。最后一看,后台业务业绩也很好嘛,发奖金,升职!可这种好其实是在捣乱,因为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他们耽误了核心业务更好的发展。

这就是人找事。人找事的时候,做梦都在想办法证明那个自己创造的用户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看到任何数据都想硬掰到用来证明那个需求是很大的;人找事的时候做调研最喜欢问“这个东西你需要吗”,对方都会回答你“需要”,因为他怕你伤心;人找事的时候到处想办法弄预算;人找事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让研发的同学帮忙赶进度;人找事的时候,天天想法设法给自己打气给团队打气,说我们是最牛逼的,我们做的都是对的,昨天卖3单今天卖9单也要搞个庆祝说我们业绩上涨了300%;人找事的时候天天盯着KPI;人找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拼命,到最后把老板给拼进去了;人找事的时候 … … 看,我们也能杀人啊~

有些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还要对组织的贡献大。养着兵,该你上阵的时候再上。

事找人的时候,企业欣欣向荣。人找事的时候,企业开始滑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人越多事情越做不了,因为不一定每个人都是有效资源,可能很多人是在浪费资源,他们在找事做,不该现在做的事。解决人找事的问题,得老板能搞明白:现在,轮到谁去杀敌了,谁可以缓一缓;谁要看杀敌数量发奖金,谁要看练兵质量发奖金。

唉,你是在没事找事吗?你是在硬掰创造需求吗? 休假去吧,别添乱了。

对“消费分享社区”的感受小结

刚好最近在泡蘑菇街(http://www.mogujie.com)和美丽说(http://www.meilishuo.com)两个“消费分享社区”,看有人在知乎上问对他们的感受。我就此做个感受小节:(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两个网站的定位大致相同。人群大致相同。但,因为创业者本身的原因,造成了很多差异。

蘑菇街:更懂电子商务,更懂得怎么去和淘宝用户沟通,更明白怎么去做消费者的运营和互动,更会利用社会化媒体和外界资源。
产品和架构的布局更长远,策略和产品变化更灵活。
但,似乎在整体定位和发展策略上有点摇摆不定,目标人群似乎不是很明确或者说更广泛,想做的事情太多,聚焦的不够。

美丽说:似乎更懂创业,目标人群很聚焦。
一些产品设计很贴心到位(比如,首页“网购达人”、“挑衣服”、“口碑好店”、“团购”这几个东西对于非深度用户很管用),很踏实。
但,对于电商的了解不够,对于和消费者互动的经验不足,运营能力不够。感觉有点活在小圈子里,没有跳出那一小批种子用户的影响。

再多说几句对类似事情的看法:

1、不是很看好纯粹的消费分享社区。人们不会长期的成天呆在一个除了讨论消费还是讨论消费的地方(估计很多人会说我不懂购物狂和女人。就像早前我说除了游戏还是游戏的SNS生命周期不长时,很多人说我不懂玩家)。社区需要是饱满的,可以从纯消费开始,可以把消费作为主体内容,但得逐渐的添油加醋。

2、社会化商务很有戏,但形态是什么没人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于所有这类创业公司的好坏,暂时都不宜过早的下结论,现在怎么做是对的,没人知道。市场、用户、创业者、平台方都是白纸一张,去做,才是最对的。
不管做什么,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刚开始怎么做都行,目的只有一个:锻炼团队、积累用户、找到感觉。

3、半年之内,我们会看到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都愿意出钱、出力、出人去想办法让用户贡献高质量的分享和评论。在所有他们经常去的网站,经常呆的任何地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分享网站,春天快到了。但,这些网站应该可以走出去一些,比如和微博等网站做好互通,呆在家里是感受不到天暖花开的。

4、有人说淘宝今年会很重视分享,这些网站堪忧。我反倒认为:淘宝越重视,这些网站越有戏。 因为淘宝重视并推进这个事情的过程,就是在帮助他们培养用户习惯的过程,就是在帮他们。

5、补充:
B的倾向越来越重,淘宝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纯粹C2C用户的需求,特别当人“富裕”之后的一些闲置转让需求。用户的这些行为已经逐渐往淘宝之外的社区网站转移,散落在各处。这是一个不小的空间,值得社会化商务网站们去关注和思考。
(广告:需要相关解决方案可以找支付宝)

主动消费和被动消费

以下是我最近半年来所思所想,由于工作原因所说的话只能停留在“道”的层面上,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际案例,内容较“虚”。如果您想看到具体的实在的操作层面内容,请止步。

1、名词

所谓“主动消费”,春天到了我需要买双不是那么厚的鞋子;所谓“被动消费”,虽然春天到了但我有几双不是那么厚的鞋子穿,不那么需要再买一双。因为别人说某个鞋子不错、看到某个地方在打折、看到某个鞋子很不错、… 我又买了几双不是那么厚的鞋子。

所谓“富裕”,我跟王建硕看法有些类似:看看你被动消费了多少东西,就知道你有多富裕了。(建硕说:富裕,就是家里的闲置物品越来越多。)

2、主动消费

基本上,Google的商业模式是针对于主动消费的,我需要买双鞋子了,去Google提交个关键词,它告诉我乐淘网有得卖;Facebook的商业模式是针对于被动消费的,我没打算买双鞋子,看到有个我信任的人说他在乐淘上买了双鞋子不错,我就随手去买了。在Google上做广告,那是抢竞争对手的生意,主动消费的广告对于整体的GMV没有太大帮助;在Facebook上打广告,那是创造订单,被动消费的广告可以促进整体GMV的增长。

其实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也是主动消费,当他们的在网民心目中的影响力没有完全树立的时候,他们需要靠搜索引擎将主动消费的用户给引导过来。而且他们同行之间还要互相抢主动消费的市场。所以,Amazon、ebay需要在Google上投放大量的广告,只要Google没有自己去做他们的事情,他们还会继续这么干。

可是百度却没有忍住,自己做了“有啊”叫板淘宝,彼时淘宝又在中国绝对的一家独大,于是淘宝封了百度。在这之后网民线上主动消费的入口产生了变化,然后百度的电商市场逐渐萎靡。慢慢的,淘宝之外的电商成长起来,他们在抢食百度上残剩的主动消费用户,于是百度的电商又好了些。一些似乎都这么的顺理成章 …

相比被动消费来看,主动消费的市场其实挺简单:入口,入口,还是入口。砸钱吧,抢流量吧,花的时候做好数据监测聪明点就行。

3、被动消费

是的,从用户的直接行为来看,被动消费似乎对主动消费的影响不大。因为:没有人想要买双鞋子的时候,会去Facebook上找。

事实不然!虽然我没有打算买鞋子,昨天因为团购促销我顺手买了一双,今天因为有人在校内上谈论某双鞋子不错我又买了,后天因为有人送来乐淘网的购物券我又买了… 最后,未来几个月我根本不会再需要主动购买鞋子;长此以往,我永远都不需要主动购买鞋子。

这不是臆想,这是真实的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蔓延,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主流。当80、90后成为社会的消费主体,他们的生活逐渐“富裕”,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这里面包括大量刺激他们被动消费的信息。然后,他们又具备了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意愿,这些信息继续蔓延到他们身边那些“富裕”的人。。。他们的被动消费行为将越来越多,逐渐侵蚀了主动消费的行为,成为主流。

电子商务才刚刚开始,输掉了增量市场就最终会输掉全部,没有争取到被动消费的市场全部都会没掉。

4、社会化商务

促进被动消费的行为有很多很多,这些行为也在不断的变形,比如:价格刺激、口碑传播、品味等噱头、饥饿营销、恐惧营销…

派消费券、返利、返现、大促属于价格刺激;社区上的分享和评论属于口碑传播;xx设计版、xx纪念版属于品味噱头;xx限量属于饥饿营销;前两天中国人民疯狂抢盐,属于恐惧营销… 他们都在刺激被动消费的增长。

类groupon的团购,无论多少家团购网站,无论团购导航和团购搜索如何完善,它的主体还是被动消费。它综合了价格刺激、社区传播、饥饿营销,于是它很好的拉动了被动消费的市场,在我看来这是它快速崛起的根源所在。

不过更让人看好的应该还是:社区化的商务。社区在越来越走入人们的生活,它具备传播所有被动消费元素的能力,特别是口碑。 但,它一定不是水军的狂轰乱炸。至今为止我真的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的社区化商务案例… 虽然我们已经谈论了七八年。也许是我们对社区的理解还不够,也是我们的直接目的太强,也许是社区还没有成长大那个时候。但这不妨碍它最被看好。

电商平台平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于是他们都想社区化。社区网站意识到了这个现象的存在,于是他们想进入电子商务。这是趋势,在所有的社区里已经暗流涌动,奔腾不息。

大伙都在想法设法靠被动消费来拉动更大的增长。虽然用户的行为早已开始,但社区化商务的产品和商业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大家都需要摔更多的跟头、做更多的尝试,一次次爬起来才能看到前面的太阳。

比如,我不看好极度垂直的消费社区(例如那些只有购物分享的网站)。因为:社区本身一定是饱满的多元的,没有人需要经常呆在一个除了卖东西还是卖东西的地方,再牛的商场都得搞点吃喝拉撒玩的东西。那些经常呆在这种网站上的购物狂,完全可以视他们为主动消费人群,因为他们除了买东西还是买东西。这类人群即使垂直的消费社区做起来了,也会迅速被电商网站给秒杀掉,主动消费根本就不是社区的菜。

比如,我不看好凡客达人。获利目的性过于直接过于强的社区行为,是不会被欢迎的。想想,凡客达人在凡客搭配装修自己的店铺,然后天天出去社区上叫卖,你会不拉黑他吗?不叫卖,他还怎么分那十个亿。当然,从公关和造势的角度来看,陈年又赢了,找了一堆炮灰替凡客满世界的广告和叫卖…

我更不看好现有的社区直接介入零售。因为你干不了这活。

好吧,点到即止。 …


PS,广告:支付宝微客只是我们在社会化商务之路上的第一块砖头,希望可以引发更多同行的想象力,大家一起来做类似的事情,我们给你提供支付、会员管理的支持,如果你们做好了我们就退回来只做支付。也欢迎更多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团队。(baiya#alipay.com)

记,又一个草根模范的倒下

1、早上在电台里听到:“汪峰的经纪人已经告知‘旭日阳刚’,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的新闻。

2、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条新闻一出,必定会出现对汪峰的骂声一片。‘旭日阳刚’将再次成为热点被炒。

3、这两个家伙真正开始走红是受汪峰之邀参加他的上海《怒放》演唱会。后来一直都在唱汪峰的歌。去CCAV蠢完唱《春天里》,也一定是有汪峰的签字授权。应该说,汪峰提携了他们。对于汪峰来说,扶持他们也是一种成就感,没有必要这么来炒作自己。

4、刚刚仔细看望汪峰的博客《关于<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字字无奈,句句惋惜。(建议喜欢音乐的人认真看完此文)

5、我相信大部份人是有判断力,只要他们愿意去做判断,就会意识到这种炒作手段是多么的低级。

6、当肮脏龌龊的炒作手段和这两个人挂钩的时候,实在让人感到悲伤。呜呼~ 哀悼我们的草根英雄。祈祷希望他们还能站起来。

7、可见,选一个好的经纪人,多么重要!特别是对于这两个“涉世不足”的人。

8、顺手在淘宝买了汪峰的全套CD。

Google在移动互联网

知乎上有个问题:在移动互联网竞争中,Google 最有利且可实现的位置在哪里?

我回答了自己的观点。备忘于此。

Google手里其实有三柄利剑:

1、操作系统。
Android,这个是后面两点的基础,不是说没有OS后面两个就跑不起来,而是说了这个后面两个以及更多的Google应用才有更舒适的土壤。
Android,已经很像PC时代的windows了。

2、云 + 统一账户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云的时代,统一账户是把云用起来的一根必要绳索。
系统是Google提供的,自然就可以让众多基础应用是由Google默认提供(而且他还足够好,用户不反感别人也难替换)。云+统一账户,自然而然就有了。

3、广告系统
(经keso提醒修正) admob会在产业整合中起到大作用,也是Google最后套现的重要途径。因为:产业需要、开放者需要、Goolge需要。
当然,也许最终不是admob,而是adsense的移动化。因为PC端和移动端尚未真正开始融合、打通,真正融合的时候很多产品形态、模式可能还得变。当然,方向跑不远。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Google算是用一个Android做铺垫把整套链条都打通了。这一步棋是Google近5年来布局最好的一步棋了,眼光足够深远。社区领域几乎缺席,如果移动领域再缺席,如果当初不走这一步,Google生命力会迅速衰退。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当初他们不惜和Apple闹翻的原因。

其实,我一直认为Google在社区领域还是有机会的。但,这个机会基本上已经不可能是从PC端开始创造的了,得从移动领域开始。而且,这事得独立出Google来搞,除了ID和关系,其他一切内容、应用、组织关系都脱离Google本身体系。因为,巨型企业在体系内创新,必须足够独立、自主。

腾讯比Groupon更想要

首先,这个合作至少是腾讯很需要的。

1、10年团购起来的很快,11年至少再翻两倍。巨头们无一不想霸占此块蛋糕的,腾讯优势不小。团购的线下BD扫街做市场教育的阶段已经到了中后期,团购接下来的核心不再是“购”,而是“团”(团=流量+人+关系)。要想霸占这块蛋糕,靠的一定不是扫街BD,而是靠影响力和整合能力来做用户入口,靠基础设施和规则来做平台。

2、无论目前的团购还是将来的团购,主流应该都会是生活类,这个定位恰好与腾讯要打造的在线生活平台很契合。某种程度上当“团购”成为半主流消费方式之后,腾讯是不能允许自己缺席的,连不坐在主位都难以忍受。

3、腾讯目前在电子商务上的策略很简单:将拍拍打入冷宫,团结Ali之外的所有电子商务企业,给他们带流量、给他们提供工具。Groupon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引流工具。不过,如果线下占主流团购的9成,腾讯做的时候一定会让线上的比例提高到至少3成。

4、多说两句:腾讯之所以很大方的给电子商务网站引流,有些甚至是免费做。原因如下:拍拍不争气,自己消化不了;用户的消费类需求逐渐刚性,腾讯需要这些新内容和新场景来满足用户;腾讯本来就没有消费流量,这些给电商务带去的流量是新生流量,并未触及腾讯的既得利益,相当于无本经营。这一点,百度做不到,百度带去一个流量可能就得少一个竞价收入。

5、3Q一仗,让迟早要到来的腾讯开放提前了。马化腾说在2011年5月会拿出来重磅炸弹,而实际上最近腾讯在一些边角上已经加快了小开放的步伐。我相信马化腾未来10年的重点可能真的是“小Q机器人”,但其实那个小东西只是个表象,内在基础是腾讯帝国的强大、完善。

6、不过,腾讯目前要开放的应该只是应用层,平台还是会自己来做,基础层的东西更不会去开放。比如,他不会不做微博,所谓开放只是让更多应用可以在他的微博上玩;他不会让出Groupon,他会把Groupon中国做成团购平台,让别人都去给他做BD。

7、当然,腾讯未来会不会开放到平台层,那是后话,至少目前这个阶段他想做也做不到,而且也不会去做。当腾讯开放后,大部分骂腾讯不开放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空间会变的很小,要不被挤死,要不去给腾讯打工。腾讯开放扶持的是尾部,杀的是头部和中间层。

其次,我对这个合作没那么悲观。

8、不少人盯着Groupon中国现有的团队中的麦肯锡人,开始下定论说这事不靠谱,我倒是觉得这事在被夸大。腾讯还算是一个比较清醒的公司,如果说这个新公司非得要高学历,让麦肯锡风格来成为主流,Groupon愿意腾讯也不愿意,马化腾可不是邓亚萍。

9、估计只是恰巧有那么一两个麦肯锡的有识之士跳槽过去了而已,麦肯锡也有很想干实事的人。每家大企业里都有一些和这个企业不合拍的人,他们满腔抱负、踌躇满志。每两年,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出来了,做成了。

10、开复说“腾讯没有渠道和线上下结合的经验”。一来腾讯要做的肯定是平台,线下这事不用自己去做,只需要建规则做整合;二来腾讯本来早就应该补充一下线下能力了,这也是他的一个成长契机。(企业到了这个高速成长的规模,所有的创新和能力培养,都需要市场需求来推动,找不到需求推动怎么培训都起不来)

11、开复还说Groupon选“点评、口碑+支付宝、百度、甚至人人都更好”,我也不认同。这几家都不能给Groupon多好的条件,他们跟Groupon之间的互补需求也没有那么强;腾讯可以给Groupon的IPO估值加分很多,这几家都不能。腾讯和Groupon可以是5:5,其他家怕不是2:8就是8:2。

12、点评和人人自己做的非常好,没必要和Groupon玩,价钱上估计也根本没法谈;支付宝做的是基础水电煤服务不会去搀和商品,只是去帮助别人不会自己亲自动手;百度其实更没有线下操作能力,而且业务模式上这两公司不一道街。

不过,我也并不看好这事。

13、确实,互联网领域外企没有成功的案例。记得之前王怀南说“他们来的时候很小看中国人,走的时候很高看中国人”。Groupon如果是让这个合作为自己的大盘子加分,没太大期许,让Groupon中国像Yahoo!日本那样可以完全本地运作,这事相对靠谱;如果期望太大,干涉很多,这事基本没戏。

14、我坚信Groupon中国一定会去做团购平台,不会自己辛辛苦苦去做BD。确实很为其他团购网站揪心,你们是选择给腾讯的团购平台打工呢?还是选择给他打工呢?还是选择被他挤压呢? 进入那个平台,获得的是短期利益,丧失的是长期自由。不进入那个平台,就得团结起来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一起抗住他的挤压。

15、其实团购真的刚刚开始,商户担保、精准运营、信用机制等等,都还完全没有呢。

.
.
广告:(转载请带上广告,否则烂你键盘)
招聘团购支付、社区支付、开放平台的产品经理、产品运营、产品设计,可以年前拿offer年后再上班。我们也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做,我们只是很看好这个市场,用户需要、同行需要,也足够好玩。如果你有经验、有兴趣、有信心,欢迎联系baiya#alip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