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关于留言的探讨和其他

这是回复老冒关于留言的探讨

1、短留言有没有价值?
我从来不会把一个原则拿到所有地方通用。任何设计原则,一定是有自己的适用环境的。
老冒说他的blog上有价值的留言多数是短留言,而老冒没有来看我blog的留言,我这里有价值的基本都是长留言。(我甚至考虑过:我blog上所有关于产品设计的文章,应该取消留言)
我之前说“短留言没有价值”,是说了个前提的(老冒大概没有注意到):“UCDChina主要是在很对产品设计领域,在这个领域讨论一定要有深度。”
当然,这个做法会把一部分的留言挡在外面。但,应该不会把大多数真正希望讨论的人挡在外面。因为,我们其实是可以“留言”的,那就是我们非快照页面右侧都会出现的“我来发布信息...”,在这里可以发表你的“长篇大论”。

2、UCDChina的社区是不是纯内容的?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一直也没有对外说过UCDChina的详细定位。因为,我们认为互联网产品刚开始有个大方向就够了,真正的详细定位一定是边做边出来的。
但我们的思想其实已经分享过好几次。比如,很早以前我就说过“社区应该是液态的”(实际上,写这篇文章的大背景就是我那个时候已经在构思UCD大社区了),不久前tony也解释了“大社区的作用”。

3、在这里我可以明确一下“UCD大社区”目前的详细定位:

1> 互联网产品设计知识库。
我们期望,以后你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别人的观点。而且是经过我们审核被认为有一定道理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已经被我们聚合成了“话题”。
任何一条信息我们都会审核。审核的人都是国内比较顶尖的产品设计师,如果他们认为观点有明显问题会交给专家团(现在由我、anglea、junchen组成)复审,复审不通过不被录入。
注意:通不通过的原则不是观点是否和我们的观点一致,而是“是否有明显错误”

2> 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的专业媒体。
所有我们抓取到的(包括自己在大社区提交的),认为产品设计人员应该关注的内容,都会被录入到大社区。包括行业评论,和重大的行业事件。
但是,和产品设计不是直接相关的行业评论等内容我们会放到“设计之外”。“设计之外”不会再首页出现也不会输出到主要的RSS里面。
行业事件我们也只是做到简单的“告知”,没有详细报道,没有评论。也就是我们认为产品设计师应该知道这些事情。

3> 产品设计师的“社区”。
这个社区是非常虚拟的,内容是非常技术的。大家互相通过blog讨论,通过UCDChina给话题聚合到一起,把用户领到你的blog去阅读和“点评”。比如,我和老冒现在这种行为就被UCDChina认为是一种社区行为,我们就是这种液态社区里面的“发言成员”(看的人都是潜水的,他们忍不住或者有深入观点也会写文章来讨论。在我们看来“写文章”是“发言”,简单回复是“点评”。)。

4> 除了大社区,UCDChina还有很多很多事情在做,但基本都是在辅助大社区。
比如,我们为了提高让更多同行看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专门付出了大量人力和资源去做“UCD翻译小组”,并配合了详细的翻译和审核机制。
(在这里,必须特别感谢“翻译小组”里那些无私的翻译人员,你们造福了整个行业。包括这个英文极烂的白鸦。谢谢你们,我会找时间私人给你们送一份礼物的。)

4、关于对个人blog留言的“follow”我觉得很值得做。 事实上我也一直想在我的blog上做。 但,没有时间也没有技术做。
那些公开的和私人的、发送到twitter、RSS里输出留言的做法,很有意思,很值得去尝试。

5、老冒把自己blog的留言放到了页面右侧,我认为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原因:
用户的浏览轨迹是从上到下的,看完了文章再去看留言,才能真正明白留言的意义。而把留言放到右侧最上面,用户看了文章是找不到留言的(点开文章时的心情是“很急迫的要去看文章具体内容”,根本不会关注你右边的“辅助内容”)。
特别是,基本上老冒的文章都超过了两屏,那个时候屏幕上没有留言也没有写留言的地方。(至少你也要给个链接让用户可以点到屏幕上面看看)。
当然,把留言放到右侧方便了老冒自己。但不方便读者。这家伙在本位思考…

6、总结一点:“UCD大社区”是一个“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大社区’”,我们欢迎有深度的讨论。不欢迎简短的点评。
点评,去文章源地址。
问问题,去我们的邮件组讨论
线下讨论,参加书友会
看更多好的产品设计网站,收藏“UCD网址导航”。

.
广告:UCD大社区现在遇到了很大的技术瓶颈,盼望牛逼的技术朋友能给我们一些帮助。

交互设计、文案创意、前端开发

这是支付宝UED团队的招聘。工作地点在杭州。
应聘这些岗位,必须:1、热爱互联网,关注互联网;2、对电子商务有浓厚的兴趣;3、一年以上工作经验。

交互设计师:
1、两个方向,均可。选择的方向,决定了你答题的内容重心。
2、请选择“注册”和“认证”流程中的任意一个(不要管“前置任务”)。给出一份简版的专家评估报告(列最重要的10个问题)。
3、在评估报告的基础上,重新给出你的具体改进方案。(线框图即可,但要详细到每一个文字)
4、如果你的方向是“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可选)请附上你对支付宝产品发展和方向的看法(不超过500字)。(可选)请尽量根据你的分析和理解画出一张支付宝产品的概念图。
5、简历一份(不超过800字),作品若干。

文案创意:参考资料
1、请描述,你认为合理的支付宝产品行文风格是什么样子。(不超过500字)
2、选择“注册”和“充值”流程中的任意一个(不要管“前置任务”)。对整个流程中每个界面的行文进行优化。
3、基于上面的优化,简单总结一个简单的支付宝产品“行文指南”。
4、简历一份(不超过500字

前端开发:
1、请给一段你认为自己写得最棒的前端代码(并说明为什么)。
2、请选择“支付宝首页”进行代码优化,给出你的优化方案。
3、请写出你对前端开发的理解(不超过200字)。
4、简历一份(不超过800字)

联系:baiya@alipay.com

“大”虾米的理想

写blog,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有很多神交的朋友,思践是其中的一个。
奥运期间我躲避在杭州,恰逢七夕,那晚,两岸咖啡播着轻柔的音乐,昏暗的灯光,一对对的情侣。靠窗对坐着两个男人,旁若无人的狂侃,话题只有互联网、社区、电子商务,甚至没有谈到过男人之间永恒的话题 ── 女人。那天晚上,我和思践从7点聊到10点半,啤酒没喝多少,话却说了很多。

现在想想,之所以最后会选择偏居杭州,杭州兄弟们让我感受到的对互联网的激情、对创业的激情,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孙权、思践、FenngKIMI、小兵…

07年底,我也曾试图在电子音乐这个领域创业,企图尝试“车载音乐”的市场创新。最后评估的结果是: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遂放弃。导致我几乎对于所有的音乐网站,都持怀疑态度,一是因为商业模式和版权问题,二是因为可复制性。

那天,思践很激动、很投入的,给我讲他们正在内测的“虾米网”,听起来有些悬,但很有趣。后来跟Fenng一起又去虾米转了转,和他们的CEO南瓜聊了聊,拿走了一盘“杭州人民爱晚风”。有想法和斗志、有斗争经验、对事情充满热爱,是我对他们最深刻的感觉。再后来,虾米赞助了两期杭州“UCD书友会”。

对于虾米网,我一直有一种期待,一直忍着不去看他们内测的产品,等待着Bate的正式上线…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19/3041303360_18672a9c08.jpg?v=0
今年用户体验年会,我在“产品流程和分工”之后,特意单独拿出一篇,就是上面这张图。
我认为互联网产品的特征和花坪没有区别:

1、不要指望一开始种植的时候每棵花都是很完美、很漂亮,更不要指望他们可以马上很完整的摆放到一起。等你把整个产品修剪并拼装完成的时候,机会已经没有了,或者最开始的部分已经又长出了杂乱枝桠。
2、互联网就是一个试验田,越早把你的产品拿到用户面前越好,让他们帮你提升比你自己埋头造车要好很多。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一开始只需要选择“解决用户最基础的、急需的需求”,选择解决“必须的、不是很困难解决”的问题,尽早上线。
3、加一个东西容易,减一个东西跟杀了你没有区别。
4、网站需要不停的、用心的修剪。永不停息。当一个网站长期不更新,突然全面改动的时候,危机也一定会随之而来(突然完整上线也是如此)。当一个网站太长时间不更新不进步,离死不远了。

前天,虾米Bate版正式上线。 “高品质音乐”,是我看到的最核心特征,这也和我们当初评估的其中一个重要结论吻合:“音乐网站要想成功,必须做质量。推荐的质量、音乐的质量,真正能最终黏住用户的音乐网站,一定不会是那些压缩过的低质杂音”。而且,从目前的音乐内容来看,这个团队里那些专业做音乐的人体现了很好的价值,内容本身也是高质量的不可复制的。

虾米很小,但做的事情却很多,盘子很大。整体来看,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模式,游戏规则、玩法都和传统那些音乐网站有所不同,涉及的领域和产品形态较广。音乐发布和下载、社区、P2P、电台、虾币体系… 也许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都是迟早的必备服务。但,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新网站,把这些服务都打包放到一起同时推出,多少让人有些担心。

也许虾米的大理想,和完整的产品计划远不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但现在的东西实际上也已经足够多了,一下子端出来这么多的东西,对于用户的接受程度、新产品的维护难度、持续的运营和更新能力、后期的平衡调整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们需要高品质的音乐。祝福小虾米一路走好。

关于竞价排名

不知道这些记者为什么可以无孔不入,连我这个曾经的百度小啰啰都不放过,一个晚上三个电话。记者朋友们请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也请兄弟们不要再推荐什么记者采访我。对于竞价排名我不了解。一个字都不会说。

对百度的长远来看,这也许不是坏事。虽然早离开了,还是有一份感情,真心的祝愿百度好 :)

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http://blog.douban.com/pics/new_menu.gif
(图1,阿北很早时候的豆瓣截图

如上图,阿北的豆邮有1206封未读。(如果是邮件处理的,算特例,在此不做分析。其实邮件处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把双刃剑…)
注:豆瓣的站内信最早包括关注通知、站内信等信息,现在“在九点的关注”还阴魂不散的出现在这里。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93/3030532556_db75ee20ca_o.png
(图2,UCDCHINA的百度站内信截图)

如上图,UCDCHINA的百度站内信有50封未读。(前面一百多封的时候我还在百度,有信息就处理,粘度高的不能再高。后来交给UCDChina的团队用,这些站内信就都懒得处理了…)
注:百度的站内信是整个百度线的沟通渠道,包括所有百度可能需要发给用户的信息、站内信,甚至新用户注册的时候也有几封信。最早的时候这些信息在站内信里面连分类都没有,现在有了。

在豆瓣、百度、facebook、Flickr、5Gme.com…,你的站内信有多少未读?

为什么这些站内信失去了作用? 原因很简单: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别指望用站内信来教育新用户。
新用户不会对“站内信”产生很大的兴趣,如果不是有相对迫切的“需求”,用户不会专门跑到你的网站看站内信和听你用机器说一句“欢迎光临”。给新注册用户默认发“欢迎”的信件,坏多于好(具体得看你的用户层次和产品性质,“欢迎”是最俗的主题,可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主题)。
发一封,并同时给用户提供方便删除的途径,有时确实可以起到提醒、教育用户对“站内信”的认知作用。但,某些网站在一注册就收到“欢迎”“系统通知”“申明”“密码安全”等四五封站内信。无异于自毁城墙,对于大部分非“初级网民”来说,他们看看标题就直接离开了。留下”站内信(4)”这个烙印,永不再用。(有些是为了推卸“法律责任”,这么干是最没有出息的行为)

清零。让用户清除压力。
已读、删除功能很重要。如果必须发,没有必要的话不要默认预览太多内容。一封看了标题就能明白大致内容的信,如果不是很有兴趣或者必须要处理,用户不会打开同时也懒得随手删除。两封、三封、四封.. 人都有天生的“懒惰性”,再无聊的用户,看着数字到了两位数,就失去了感觉,对站内信产生了天然的“免疫力”。
必须很突出的展现给用户很方便的“清零”功能,让他们很熟练的运用“清零”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体验为代价,设置一定的阅读门槛(比如,默认预览内容少)让他们“打开”(打开=清零)。

最好把“系统通知”和“信件”分开。
繁复的不停更新的“系统通知”会让用户失去对站内信的兴趣,进而影响对真正“信件”的兴趣。在重要界面上(往往是首页)开辟一个“通知”区域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增强用户对“通知”的重视,也会降低系统对于“信件”的干扰。因为,站内信一般情况都只是在导航上有一个“未读数字”的提醒,用户可以很快的视而不见;而通知在首页上会是一块内容,相当于“眼中钉”,“清零”动作也变成了随手的“任务”。某种意义上“通知”就等于“任务”。

“站内信”不是取之不竭的“金矿”。
最害怕给网站添加站内信功能,因为每次添加站内信功能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谈判、立军法”。不立“军法”,不敢开战。
因为,站内信一出来,肯定是没完没了的“这个活动需要给用户群发…”“这个促销需要群发..”“这个新功能需要群发…”
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

特别是一些根本不懂互联网运营(大部分运营人员还是很强的,少部分如此)的人,特别是一些只知道盯着PV看自身网站资源能割多少肉,根本不去管产品会不会废掉的运营人员,特别是一些只知道眼前KPI的人。 他们真的想象力匮乏,站内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金矿”、“救命稻草”,甚至不停的告诉你“打开率很高、效果很好…”
就算你不停的给他解释“打开率肯定随着活动的越多在不停下降,这个打开率的下降就是站内信这个功能的慢性死亡的征兆”,他们也一样熟视无睹。只知道不停的说“老板要KPI…”
如果没有军法,如果你的运营搭档很XX。你必须的得罪他们。或者你死掉。

当然,我不是反对完全不可以用站内信去做运营和营销的事情。只是“必须有节制”,必须把这些内容当作“对会员有用的增值服务”,不附和这个标准的就是在屠杀产品。

很显然,当一个网站技穷到只能在自身产品核心功能,或者核心和用户的沟通渠道上,附加大量多余营销内容的时候,这个产品/渠道(包括短信通道,给用户的通知邮件等等)已经患上了慢性癌症,死亡的征兆已经来临。
往往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功能已经无法运转了,不是因为“产品有问题”,而是我们在市场运营、产品运营的时候给这些基础功能强压了太多,他们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导致夭折…

只要是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用户不会嫌弃。绝大部分时候,是你,是你逼着用户嫌弃它们。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
最后,附图一张:
http://www.5gme.com/attachment/200811/14/84_1226691449zg6Z.png
(图4,我的的5Gme.com站内信截图)

未读信息为0。这是我站内信利用率最好的一个网站。因为除了私信就是私信。不是因为他是sns,而是因为他抄的和facebook一样,分开了处理,没有干扰。)

交互设计和交互设计

实际上,“交互设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我往往叫他单页面交互)。印象中,最早Cooper在解释“交互设计”时,说到的也是这两个部分。

所谓“用户使用流程”,源于“业务逻辑”,又不同于业务逻辑。因为业务逻辑一般都更偏向于技术模型,对于实际的用户使用来说会过于繁复,易用性很差。
这份工作,一般由产品设计师(负责功能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来完成。比如,
(下面的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给画成流程图,理解起来会更形象)

这里有一个Push Mail添加帐户的“业务逻辑”(不包括错误判断):
1》进入“系统设置” ,
2》进入“帐户管理(帐户列表)” ,
2.1 选择“添加帐户” ;
3》输入邮箱名称,
4》输入邮箱地址和密码,
5》填写手机号和签名,<可选择“跳过”>
6》设置邮件服务器,
7》最后提交、完成。

评估:如果把这个流程直接作为用户的使用流程,所有用户要完成这个添加帐户的过程需要7个步骤,至少8次提交。

经过“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之后,这个“业务逻辑”应该变成更合适的“用户使用流程”。可以是:
1》进入“系统设置” ,
2》进入“帐户管理(帐户列表)” ,<如果现在一个帐户没有,直接跳过帐户管理开始添加帐户>
2.1 选择“添加帐户” ;
3》输入邮箱地址和密码,
3.1填写邮箱名称、手机号和签名,<可选,默认邮箱名就是邮件地址,签名就是邮箱前缀,手机号可以不填>
4》设置邮件服务器,<在第3步就判断“该邮件后缀,服务器上是否已有配置记录”,如果有,直接到完成界面,同时提供更改配置的入口。>
5》最后提交、完成。

评估:7个业务逻辑上的步骤在这里变成了6个。用户的8次提交变成了最少3次。且80%以上的时候可以少于4次(数据显示,使用量最高的10个邮件服务商拥有了80%以上的用户)。

后,经过讨论,我们考虑到“安全问题”和“商业价值”等多个因素,认为:“有必要相对牺牲一点体验,已达到‘让大部分用户主动填写手机号’的目的”。
于是最终的方案改成了:
1》进入“系统设置” ,
2》进入“帐户管理(帐户列表)” ,<如果现在一个帐户没有,直接跳过帐户管理开始添加帐户>
2.1 选择“添加帐户” ;
3》输入邮箱地址和密码,
4》填写邮箱名称、手机号和签名,<默认邮箱名就是邮件地址,签名就是邮箱前缀,手机号为空。可以选择“跳过”>
5》设置邮件服务器,<在第3步就判断“该邮件后缀,服务器上是否已有配置记录”,如果有,直接到完成界面,同时提供更改配置的入口。>
6》最后提交、完成。

评估:7个业务逻辑上的步骤变成了6个。用户的8次提交变成了最少3次,常规4次。

当然,这个“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提交物不只是业务流程图,而应该是“带界面的使用流程图”。如图

.
所谓“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单页面交互)”,实际上是“UI设计”(也就是,我在建议“取消用户体验部门”中说到的“视觉设计”)所做的工作。对于“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来说,“使用流程图”的每个具体页面的“页面内交互”都只是“建议”,有权更改每个页面的“交互方式”。

还是上面的例子,
“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已经规定好了,“填写邮箱名称、手机号和签名”必须“由一个单独的页面完成,而且默认不跳过”,但进入这个页面后“光标默认到什么地方?”,“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应该思考。
在“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时,或没有考虑到光标默认停放的问题,或放到了“邮箱名称”上,都是不合理的。“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优化成成“光标默认停留在‘手机号’的输入框里”。

这个例子里,“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表现出来的作用可能并不够强,再比如,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33/3024406729_8b06f01019.jpg?v=0
(图1,Google短信提醒的手机验证)

在这个页面中,用户往往输入手机号以后不知道“验证码是什么? 哪里有?”
事实上,也许我们把“获取验证码”作为一个更突出的内容会更合适一些。

简单优化如下:

(图2,Google手机验证的简单改进)

这样一来,输入手机号码虽然还是在一个页面中,但用户在输入手机号码的时候只能有一个“获取验证码”的操作,不会再疑惑。

总结:
简单来说,“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是站在产品和体验两个角度,更合理的进行产品设计。即保证完整的业务逻辑和产品利益,又用最小的交互成本让用户完成任务;“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更多是站在易用性的角度优化“人机交互过程”,让交互成本再小,易用性更强。

在成熟的团队,或者交互更复杂的产品中,有人专门做偏向于产品的“流程交互”,有人做偏向于UI的“页面交互”更合适些,因为你经常会发现你的产品人员不懂界面设计,你的界面设计人员不能产品流程…
还是那句话:团队中如何分工无所谓,有什么样的职位无所谓。不一定非得分开“流程交互”和“页面交互”,但这些事情都是要有人做的,分不分开要看你的实际情况。

本文,只是为了解释:“交互设计”不只是“单页面交互”,更不只是“流程改进”。
好的视觉设计师/UI设计师应该担负起“界面呈现的交互设计”的任务,不能只做视觉;偏产品的“用户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师”,并非“必须具备视觉设计能力”。

Savio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

IT领域我最感兴趣的人有三个,Jobs、Savio(关明生)、吴海。“百年湖畔” 第三天,距我半米远,Savio讲了一上午,然后一起吃饭。

对Savio,印象深的话很多,最深的有这么几句:

1、“我到阿里巴巴后,永远不会说‘我们在GE不是这样做的,我们怎么怎么做…’”
先说“你们这样做挺好、不错”。他们自己就会问“那你们是怎么做的?..”

2、“作为管理者,上岗第一天就要开始找自己的接班人。没接班人你怎么上去?”。

3、“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4、“你现在的价值,往往会在下个工作被真正兑现”。
我问Savio关于个人发展的问题,他说职业就是三明治:“工作满意度、钱、个人满足”,刚开始中间的比例会比较大,慢慢变小…

“在一个公司呆10年,也许你的收入比刚进去的时候多不了多少,但这个价值在你下个工作会被兑现。”

5、“以身作则,才能让别人抢着为你工作”。

6、马云说:“海龟们,应该学Savio,做个‘老龟’。他刚到阿里的时候,我们谈商业他一边打瞌睡,一句话不插,我们谈管理他最兴奋,那是他的地盘”。