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给麦包包独立商城的一些建议

周末,宁波及杭州二十几位网商组团围观卡当网。随后大家又再次莅临BetaCafe指导工作,并重点聊了聊麦包包的一些用户体验问题。关于如何引导用户的购买行为,我提了几个小建议:

绝大部分独立B2C商城的用户行为不是“搜索”,而是集中在三个方面:首页货架的引导、类目引导、通过外部链接(特别是搜索引擎和社区)直接进入商品详情页后的引导。

特别是尚无用户粘度的独立商城,这三种用户行为极其突出。消费者过来的时候,心态是“看一看”,冲动型消费占多数,是否最终购买更多时候取决于网站的“勾引”能力。对于独立B2C商城来说,5秒钟内你吸引不住她,人家就走了。

通过首页货架的引导:麦包包目前首页的货架展示过于零乱,每一屏都有过多的焦点,不利于对用户的真正引导。好的货架摆放要做到“不干扰”,要让用户在一个屏幕内的焦点不超过2个,即使有多焦点,也千万不要是“不同类型”的焦点(比如,不要左边促销男包,右边是女包,旁边还有一堆礼品活动)。

类目查找:麦包包目前的类目引导极其失败,是按照行业内的专业划分方法,通过多种维度进行引导。一来用户对于什么“单肩、斜挎、两用”的分法并不理解;二来引导用户的维度太多,导致用户在短时间内无所适从。

然后,麦包包类目引导的导航位置也有很大的问题。在一点,凡客是个很好的学习对象,其实按照常理来说凡客那种页签式的导航,不应该鼠标划过的时候再展开类目。但,恰恰这一点就有着很大的学问,这个小小的设计,我相信可 以帮助凡客挽留住很大一部分类目搜索的用户。虽然用户只少点了一次鼠标,但在用户心里获取具体类目信息的成本,要降低了八九十个百分点。

而且,麦包包在类目引导的时候,很多细节不够到位,容易让人走掉。比如商品下面非得放“加入购物车”而不是“立即购买”,这对于促进购买率很不利,即使两 种按钮操作结果一样,一个文字的变化也会带来购买率的提高。(写完博客后又看了一遍麦包包,不得不佩服,前天说的话人家今天就已经改好了)。比如,具体类目的单页商品太少,不用担心页面长,鼠标滚轴成本要远远低于翻页。

商品详情页:
商品详情页的“相关产品”和“关联推荐”,以及当前商品所在的类目,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当一个独立网站开始做SEO或者SEM的时候。

还有,搜索问题:商品搜索是独立B2C的标配,但其实没有多少用户去用。独立B2C在做搜索的时候,“热门搜索词”是标配,而且要做好,运营好。 “热门搜索词”一定要人肉编辑,并反复推敲、测试。

其他建议:

1、“购物车”不是独立B2C的标配
不是所有的电子商务网站都需要“购物车”,特别是让“购物车”和“收藏夹”两种产品同时并存,特别是对于一个新的独立B2C商城来说。当,单商品占据了绝大部分订单的时候,购物车会成为提高流失率的脍子手。

2、下单和支付方式选择两个步骤建议分开
基本上,选中商品后可以分成这么几步:下单并填写物流信息、选择支付方式、支付、支付完成。不建议独立B2C商城将这四个步骤再做拆分,也不建议将其中的某两个步骤合并。特别是不建议将“下单和选择支付方式”合并。

因为一旦合并,用户在支付的时候流失后,你什么信息都没了。而分开的好处是:即使你没有付款,我至少知道了你是谁,想买什么。 对于刚开始的独立B2C商城,尽管可以招三五个实习生,盯着这些下单后没付钱的人,以“核对订单”的名义去“帮他付钱”。

其实,对于大多数独立B2C来说,网站的精耕细作比一下子搭个大框架再往里面塞东西要好。在没有做大之前摸清楚消费者的行为规律,不断调整出状态, 是起步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不能因为独立网站的销售量过小,而懒得去反复调教。任何一个网站都不是一下子投入能做好的,必须不断的维护和更新优化。

7年之梦

我的梦

2001年底,我彻底爱上了“互联网”,发现只有这里才是一个自由的、理想的、平等的世界。我告诉自己,这辈子就她了。

2003年2月15日,我决定离开郑州只身前往北京。临行前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未来6年内绝不改行,只做网站设计。 如果6年后,还是混不下去,坚决改行。我坚信,一件事做不好是因为不够坚持,一个人为一个事情坚持6年,必然会有成绩,如果没有成绩那是自己该死。

2003年11月,在华夏证券,我接触了一个词 ──“用户体验”。我终于知道了自己做的事情原来应该叫“用户体验设计”,我将自己所定的“6年内只做网站设计”改成了“6年内只做互联网的用户体验设计”。

2008年10月,我决定从北京迁徙到杭州。一来我厌倦了那个充满特权的城市,二来因为我看中了支付宝这家公司。上周,我跟郭靖说自己到支付宝有两个原因:首先,支付宝为互联网提供必须的基础的支付服务,支付是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必备基础,为支付宝工作,就是在为我信仰的互联网做贡献。然后,支付宝的产品特性,注定了它必须极其重视用户体验。生在阿里巴巴这样强调“客户第一”的公司,也注定了支付宝一定会极其重视用户的体验。

2009年,当我平均每天有16个小时纠缠各种糟糕体验中不能自拔,气喘吁吁的时候。我再次给自己定下目标:未来3年内绝不改行,只做互联网的产品设计。

7年来,我所做的所有事情,学编程、写博客、参与ChinaUI、加入UPAChina、发起UCDChina、加盟5G咨询、开BetaCafe、交业界中各类的朋友、和投资人打交道、做培训、… 所有所有这些让我在业界有了一些影响力,但在我心里其实都只是为一个目标:希望更多的人接触到“用户体验”,希望更多互联网的企业真正足够的重视“用户体验”。7年来,我的每个演讲、每句话、每个行为,甚至连睡觉做梦,都是冲着这个目标。

入梦

2010年1月22日下午,支付宝年会。一场特殊的年会。

开场,所有支付宝人一起听了十几个客服电话录音。这些“用户的声音”不是歌功颂德的赞扬,而是10个典型的用户对支付宝的指责、抱怨、无奈、骂、恨、批评。然后,客户满意中心的代表现场告诉大家“我们的体验是如何糟糕,用户是如何承受着折磨”;BD团队的代表现场告诉大家“合作伙伴是如何对支付宝的高期望,同时又是如何的失望和无奈”。

所有支付宝人,陷入了沉思…

郭靖在紧接着的讲话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支付宝用户体验的不满,并强调支付宝的未来掌握在用户手上,重视用户体验必须成为支付宝的第一要务。

马总在后面的讲话中,更是毫不客气对支付宝的用户体验做出了评价:“烂,太烂,烂到极点”。并强调如果不重视用户的体验,支付宝会慢慢死去。马总说我们现在醒来还有机会,必须大胆的创新,必须在用户体验上放开手脚,必须勇于承担责任。

郭靖哭了,一个铁打的汉字哭的稀里哗啦,他说“我不服,支付宝的体验一定可以做好”;15个高管像15个犯错的孩子,站在台上,面向所有员工,面向所有用户,哭着为支付宝糟糕的体验反思,为明天的行动做保证… 很多同事都哭了。

整个年会,似乎只有四个字:“用户体验”。这个年会让我的脑袋彻底空了,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我整个人空荡荡的飘了起来,上台领那个总裁特别奖的时候恍恍忽忽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没有勇气去碰那个象征着用户体验精神的奖杯。会后这两个晚上连续性的彻底失眠。

懵了

7年了,因为无数次努力还是不能让他们真正重视用户的体验,我一次次选择辞职。

7年了,我一直在等待这一天,每时每刻在为这样的氛围而努力。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早已让我在行动上努力的同时,内心里早已投降。做梦都没有奢望这一天真的会到来。

7年了,这一天终于来了,在支付宝。

7年了,我终于等到自己效力的一家公司如此强调和重视用户体验,终于等到全公司都在关注用户体验,都在为糟糕的用户体验反思。

我懵了。两天来一直在整理思路。我突然发现,自己早已忘记当初那个想的很清晰很仔细的,“本着用户体验来设计产品”的美好设想具体要怎么做;突然发现当全公司都在关注和重视用户体验的时候,用户体验设计师最应该去做什么;当然发现无数次演讲中所说“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是指挥者,用自己专业的方法指导全公司去做用户体验设计,才是他们最本职的工作”成了一句空话,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突然发现…

好像天天都在等着天上掉下个金元宝,仰着头,期盼了7年,突然一天金元宝真的掉下来了,就在眼前,却不知道该如何接住。

嘣!我被砸懵了。范进中状元了。

下个目标

不知道是不是整个行业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都如此脆弱,至少我发现自己不是一般的脆弱。

也许,除了喊“用户体验最重要”这句口号,我真的什么都不会了,上了战场立马就晕掉。一直以来总像个无头苍蝇,自己个儿东撞西撞,头破血流,突然,那层纸真的破了,才发现自己离可以把用户体验做好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因为:这件事真的绝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可以搞定的,必须所有人一起努力,必须发动和引导所有人参与到其中,才能真正做起来。

两天里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抛掉单打独斗,该如何更好的和大家一起做用户体验。我突然真正的明白:如果不能发动所有人,“公司有专门的UED部门”这件事,可能会成为这个公司做不好用户体验的最大原因。如果不能发动所有人一起做用户体验,那么不如取消用户体验部门

这些个人感受,算是我总结。

写完,马上投入到整理具体事务的思路中去,即使没有思路了,做起来应该就回来了。那么,所有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们:放弃单打独斗,和更多的人一起为更好的用户体验而努力,是我们现在最该做的。

为这件事,至少值得我再干10年。

苹果的“创新”

Apple4.us的张亮问我:“很多人说用户体验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在用户体验方面,我究竟该从苹果的设计中学习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过很多,但一直没有个很好的归纳,或总是觉得自己的答案“不中要害”。这个问题放了一年,没敢正式答复。

终于,今天看到了这样一篇关于苹果设计的文章:“创新”已不是主流,“去惊喜”才是大流行。从繁体原文下面的评论来看,有不少人对文章中的观点并不赞成,但这篇文章却让我发现了思考“从苹果的设计中学习什么”这个问题的出发点。这个点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很近,甚至一直放在嘴边。

关于“苹果设计”类的文章,一般都会说“苹果的用户体验好”,但为什么能做的这么好,除了很“重视体验”还有什么?回答很多,在这些回答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有如下两点:“Jobs和苹果的设计师们都是偏执狂,他们不做用户调研,只做自己认为最完美的东西”、“苹果不做和别人一样的东西,他们每个产品都要去追求‘创新’”。 我认为,这两点说法都是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就是那个一直离我们很近并放在嘴边的“信条”:最好的交互设计就是按照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最简单的交互成本,最愉悦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所谓“用户的心理模型”,说白了就是用户已经积累下来的“认知”和“习惯”。这些认知和习惯也许有用户在使用类似产品时的习惯,但更多应该是来源于生活,或者那些生而俱来的“认知”。一个体验好的产品,并非要追求第一眼看到就“WOW!惊喜!”,而是拿到手上你可以很快知道如何去用,使用过程简单顺畅,而且没有学习障碍。像我儿子1岁时第一次拿到我的Iphone,他就能自己熟练的解锁iPhone界面,如今两岁多已经把我的Iphone霸占成了他专用的“游戏机”。

所谓“最简单的交互方式”,指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用户的问题。不“过度设计”、不过多追求花里胡哨的效果,用最简单的功能、最少的操作解决用户最核心的需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苹果的设计极其尊崇“简洁”。

我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去惊喜”,并非说“不去创新”,更不是说苹果的东西没有创新。而是在强调:苹果不是在一味的追求“和别人不一样”,是在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用最简单最符合用户习惯的方式来做设计和取舍。

是的,“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用最简单最符合用户习惯的方式来做设计和取舍”就是我的回答,关于应该“从苹果的体验设计中学习什么”的回答。

任何事物都经常是一个“度”的把握,当整个设计领域、整个科技领域、甚至全世界所有领域都在狂热追捧“创新”之时,我们确实应该更多的去想想: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完美是动态的,创新是无休止的。不为了创新而创新,从帮助用户解决不断涌现的问题出发,不断探索用最简单最容易学习的方式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才应该最完美的创新,也是追求动态完美过程中最完美的手段。

PS:我经常从苹果内部设计师那里了解到他们的一些设计过程,也从一些跟苹果合作的软件公司那里了解过他们的设计过程。毫无疑问,他们会做调研,而且做的很好。只是他们并不会简单的愚蠢的完全听从用户“说出来”的东西。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门介绍一下我了解到的“苹果产品设计过程”,一个很“工业化”的设计过程。

保安的故事

两个多月来唯一一次有时间哄么么睡觉,我先给他讲了遍《从前有座山》,还是不睡。又给他讲了这个“保安的故事”:

小A是名很敬业的保安,负责保护客户放在保险库里的钱。

保险库的门上有一把防盗锁,客户有钥匙,应该说很安全。

不久,小A发现一些聪明的偷盗者可以打开防盗锁。于是,小A在保险库的门上又加了一把锁,他心里踏实了。客户每次取钱的时候,需要分别打开两把锁,客户觉得小A做的很好,很有安全感。

不久,小A又发现一些更聪明的偷盗者可以同时打开两把锁。于是,小A就又加了一把锁,他心里更踏实了。但,客户每次取钱变得麻烦起来,不过至少钱没丢客户还是满意的。

不久,小A再次发现一些顶尖的偷盗者可以同时打开三把锁。于是,小A就又加了一把锁,而且锁的开法和以前的还不一样,这次他心里又踏实了。

。。。

很快,保险库的门上挂了几十把锁。而且每把锁的开法都不一样,什么锁用什么钥匙打开也没有记号。小A终于可以彻底踏实了。因为,连客户都打不开自己的保险库了。

最终,客户换了一个保险库。和保安。

——————————————————————————————————————–

两年前,我在饭局上问某杀毒界的大佬:杀毒产品的安全和易用性,往往有很大冲突。你得不停的弹出窗口问我“是否允许访问”,才能更好的保证电脑的安全。但,不停的问其实是一种易用性很不好的表现。

他这样回答我:杀毒产品最基础的东西是“电脑安全”,这没错。很多人认为:为了安全可以牺牲一切东西,即使是给用户带来麻烦。但我们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其实用户也不知道是不是该允许”。而且,刚开始他还会去考虑(虽然考虑的也可能不对),但慢慢的他自己都懒得去考虑“是不是该允许”,随口就回答了你,而且他并不会觉得你这是“安全”,而是“烦人”!

最后,你会发现把问题抛给了用户,往往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只是自己心里上觉得“少了一种责任”。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没办法用系统来判断问题,不得不去问用户“是否允许”,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该不该允许”。而我们必须得去保证用户电脑的安全。

但,随着我们经验越来越多,装机量越来越大,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安全的,什么不是安全的”,可以说我们的病毒库更新比用户要快要早,这个时候我问他还不如问我自己,至少我可以做到一万个数据和行为一样的用户,我只需要问一个人。
所以,安全和易用性的问题,看起来是个大问题。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去强调“让系统做更多的事情”,这就不会再成为一个问题。

一年半前,在另外一个饭桌上,我问了另一位杀毒界大佬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几乎一样:这个问题,随着我们的经验和系统能力提升,就不再是问题。只要我们能意识到不再去把问题抛给使用者。

我想,也许安全和易用性的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看:

1、易用性只是用户体验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安全是基础环节。 安全是最基础的用户体验,没有安全就不要去谈什么用户体验。
抛开安全谈易用性,易用性是做到极致了,安全没了;抛开易用性去谈安全,安全是做到极致了,易用性没了。安全和易用性必须一起来考虑,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2、安全问题还是应该交给系统完成,而不是甩给用户。即使当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系统完成的时候,把一些选择甩给了用户,至少也得让用户感受到“这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服务”。

至于如何让系统来完成,只要去做,总会有改观的。先得改变的还是这个意识。

《从》之“大环境在变化”

第一节“产品设计是什么”,在这里

当我说“产品和业务模式、市场和运营策略、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都必须围绕着用户进行,且三者不可分割,必须融为一体。产品设计是一份综合性工作,只做好任何一块都不会成就好的产品”的时候,很多人怀着疑问,因为在不少人心里“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是对立”。但我想说:“今天的商业社会已经在变化,已经不得不把用户的体验考虑到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中”,从市场运营到企业竞争,到最终的产品设计,一切都必须“从用户出发”!

让我们来看看今天商业环境的变化…

.

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广告主很烦恼,他们烦恼60%的广告费被浪费,他们更烦恼不知道这60%浪费在什么地方了,他们最烦恼的是下次还得继续浪费”。

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约翰·华纳梅克(John Wanamaker)曾感叹: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是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菲利普˙科特勒先生也提到:“促销费用的大部分都打了水漂,仅有1/10的促销活动能得到高于5%的响应率,而这个可怜的数字还在逐年递减。

最早的时候,我们做市场推广,核心技术在于“找到潜在客户集中的地方,投放广告”,要求更大的转化率。说白了就是“拿钱买流量”。当然,这个办法也不乏有做的很好的范例,在网站的推广中,51.com当年做了不少这样的成功案例。 春运期间,他们在湖南、四川、广州等城市的火车站投放了图上这样的大幅广告,这些广告很好的吸引了“流动人口”,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客户,这也让51.com的主要用户分布一定集中在这些地区。

我是一个喜欢关注广告的人,曾有那么半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要看20分钟左右的“电视广告”,就是“七星七钻”的那种。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这个环境下,“拿钱买流量”的市场推广方式已经OUT了。比如,手机领域,用户开始更在乎你所能提供的“应用”,而不是内存多大、摄像头多少像素、通讯录能装多少联系人。

今天,我们看到了更多像NOKIA这样的市场推广方式开始流行。正如我在前面提到过“手机默认内置QQ”的方式一样,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市场推广在用“联合运营”的方式。 比如,图中这款NOKIA最近推广的手机,它的卖点不再是摄像头像素、通讯录容量,而是内置了“淘宝网”、“人人网”、“饭桶网”、“豆瓣网”、“天气预报”等等这些用户日常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应用。

但我们同时看到,这样“联合运营”的推广方式,依然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划算的、最能吸引客户的,是一些靠“用户传播”的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真的被用户喜欢,体验真的让用户愉悦。当用户主动帮你推广的时候,新用户的接受程度,传播到达之后的“转化率”要远远高于你通过“广告”方式的传播。

(在会议现场我做了一下调查,发现Dropbox这个服务的使用者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朋友推荐才使用的)

Dropbox是一个非常非常“无缝”的云存储服务。我们没看到Dropbox在市场上打过多少广告。但它的使用感受实在是非常非常好,所以它的使用者会愿意主动为它传播,主动去帮它推荐。当然,Dropbox同时也采用了很多“邀请别人使用后,自己可以获得更多免费空间”的措施,来激励用户的传播。今天像Dropbox这样让用户来帮助它推广的方式越来越多,未来也将成为主流…

当然,并不是说“靠用户推广”可以取代一切。对于“市场推广”我并不是很懂,我想未来的推广方式可能还是多样的、综合的。

但,至少我看到了一个未来会成为主流的现象,那就是:从用户出发,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让用户感到愉悦并主动将这种愉悦传递给更多的人。用户传播的效率,要高于用“钱”来传播的效率。

.

再看今天我们互联网领域的竞合关系。

我们的第一代互联网,Sina、Sohu、网易,他们的竞争更多是“粗放型的综合竞争”,你有的我也有,反正大家都做的一样,就比大家谁更能喊的响,引来围观的人更多。那个时候大家都在争抢用户的入口,比谁能把用户先喊到自己的网站上,所谓“得入口者得天下”。

但是这种竞争方式真正带给用户有价值的东西很有限,对于用户的粘度也极其有限。特别是当用户相对成熟以后,“更改”的成本会非常非常低,互联网是一个极其灵敏的连通器,用户会用脚来投票,半秒钟就可以从一个服务差的地方到另一个服务更好的地方。

那个时候的竞争方式是一种极其不成熟的竞争方式。

再看今天我们第二代互联网的几大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盛大、百度,(可能不少人不认为盛大该排在此列,而且位置更不该靠前。但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再过三年也许就够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今天这些企业的竞争已经开始是一种平台的竞争,“得平台者得天下”。每个平台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大家都在围绕自己擅长的领域扩展和优化自己的平台,用平台来黏住用户和合作伙伴。

虽然也会时有“骚扰”,你跑来做我的业务我去做你的业务,但大家都很清楚自己的核心用户需求和核心优势是什么,重兵一定在自己的核心上,输不起的也是这些核心。

这个过程犹如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的变化过程。 最早的时候,每家工厂都自己引水、发电,慢慢的开始出现“分工”。我认为“分工”时代的开始才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真正开始,每一个企业在“分工协作”的大环境下互相依存,共同服务于这个社会,同时获取自己的回报。

这就像我们未来趋势已经明晰的互联网,一个开放的互联网。今天,如果你做一个非视频类社区网站,里面的视频服务要是非得自己做,文件存在自己服务器上、解析靠自己的技术,那么你不是OUT了,而是傻到家了。因为,有很好的、很开放的、可靠的、能满足你需求的视频网站在为你提供这样的服务。同样,如果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你要自己一家家的去和银行谈判、一家家银行接入、建立自己的资金核算、风险控制体系、从头教育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不去直接用更安全的、可靠的、便捷的、成本低的第三方支付服务,那么你真的不要做这个网站了,回家洗洗睡吧~

这就是一个新的商业文明社会,在这里“开放、协作、分享”将成为主旋律,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产品,必须具备开放的心态,在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去寻求更多“协作”,最终要分享知识、分享成果。每个一个企业,在竞争的都是自己最终对于客户、伙伴、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能力。 只要你服务好了自己的客户,天下就是你的。“得用户者得天下”。

在新商业文明的环境里,不是用户要跟着产品走,而是你的产品要跟着用户走 ,一切从用户出发,用户的体验是一切的基础。

几个月前,在上海的一次网商聚会上,有人问一批淘宝大卖家:“你们还想上市呢!万一淘宝倒闭了,你们怎么办? 你认为自己做的是B2C还是C2C?”,这些卖家们的回答很一致、很干脆:“我们不担心淘宝倒闭,我们也不相信淘宝会倒闭。即使淘宝倒闭了,消费者总要在网上购物,还一定会有甲宝、乙宝、丙宝出现,只要我们服务好了自己的客户,客户去哪里我们就跟着去哪里就是了。我们更不会去管是B2C还是C2C,只要2C够了。只要用户在,我就能做大”。这些大卖家很多没有所谓的“学历”、“背景”、“资历”,但他们已经更早认识到“从用户出发,将拥有一切”的道理!

最后。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市场推广还是商业竞争环境,还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都将是围绕用户,从用户出发。所有的过程,用户都将是放在第一位的。用户的体验, 不再是一个独立环节,要贯穿企业服务的全程。

《从》之“产品设计是什么?”

UCD2009广州年会的主题是《从用户出发》,会上我做了主题分享。虽然提前透露过“核心观点”,但还是有不少朋友说要提供PPT下载,但PPT确实太简单读不出来什么。干脆,我用文字表述一下分享的主要内容。

这里是第一节:产品设计是什么?

.

Larry keeley 提供过这样一个“产品三要素”的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可行性”、“可能性”、“期望值”。“可行性”由商业和市场评估来解决,“可能性”由技术来解决,用户“期望值”靠的是产品设计来满足。

那么,我一直在想:产品设计要解决的只是期望值吗?
是不是满足好了用户的期望值,“让设计超出用户的期望值”,甚至说做好了“引导用户期望值”,就是完美的产品设计、就可以出来很成功的产品?

即便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什么是期望值”呢? 或者说,我们应该给“期望”一个什么“值”呢?

.
.

上图这两款手机,左边是中国移动的OPhone,右边是一款“山寨IPhone”。 OPhone具体的使用体验要比山寨IPhone好很多。

假设,这两款手机定价都在1000元左右,同时拿到深圳的“华强北”市场上销售,哪一款销量会更好?
答案是:“IPhone”。
为什么?

没错,固然不少原因是因为“Apple和IPhone的品牌影响”,促进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但,实际上“IPhone”对于这个消费层次的消费者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在“华强北”,一份可靠的调研结果显示原因是:山寨IPhone内置并首屏默认显示了QQ,而OPhone只有他自己的“飞信”。数据同时显示:70%左右的潜在消费者认为“你的手机没有QQ,我不买”。

也许这个数据很多人会认为“太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当用户认定了自己的需求时,他选择的会很坚决。

曾经在一次杭州5G上,我编了一个未来的段子:几年后,电视都可以搜索到几百个频道,观众选频道会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看的最多的频道,变成了是遥控器上默认的“快捷频道”。可,这些“快捷频道”里没有一个是CCAV。CCAV急了,他们说“你们这些电视厂家,不给我放进默认的“快捷频道”,老子自己制造电视去!”,最后CCAV开始卖电视,把自己电视的遥控器上全默认CCAV自己的频道… 但它的电视就是卖不出去。

这个段子听起来是一个搞笑的杯具。但,如果移动的手机真的只有飞信没有QQ,它就真的只能是一个杯具。

所以:
市场运营的策略必须要从用户出发,针对于用户期望的市场策略,才会是一个好的策略。同时,产品设计不能是死板围绕着“市场运营战略”在做,还要回归到用户的需求上。

.
.

上图是两个搜索结果界面。左边我们给他叫“综合搜索”,右边我们给他叫“整合搜索”。
Google和百度的默认都是“网页搜索”,显然当互联网的信息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甚至blog、news、vido、map都开始成为搜索引擎独立“分类”的时候。如果这个默认搜索出来的结果还只有“网页”的话,显然产品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了。

于是,最早最快想出来的方案就是左边这种“综合搜索”:在一个搜索页面,按照不同业务产品线,分区块显示各自产品块的搜索结果。即将不同分类“综合”罗列到一起。(当然,最大块区域还是网页的)

事实告诉我们,而这种“综合搜索”的做法很不合理,过份的死搬硬套既定产品业务模型,给用户所提供服务的过于“业务化”。在用户心里并没有去给你分什么“博客、资讯、问答”,他只知道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应该给他需要的结果。业务模型和用户认知是两个维度上的事情。

今天,搜索引擎都开始采用了右侧这种“整合搜索”。(百度的“框计算”也是整合搜索的升级版嘛~,Google的新版其实已经开始用“整合搜索+综合搜索导航”的方式做)

可以用一句话来综合这个原因:用户对于满足的需求的方式是直接干脆的,他们并不愿意再去进行二次“分解”的。

所以:
产品的业务模式同样需要从用户出发,针对于用户的需求设计业务模式,比针对于系统架构设计业务模式更合理。当然,产品设计也不能只围绕着固有的业务模式展开思路,还需要回归到用户的原始需求。

.
.

这里是一个运营商的手机缴费流程。它可以直接通过充值卡进行充值,也可以通过“预缴费”的方式直接在花费管理系统进行缴费。

左边是按照既有业务模式设计出来的用户使用流程。基本上是:选择地区 >选择运营商 >查询欠费 > 充值或缴费。 用户需要点击鼠标基本上接近20次。
右边是经过优化的流程。基本上是:输入手机号码 > 输入缴费金额 > 确认。 通过几次点击即可完成。

这个改进其实根本没有改变产品业务流程,更没有触及市场运营策略。只是做了几个小小的处理: 135一定是中移动,不用让用户选择运营商;13501xxxxxx一定是北京的号码,不用让用户再选择地域。欠费与否边输入边可以查询到 …

这种改进的体验效果无疑会是很好的。用户的订单流失率也会下降很多。

所以:
即使在业务模型不可改变的时候,产品设计也不能照搬业务模式直接呈现给用户。
从业务模型到体验模型的再设计过程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
.

最后,本节观点:
产品和业务模式、市场和运营策略、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都必须围绕着用户进行,且三者不可分割,必须融为一体。产品设计是一份综合性工作,只做好任何一块都不会成就好的产品。

《核心制胜(第一部分)》的PPT

不少人问我要上周在《2009年点石大会》的PPT。 我说:只有几句话几张图,PPT拿出来估计也看不出什么。 但,还是坚持要。
好吧,下载地址(一周内有效):http://uicom.net/baiya_shanghai_dunsh_2009.pdf


PS:

1、有人在博客写“听说点石请白鸦去演讲,据说要价不低”,真会胡扯八道!
这次UCDChina去支持点石的大会,是纯粹技术交流,车费和住宿确实是点石安排的。部分花费都没好意思让点石报销,更别提什么收费了。

2、上上周“UCD书友会2009广州年会”的PPT,我就不分享了。没去的人看PPT真看不出来什么。 稍后我会用文字表达一下当时那一个小时分享的内容。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