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互联网”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菜贩子夹不死的幸福生活

(图片来自engadget

1、今天的WWDC是一个不折不扣的Iphone之夜。乏味程度丝毫不亚于法国对罗马尼亚的0:0,无趣程度丝毫不亚于湖人败给波士顿的第二场总决赛,失败程度丝毫不亚于火箭决定放弃兰德里。(刚才意大利又3:0输了,shit…)

2、前半场Jobs在让别人展示Iphone是一个如何强大的游戏机,苹果股价一度下跌了9刀;中间开始展示me.com,一个比Google“云计算”还云的“云云云计算”,苹果股价随之开始回升;最后展示了3G版本的Iphone,一个字:便宜,真他娘的便宜!苹果股价继续开始下跌。 查看全文 »

博客媒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1、所有的blog都是媒体。但这里说的“blog媒体”并非指所有的bolg,他们大部分是“群体博客”。

2、我们很多人都是群体的读者,我们免费在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和知识。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我很知道建立和维持一个群体博客的艰辛)。我最想感谢的有:G速客瘾科技APPLE4US思维的乐趣TechCrunch、等等等..

3、可我们似乎从未想过他们的“生存问题”。不仅如此,有些人还一再的责怪他们“广告放的太多”、“内容不客观”。
甚至一旦他们出现对某企业或者产品的赞扬时,会有特别“理智的人”开始大骂:“你们丫腐败,枪稿。老子不看了”。在某些变态读者的心里“blog媒体必须是骂人的,夸人就一定是收了钱的”;“我是读者我就是上帝,你们不应该放置广告来干扰上帝”。

查看全文 »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

1、据说Facebook中国用户会收到一封信,寻求帮助把网站翻译成简体中文。我在9天前已经响应K总号召用了facebook牛逼的2.0翻译方式,并未看到这样的来信。

2、简体中文现在的翻译进度较慢,中国台湾的繁体翻译已经完成。也许这不只是群众基础问题
facebook采用这样的方式远远不是在“翻译”,而是在体现他的能量。起码现在看到的简体中文翻译质量较差,要想达到最终好的使用效果依然需要不少的专职人员进行整理和审核,特别是一些词条的统一规范和“意译”,也许这样的工作并不比翻译本身省事太多。文字内容的设计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也很大。

查看全文 »

活在淘宝站内搜索的年代

1、百度口头进军C2C市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由:市场上主要C2C交易平台超过40%的流量、淘宝30%的站外流量来自百度搜索。(下文所提“电子商务”基本不包括B2B)

2、中国人更讲究货比三家,在购物之前有搜集很多信息的习惯。
我想象到的电子商务搜索应用场景有很多,“告诉我想买的东西在那个网店上有卖,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为最通用的应用描述。
“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个包包,随手在网上搜索一下,然后直接下单或者作为和卖家讨价还价的依据”;“看到朋友/别人在网上说买了一个我也喜欢的东西,马上去搜索一下哪里有卖的”;“突然想买一个东西,去网上搜索一下,看看详情和价格,然后决定要不要买。最后直接下单或者去熟悉的商场”;“打算买一个东西,去各家网店比较一下”,……

3、目前来看,似乎这些应用现在都去了两个地方:淘宝、百度。有网购经验的大多直接去淘宝,没有网购经验的人先去百度然后再去淘宝。

查看全文 »

说一说百度的IM

1、这个产品很值得期待。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一直是腾讯一家独大,04年左右那么多人搞过IM,网易、新浪、盛大、华为、中兴、金山、sohu、263、点击等等等等,我参与过设计的都有四款。现在剩下的能被人记得的似乎没几个了。
这个市场需要一家有竞争力的公司参与进来,一家独大太不好玩,对于用户和市场都不好。百度进来是好事,希望阿里也再往个人市场深入深入。

2、推广做的很牛。
上线前的一系列推广和PR手段都挺高明,特别是把邀请和建群的权限联系起来。
邀请三十个人才能建群,邀请越多可以建群的数越多。这招想的很NB,目前看来推广效果非常好。空间上一堆邀请我使用的通知。
查看全文 »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在受骗!

http://ucdchina.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08/03/66fe0745-3435-4088-9bda-f964160f18f0_500.jpg

一年前,洪居士曾撰文感谢诗人, 那个时候我没感觉满世界的广告能让我多烦。半年前,我们小区不足1米宽的电梯里,放进了两个大型液晶──“分众传媒-框架广告”。虽然刚开始没人买广告,只放奥运倒计时,但低档次主板的嗡嗡声依然会像阴影一样回荡在脑袋里,屏幕和光线的辐射在一个小空间被无限放大。于是,没有摄像头的电梯里留下了无数的“罪证”:凳子砸、刀子砍、拔电线、拆存储、卸主板,貌似只要能想出来的招数小区的大虾们都使过。两个月前,大液晶又换回了两个小镜框。世界从此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查看全文 »

上海,“实在”的互联网环境

前几天受邀去上海转了一圈,走进上海当地的几家互联网公司,感受到了和“火热”北京不同的“实在”。

有人说不走进一个公司看看,不仔细用用它的产品,就不要对其妄加评论。 虽然我在51.com有不少的马甲,让我对于51的了解已经从当初人云亦云的“无聊”走到了更深刻的体会,自认为对他们比较了解。但走进51的办公室,才真正的体会到这是一个“没有文化却很实在”的公司,一群真正的草根团队。从它的PM到CEO,都不像很多“有文化”的企业一样开口就是告诉我企业文化和使命,聊到的一直都是实在的问题:实在的设计、实在的用户需求、实在的团队管理和流程方案…

51确实是在帮助很多人解决“无聊的问题”,因为中国确实有那么多人“每天都在想办法吃饱和想办法解决无聊”。甚至说当初在厦门创建这个网站的目的,真的也只是为了让创建者个人更加方便的找到美眉。才慢慢的走到了今天。从其某位牛人给如家提的意见是“隔音不好”,和认为汉庭很好的一个细节是“浴室拉帘在外面,很方便让男人采取主动”,足可见其对于“需求”的理解。所以我说:也许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想出“视频验证”的主意…

51目前在盈利模式上最好的case似乎是去年百事可乐的营销事件,以及最近在做的一些艺人推广。这样的尝试也许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多…
查看全文 »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